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纪念中国钢琴界“大先生”盛一奇,宋思衡孙颖迪郝端端都来了

澎湃新闻

关注

盛一奇是中国钢琴界著名的“大先生”。1963年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后,她选择留校任教,从此毕生致力于钢琴教育事业。

今年6月,盛一奇去世,享年80岁。12月9日,盛一奇生前的好友、同事、弟子齐聚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从座谈会到音乐会,缅怀这位钢琴“大先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也特给纪念活动寄语:“想念您,亲爱的盛一奇教授!”

“师父教学,尤为重视整体,多么漂亮的细节处理也必须服从于音乐整体的布局,她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回忆起恩师的教学方法时,钢琴家孙颖迪感叹。

在科学的教育方法下,盛一奇培养了多位在国际钢琴比赛摘星的演奏家,如宋思衡、孙颖迪、郝端端。

“没有什么秘诀,只是我比较幸运,找到了比较有才能的学生。”对于“冠军教头”的赞誉,盛一奇曾谦虚地说,“没有一个老师能把所有的学生教成世界冠军,但好的老师可以因材施教。中国有很多天才的学生,关键在于怎样去发现他们,发现心里充满了音乐的孩子。”

为了因材施教,她对学生们一直保持着敏锐的观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对待方法。

3个硕士、2个博士,郝端端堪称“学位收割机”,然而刚进上音附小时,这位小学霸却沉默寡言,蹦得最多的一个字是“嗯”。

“她去看了哈利波特!上课时突然跟我说,‘你们也有哈利波特魔杖的那个尖尖,就是你们的手指’。”郝端端完全没想到老师上课会说出这个词,自那以后,他和老师的沟通陡增,会主动告诉她自己是哈利波特迷、航空迷、足球迷,“结果她都懂。”

盛一奇和孙颖迪的交流则完全不同。“她一直把我当成年人看。我有很多难事、心事,都是托付给盛老师的,她以丰富的生活阅历跟我沟通,为我排遣,指点迷津。”从盛老师那里,孙颖迪真正理解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孙颖迪还记得,参加李斯特钢琴比赛前,盛一奇亲自陪他挑选、定制演出服装,还赠了他一对袖扣。为人父母后,孙颖迪理解了“临行密密缝”,“袖扣是有寓意的,但她不会说出来,你理解到了说出来,她就会心一笑。”至今,他仍会时常佩戴这对袖扣上台。

但凡遇到困惑或者拿不定主意,钢琴家黄秋宁也爱给盛老师打电话,“我会第一时间‘骚扰’她老人家。无论老师对我的做法赞同与否,她的话都会让我很安心。甚至,有时被老师骂一顿,心里也会痛快不少。”

一生襟怀坦白,有中国传统优秀知识分子的风骨,是很多人对盛一奇的评价。

“她很正直,嫉恶如仇,从来不肯对歪风邪气低头。”指挥家张国勇非常欣赏盛一奇,还在读上音附中时,就常去听她的课,参加工作后,也和她多有交流,“她爽朗的性格和精湛的教学总是能吸引我,后来我的儿子张橹也随盛老师学习。”

钢琴系教授周薇回忆,很多学生考完试都会找老师问情况,大部分老师都比较客气,不会明指进步或缺点,但盛老师不是这样,“所以我和学生说,考完了第一时间就去找盛老师,她会发自内心地给你建议,无论好不好,毫无保留,这对学生最有帮助。”

当晚的纪念音乐会上,江天、朱璟廷、周逸秋、黄秋宁、王蕾、谢贝妮、郝端端、武晓锋、孙颖迪、宋思衡等弟子齐聚,用一首首曾被恩师指点的曲目来缅怀先师,钢琴旁的投影上是盛一奇生前的生活照,坐在扶手椅上的她微笑着注视镜头。

除了肖邦作品,宋思衡还演奏了自己作曲的《追忆》,回忆从前,数度哽咽,“我们一般不太愿意谈起逝者,总感觉她不再和这个世界发生联系,但我相信,一定有一个精神的世界存在,今天更有这样强烈的感觉,盛老师依然像以前一样陪伴在我们身边。”

郝端端选择了和盛老师学的最后一首曲子肖邦《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还在曲子里加了变化,表达思念情绪,“2018年我临时回上海,要找个地方练琴,她帮我安排好了琴房,我练了一下午,她就拿着乐谱陪我坐了一下午,没想到这是最后一次陪我练琴……”

当年仅19岁的朱璟廷联手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加演最后一首合唱作品时,师兄师姐们人手一支白色玫瑰,为他助阵。师生连心,让人动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