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双碳”推动成都绿色转型 公园城市全力提升幸福感

中国经营报

关注

原标题:“双碳”推动成都绿色转型 公园城市全力提升幸福感 来源:中国经营报

文 党鹏

对于成都来说,幸福来得一点都不突然。2021年12月30日揭晓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中,成都已连续13次位居榜首。在成都看来,这样的赞誉,“既是老百姓对过去工作的认可,也是对未来工作的更高期盼”。为此,成都把市民满意作为检验为民办实事成效的第一标准,推动“幸福成都”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内涵。

在日前召开的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进一步激励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担负时代使命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的意见》《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等文件。成都认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内涵相同、目标一致。面对建设幸福城、提升幸福感的时代考题,成都期望探寻走出一条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加快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数字不会说话,但从生活味儿中最能体会到一个城市的温度。”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认为,成都持续创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优势,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

公园城市的幸福之路

中国幸福城市实验室推出《基于大数据的城市幸福感指标体系》,包括就业指数、居民收入指数、生活品质指数、生态环境指数、城市吸引力指数、公共安全指数、教育指数、交通指数、医疗健康指数9个一级指标以及上百个二级细分指标。

该指标体系在百度研究院商业智能实验室的技术支持下,采集的相关城市样本数据超过10万亿条。

成都正是通过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让这些指标体系得以共融共生,形成城市的合力与竞争力。

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2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2%;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47.3万户,同比增长1.9%;全市拥有三甲医疗机构54家,逐步构建全国一流的医院集群;吸引新落户高知识高技能青年人才超过57万人,入选国家、省、市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3788人、顶尖团队195个,已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不仅如此,在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中,成都更加突出绿色的理念,这也成为提升城市品质和优化城市空间的主要“抓手”。

日前,成都环城生态公园成昆桥在空中完成103.5度转体,成功贯通。这标志着环城生态公园100公里一级绿道全环闭合,将串联起桂溪生态公园、锦城湖、青龙湖等重要节点。

如今,成都各类公园总数已达1305个,累计建成各级绿道5188公里,森林总面积86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0.3%,年碳汇量达205万吨。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深圳大学美丽中国研究院院长何昉认为,在公园城市的建设理念中,绿色不再仅是一个外在符号或者独立于城市发展之外的点缀品,绿色低碳本身就是引领城市功能产业、资源利用、生活服务等各方面更加优化均衡的抓手。

此外,在2021年初成都全面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全面开启公园城市的幸福之路,从居民收入的“钱袋子”到上班通勤的“车轮子”,市民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被成都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做出了大文章,也在不断厚植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和比较优势。

“成都在谋划‘十四五’发展时,提出要转变城市发展观,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市民和企业,转化成居民可感受、可体验、能直接受益的成果。”四川省决策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盛毅认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实施,是适应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选择,体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取向。

“双碳”助力产业建圈强链

2021年12月23日,天府永兴实验室在四川天府新区正式揭牌成立。这个承载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核心平台,以“碳中和+”为核心,推动绿色产业聚集发展和示范扩散,打造全国领先的碳中和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引擎”。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命脉,为此成都已然全面筹谋。“立足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战略目标,坚持通盘考虑、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科学确立与城市发展格局、发展方式相适应的碳达峰目标,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积极探索以绿色为普遍形态的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成都市如此强调。

为此,成都此前通过出台“一办法两体系”(即《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成都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将空气质量、噪音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绿色出行等指标作为人民群众满意度考核指标,构建出公园城市与市民之间一个新的共融共生的绿色生态圈。

此外,在此次成都全会上,通过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该决定明确,聚焦“强二优三”,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我们将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以‘立、提、破’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成都市发改委负责人介绍到。

“立”就是乘势而上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树立未来发展优势。聚焦光伏、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氢能等新赛道新领域,以“龙头企业+产业基金+领军人才+中介机构”模式,开展“链主”精准招引,育强绿色低碳产业链主,发挥“链主”作用提升产业优势。

“提”就是强二优三夯实产业主干支撑、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围绕五大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创新药、航空发动机等产业,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破”就是聚焦节能降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破解资源环境制约。未来将主要建设绿色产业载体,实施绿色园区示范工程,提升园区布局集聚化、结构绿色化、链接生态化,推动资源循环利用。

“‘十三五’以来,成都绿色低碳发展成绩明显,城市增绿入选世界大都市协会绿色基础设施‘最佳解决方案’,公园城市建设入选全球28个应对气候变化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案例,‘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责任考评居全省首位,人均碳排放位列北上广深等全国十大城市最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低碳正加快成为成都最厚重的底色、最鲜明的特质和最持久的优势。

绿色引领优化城市空间

“总体来看,城市发展的均衡性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匹配,公共服务供给结构与人口分布不相匹配,产业能级提升需求与产业空间承载能力不相匹配,城市重大功能过度集中,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深层次阻碍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坦言,这些问题都有待通过优化城市空间格局进行破解。

为此,在此次举行的成都全会上强调,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要推动空间结构优化调整,以城市功能为导向优化空间、配置资源,着力破解基础功能不完善、核心功能不突出、市域统筹不充分的问题,推动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

其中,中心城区要做优做强高端要素运筹、国际交流交往、现代服务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时尚消费引领等核心功能,打造具有超大城市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核心功能集聚高地;城市新区要做优做强创新策源转化、国际门户枢纽、新兴产业集聚等核心功能,进位争先打造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和新的增长极;郊区新城要做优做强生态价值转化、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公园城市乡村表达等核心功能,打造超大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实现各区域基本功能就近满足、优质均衡,核心功能各展其长、互为支撑,共同推动城市功能整体跃升。

“公园城市和‘双碳’目标相互助力,相互赋能,引领中国乃至世界城市的发展。”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表示,未来的成都,将以美好、精致、时尚的公园城市形态,展现给世界一张中国“绿色低碳名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