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评:让湘江流域“镉大米”“铊污染”成为历史

新京报
原标题:让湘江流域“镉大米”“铊污染”成为历史|新京报快评
据财新网报道,近日,湖南省多地生态环境局在官网公告《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重金属污染依然突出”问题销号情况》。
据这些公告披露,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向湖南省反馈问题称,湖南省涉铊企业多,涉铊尾矿库、废弃矿山多,多次发生铊污染事件。
2020年以来,湘江干流22个饮用水水源地中,17个出现铊浓度异常。此外,湖南多地也出现镉、砷等重金属超标的现象。
根据当地陆续披露的情况来看,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完成相应整改。而湖南省对外公布的整改方案也列出了整改措施清单,对每个问题逐一明确整改目标、主体责任单位、督导责任单位、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
相信随着此次专项整改行动的开展,当地的重金属污染的情况能够得到相应改善。当然,对普通民众而言,他们更期待此次整改能够形成长效化的预防机制,其整改效果也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回头看”。
众所周知,铊、镉等剧毒重金属对人体健康和环境有严重危害。而研究表明,目前自来水厂的常规净水工艺和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对铊的去除效果并不显著。
因此,就此次督察的问题而言,一旦饮用水水源地被铊等重金属所污染,并且未及时发现,会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与之相同,镉等重金属污染土地带来的后果自然也非常严重。
近年来,类似重金属污染环境的事情其实并不少见。比如,2013年湖南爆出的镉大米事件,其中就涉及湘江流域;去年4月,云南省昭通曝光的镉超标大米事件也曾引发广泛关注,经溯源,该批“镉大米”来自湖南益阳市,也属于湘江流域。
屡次发生的重金属污染事件,给各地敲响了预防重金属污染的警钟。现在,湖南各有关地方已对督察出的问题进行整改销号,我们希望这样的整改真正下了真功夫,不走形式主义,彻底解决当地的重金属超标问题。而其他地方也不妨以此为鉴,及时排查、治理辖区内的污染隐患,重视源头管控,维护公众的用水安全。
无论是“镉大米”还是“铊污染”,都关乎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当前,涉事各地虽已陆续整改销号,但也需重新梳理针对重金属污染监管的常态化机制,依照《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总结经验教训,明确目标,加强统筹,建立更加完备的水污染防治机制。
诚如相关督察报告所言,湖南向来涉铊企业多,涉铊尾矿库、废弃矿山多,因此,对此类重金属污染事件也当更加警惕,别让湘江因重金属污染再“流泪”,也让世代生活在三湘大地上的民众能够彻底远离“镉大米”“铊污染”的伤害。
新京报评论员 | 马小龙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