表情包老爷爷,其实有着一个悲伤的故事
不知何时开始,在视频里加“有声表情包”变得流行。
锲而不舍终于做成一件事时,通常会有“一群黑人雀跃高呼ohhhhhhhh”;
遇到了很无语的事,经常见到“一件穿蓝色冲锋衣的黑人小伙弱弱地说句OK”;
悲剧翻车后,通常会有“一位黑人大叔极具戏剧性呱地一声哭出来”。
而无论是正经的趣味场景还是耍宝的桥段,都离不开一位笑着说“Nice”的白人老头。
不要小瞧了这位老人。他叫迈克尔·罗森(Michael Rosen),是英国一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写过不少家喻户晓的童话故事。
他的故事,温暖和治愈了很多人的童年,但如果真正了解他就会发现,他的人生经历却远没有那么“nice”。这是一位“生命痛吻,报之以歌”的老头子。
文 | 古月一刀
本文转载自《南风窗》旗下微信公众号“不值得影评”(ID: B_Films),原文首发于2021年12月23日,原标题为《可怜痛苦的他,只有一张笑的脸》,原文有删减,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故事套故事
迈克尔·罗森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我们去猎熊》。
这是一本薄薄的画册,如果你不是用“讲故事”的口吻读给孩子听的话,大约3分钟就能读完。
但就是这样一本画册,曾在2014年被1438名孩子一起阅读,获得过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阅读课”的认证(不过,这个记录已经于2017年在中国被刷新了)。
故事内容很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一户人家集体去捉狗熊。
节选一截。
我们去猎熊咯!
我们要抓一只大熊。
多美的一天啊!
我们一点儿也不怕。
啊哦!草!
长长的柔柔的草。
我们不能从草上走过。
我们不能从草下钻过。
哦,不!
我们得从草丛中过。
唏唏嗖嗖!
我们去猎熊咯!
啊哦!河!
深深的冷冷的河。
我们不能从河上跨过。
我们不能从河下穿过。
哦,不!
我们得淌着河水过。
哗啦哗啦!
全书不过400字,其中不乏拟声词和相同段落,如果用成人视角去读,不免产生一种“就这?”的感受,难以共鸣。
但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不同,便在于此。
由于儿童识字率不高,缺乏原始的阅读兴趣,它就要求儿童的读物要通俗易懂,主题清晰明朗,并富有探索感和趣味性。
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次阅读的话,你才会体会到儿童文学的趣味。
《我们去猎熊》中,语言是稚拙的,看待世界方式是纯真的,幻想是不切实际的,场景是多变幻的……这些对于刚刚心智启蒙,对一切充满好奇的孩童而言,正是恰到好处。
这本书的结尾,更是精妙。
当一家人穿山越岭,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见到熊,才发现以他们的体格,赤手空拳地猎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家人急忙又一次,穿山越岭逃回家,最后跑进卧室,躲进被窝,说了句“我们再也不去猎熊啦”。
插图是一家人缩在被窝里,紧张兮兮却又其乐融融的场景。
这时,不少读者才会回过神来,这个“猎熊”的过程,到底是真实存在的么?
猎熊不带猎枪、带孩子,甚至还有一个坐在父亲肩头的幼崽?找熊的时候,又是过草地,又是踩泥浆,又是穿风雪,合着这是找了一个四季?
逃跑的时候,怎么就一路小跑钻回了被窝?
