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 2022年稳健货币政策有望略偏宽松

中国经营报

关注

原标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 2022年稳健货币政策有望略偏宽松 

文 谭志娟

2021年以来,在美联储等国家货币宽松逐步退出的背景下,我国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稳字当头”,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在业界看来,得益于精准的防疫措施,我国经济率先企稳,货币政策自2020年5月以后回归正常,而2021年二季度以来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需要货币政策宽松以对。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2021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删除了“总闸门”,而总闸门代表货币政策取向。“总闸门”措辞本轮首提是在2020 年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2020 年第三、第四季度表述为“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2021 年第一、第二季度表述为“管好货币总闸门”。就此,东吴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陶川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1年“三季度以来,小微企业面临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成本压力,所以删除总闸门意味着货币政策取向开始往宽松的方向转,这是合理的,也是考虑到了当时的宏观形势变化。”

不仅如此,结构性货币政策也成为2021年重头戏。虽然央行2021年两次降准,但更多时候通过运用结构性工具对中小企业、制造业、低碳行业进行“精准滴灌”,如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

就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日前分析说,“2021年央行货币政策根据经济环境变化,对货币政策进行预调微调,上半年经济复苏表现超预期,货币政策稳健中性,下半年国内经济环境面临海外疫情、汛期等多重因素干扰,央行货币政策进行微调,但货币政策延续稳健基调,央行通过总量与结构工具,有效提升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在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情况,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让利实体经济,加大小微民营企业,制造业重点新兴领域支持。”

总结2021年主要工作,12月27日召开的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长中短期供求平衡。

就此,2021年央行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2021年央行在7月9日与12月6日两次宣布降准,共释放长期资金约2.2万亿元;随后,12月7日,央行再度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此外,12月20日还引导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5个基点,这是连续保持19个月不变之后的首次下降。

周茂华告诉记者,“2021年这些结构性政策工具,在不影响总量流动性情况下,提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制造业重点新兴领域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保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强开下,优化了信贷结构;同时,有效防范局部金融风险集聚,与其他财政、产业政策有效配合,提升政策精准度与效率,在保市场主体、稳就业、促内需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普惠小微贷款已经支持超过4200万户小微经营主体。综合融资成本也稳中有降,2021年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已经在5%以下,为统计以来新低。

陶川还指出,“从效果上来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效果比较明显。国家统计局近日出炉的数据显示小微企业利润继续改善,2021年11月小微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5.9%,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6.9个百分点,可见针对这些小微企业出台的政策确实发挥了效果。”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也持类似看法,他告诉记者,“对于小微企业来说,2021年政策端和资金端的扶持作用,在产业内的传导效果显著,通过成本的降低,切实缓解了小微企业的需求抑制和资金不畅的问题,因此利润缓和效果更明显。”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还指出,“2021年,面对疫情后经济复苏不均衡的现状,货币政策始终重视发挥其结构性作用,采取了多种结构性金融工具,以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支持的‘精准滴灌’,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进一步提升。”

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进一步提升方面,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指出,增加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继续落实并适当延期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立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加强制造业信贷政策指导和监督考核。

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11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3.8%。同时,11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8.9万亿元,同比增长26.4%。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上,2022年,中国人民银行将重点做好2020年创设的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转换为支持普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政策工具:一是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从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对地方法人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按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鼓励增加普惠小微贷款;二是将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纳入支农支小再贷款支持计划管理,原来用于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的4000亿元再贷款额度可以滚动使用,必要时可再进一步增加再贷款额度。

2020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另一个是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进一步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持续增强服务中小微企业政策的针对性和含金量。有分析称,这有助缓解企业还本付息压力,帮助企业更好应对疫情影响,推动经济复苏。

王军认为,“上述表态意味着,2022年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将更加灵活、规模将更大、结构性特点也将更加明显,一个新的基于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正逐步形成。”

“货币政策将总量与结构性工具继续配合,也就是根据宏观经济与市场流动性情况综合运用降准、结构性工具、MLF(中期借贷便利)等公开市场工具,确保货币政策对内需恢复提供有力支持,优化信贷结构。”周茂华解释说。

有分析人士也指出,结合2021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从现在至2022年一季度,货币政策大概率将保持宽松态势,不排除再次降准、降息的可能。

王军还对记者表示,当前,国家对于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对2022年经济工作的部署是“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因此,在短期面临下行压力的宏观背景下,不再提“总闸门”所传递出的信息很明显的是明确而坚定的稳增长信号,货币政策将在稳健基调下保持保持必要的扩张力度和边际宽松以支持实体经济。

王军还告诉记者,“2022年,为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我国货币政策将紧紧围绕‘三稳’而展开,即‘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以及‘金融结构稳步优化’。前两项主要体现的是货币政策的总量功能,即流动性合理适度,资金价格稳中有降;后一项体现的是结构性功能,即重点对小微、‘三农’、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制造业等方面予以定性支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