聪明的读者恍然大悟,这恐怕只是一场父母讲给孩子的故事。
在父母的故事中,孩子们穿越四季,体验各种自然风光,一起勇敢冒险,一起结伴归家。
原来,故事中套故事,才是《我们去猎熊》最为精彩的地方。
2
一本伤心书
写出《我们去猎熊》的时候,是1989年,正值迈克尔·罗森43岁。
对于一位儿童文学作家来说,他不像是郑渊洁那样24岁就开始创作童话,罗森要大器晚成得多。他前期的职业生涯并不顺,这主要与他的政治观点相关。
罗森的父母,都是英国共产党的成员,这也使他从小就受到了社会主义思潮的感染,成为了一名社会主义者。另一方面,他的族裔相对来说也比较复杂。父母的祖先住在波兰,罗马尼亚和俄罗斯,混有东斯拉夫的根。而他从小住在犹太人社区,但却未接受犹太教洗礼,反而受的是波西米亚教育。
你可以说他的思想很多元化、很开放,但反过来看在冷战时期两大阵营对立明显的时代,他又显得格格不入。
在大学中,由于相对左的政治站位,他屡次参与政治活动,并曾两次在示威运动中被捕。毕业后他进入BBC工作,但不到三年,电视台便以他的政治态度为由将他辞退。
公司给出的理由,你更适合自由职业。
虽然BBC为此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创作者。但回过头来看,罗森的确是在成为一位自由职业者后,才释放出了在儿童文学上的才能。
闲下来的罗森开始积极写作,1974年,他发行了第一本儿童诗歌集《做自己的事》。不同于政治运动中的锋芒毕露,罗森在儿童文学创作中好像变了一个人,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故事里,没有使用过分的词汇,也没有激进的教学法,相反是很容易记住的韵脚十分显眼。
文学创作的顺风顺水,持续了整整十五年。这期间他发表了无数作品,包括《我们去猎熊》这样的出圈之作。
但在1999年,厄运降临在了他的身上。
他最为疼爱的二儿子,因为急性脑膜炎去世了。而在去世的前一天,他已经发现了二儿子在发烧,而他以为只是普通的感冒。
“本可以……却没有……”,罗森陷入了巨大的痛苦深渊中,无时无刻不感到自责。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痛苦,能感同身受的人恐怕不多。但如果你有兴趣在豆瓣或知乎搜一搜“丧子”这样的关键词,你会发现很多陷入痛苦,久久无法自愈的中年人。
在他们中间,有想随孩子一起死的,有想伤害自己或报复社会的,有感觉生活没了念想的,有从此失魂落魄了的。
在至亲的离世中,恐怕没有什么能够比丧子之痛更能带来毁灭性打击的了。
罗森也一样,他把经历的这一些,都写成了一本书,《伤心书》。
3
写下去
在罗森所有的作品中,《伤心书》是最为特别的一本画册。
同是一本薄薄的画册,但这篇从开头就笼罩着一层深深的忧伤,尤其是开头的两张自画像。
一张是罗森的笑颜,背景是炫亮的暖黄色。
他说,“也许你会以为画像里的我很快乐。其实我是很伤心,却假装快乐。我这样做,是因为想到如果我露出伤心的样子,大家会不喜欢。”
一张是罗森的丧颜,表情都用黑线糊成了一团。
他说,“我变成了这个模样,是没有办法的事,尤其是想到我儿子埃迪的那一刻。他已经死了。我好爱他,好爱他,但是他还是离我而去了。”
书中,他不再有儿童文学的稚拙笔触,而是朴素地素描了自己的伤心生活。
有时,因为伤心,
我做了疯狂的事,
比如洗澡的时候大声吼叫……
或者用汤匙猛敲桌子……
或者鼓起腮帮子,呼呼吹气。
有时候,因为伤心,我做了一些坏事。
我不能告诉你做了些什么,那些事情是在太见不得人。
我不应该那样对待一只无辜的猫。
与其说在创作,我理解为罗森在通过自我剖析,自我披露来更好地消化这份伤心,试图重新面对生活。
伤心何处是?伤心处处是。它会一路走过来找上你。
伤心何时有?伤心时时有。它会一路走过来找上你。
伤心是谁人?谁人都一样。它会一路走过来找上你。
书中,罗森并不以“上帝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这样的陈词滥调来试图抚慰哀伤,而是真实面对人的体验,这种真实,强烈而悲伤。
我们不能不承认,有些创伤无良药,某些时候,只有伤心能陪伴伤心,只有痛得以关照痛。
直面痛苦,也是一种治愈,不是么?
出生于1946年的罗森能够以75岁的高龄,活跃在视频年代,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因为他自己种下的种子。
他在油管上有个叫“Kids’Poems and Stories With Michael Rosen(迈克尔·罗森和孩子们的诗歌与故事)”的频道,全部是他自己投稿的讲故事视频,其中最早的已经要追溯到14年前了。
而他最为出圈的Nice视频,就出自于13年前的一则《Hot Food》的视频,他惟妙惟肖地模仿一家人吃热土豆的场景,让人记忆犹新。
如果你有兴趣翻看一些他的视频,你会发现罗森能够在西方国家获得如此高声望,是有很大原因的。他讲故事时,表情极其丰富,你很容易就被其所吸引。
那眼睛瞪得和铜铃一般,加上各种独特的拟声词与口技,仿佛间就像看“绿色版的小哥费玉清”讲故事一样。
罗森最出圈的视频《Hot Food》
但在这两年,罗森的视频发的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以前的存货。
直到2020年9月13日,他投稿了一则叫《我得了COVID-19》的视频。
原来在2020年的三月,罗森得了新冠,他病得很重,被下了三次病危通知书。在三个月的治疗中虽捡回一命,但一只眼睛失明了,耳朵也失聪了。
罗森把这些经历写了下来。
一本叫《多样的爱》,讲述了治疗阶段他感受到的来自许多人的温情。
一本叫《坚持住,我的手杖》,讲述了他如何重新站起来的故事。
这个被雨浇透的老头,仍不忘为别人撑伞。
有一句话很有名,叫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不过也别忘了,还有罗森这样的人,他选择用一生去治愈别人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