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菲菲,站在华尔街的非典型学霸
时至今日,我们的生活中关于“精英”的话题似乎越来越少。
在当前大众语境里,人们普遍更喜欢去强调“逆袭”和励志奋斗,喜欢它自身携带的戏剧张力与落差。相比之下,精英显得太“顺”了。
今天重拾精英这个话题,并不想再去探讨这些人“做成了什么”,他们有多么的“伟大”,而想着和大家看一看他们的历程。
明明是一个个跟我们差不多体量的个体,却在同等的时光、空间中穿梭运动,最终成就无论从密度还是可述性上讲,都更为强悍和丰沛的输出。
12月#M+Lady成团季#之际,我们将讲述18位优秀的精英女性,她们风格迥异,别具一格,各自散发着独特魅力。你会看到她们的成长故事,也会看到她们对于生命的探寻,更会看到女性力量强大。她们的光芒无论是对精英群体,还是对于时下女性力量本身对我们的启示,都是耀眼的存在。【点击看M+Lady成团季专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下——跨文化的洞见家:陈菲菲。
美股最前线的靓丽身影
很多人熟知陈菲菲,是去年3月9号她从纽交所现场发回的报道。那似乎是一个普通的早晨,但到了美东时间上午九点半,美股一开盘,标普500指数就断崖式下跌了7%,触发了美股的“熔断机制”(Circuit Breaker),道指狂泻2000点,国际原油市场也遭遇了自海湾战争以来的最大幅度“跳水”。
除了完成当天既定的新闻播报任务、采访了纽交所交易员对市场情绪的解读之外,陈菲菲举着手机记录下了这个令人难忘的交易日当天、纽交所标志性交易大厅的现场氛围——大大小小交易屏上惨遭“血洗”的股价红彤彤一片、神情慌乱的交易员不时发出惊呼声。这种vlog形式在社交媒体时代让人更有代入感,高点击率也为菲菲赢得了不少粉丝。
这种第一时间用多媒体的方式传播资讯的能力,背后是扎实的媒体功底和丰富的报道经验。陈菲菲聚焦美股市场和IPO采访报道,是常驻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财经媒体人。她担纲美国中文电视台日播节目《直击华尔街》的主持人,同时也是微博财经大V、新浪财经《最钱线》栏目主理人。
除了对话华尔街交易员和分析师,她曾专访数十家美股上市公司的CEO及创始人,如跨国商业公司Dun & Bradstreet、瑞士网络安全公司WiseKey、电竞公司Allied Esports,以及富途证券、36氪、金山云、荔枝、天境生物、每日优鲜、格林豪泰等中概股。另外她也曾采访过美国国会议员Alexandria Ocasio-Corte和Grace Meng 、福布斯集团总裁Steve Forbs、前AIG董事长现任史带基金会主席Maurice Greenberg、创新工厂董事长李开复等中美政商领导者。
从履历上来看,这似乎是一个典型媒体人的经历,在自己专注的领域扎根、延伸。但是从成长背景来看,这个星光熠熠的华尔街女主播也曾经历过曲折坎坷。
从兴趣到职业,从“按部就班”的乖乖女到“叛逆”地丢掉铁饭碗从头开始,看完她的故事,也许你会问,“我愿意为自己的热爱付出多少?”
这并不是一路开挂的学霸故事
陈菲菲从小是个“别人家的孩子”,中考被全市重点高中强化班奖学金录取。但是转折点很快就到来了。高中理科学习吃力,最后不得不转到重点大学录取率没那么高的文科班。
她从小喜欢演讲、写作、主持大大小小的文艺活动,拿过全省作文竞赛的一等奖,学文科自然比理科更加轻松,基本保持在班级前三。但转折点又来了,她高考失利,同班同学能进北大、港中文、复旦,她却没能进入自己的梦校北京大学,报考了中国传媒大学也没能被第一志愿新闻学录取,最终被社会学专业录取,看似跟自己从小的传媒梦“渐行渐远”。
尽管社会学看上去跟传媒相去甚远,但其实也有共通之处。她记得一名社会学老师曾说过,“新闻学研究尘埃乍起,社会学研究尘埃飞扬,历史学研究尘埃落定。”
因为经常需要去田野调查,和不同领域的人打交道,也需要做采访、写报告。她意识到,尘埃飞扬比乍起时更有层次,能挖掘出更多内容。所以她萌生了一个念头——去北大攻读研究生。
确定了这份信念,她需要比别人更自律,付出更多。陈菲菲回忆起在大学校园提着洗澡篮子、拖鞋和书包狂奔的场面时,至今记忆犹新。因为这样就可以省下很多时间,有时候需要在晚上参与学生组织活动,结束后要趁澡堂没关门赶紧洗澡,之后马不停蹄去自习室学到凌晨。
这些努力没有白费。她拿过“国家奖学金”、“中央三台奖学金”,最后以班级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拿到了保送资格,获得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录取通知。这一次,是她选择了北大。
心之所向 素履以往
在北大学习专业之余,陈菲菲当上了校研究生会新闻部部长,负责北大校园新闻和社会热点事件的编辑采写。她梦想毕业后能够利用自己社会学方面的所长,从事传媒深度报道工作。但真的要迈向社会时,生存压力扑面而来。传媒方向并没有拿到心仪的offer,户口、薪酬待遇这些现实因素让她当时选择了一家央企。
“被现实打败”?也不尽然。对于一个有社会学和传媒思维的人来说,进入一个崭新的行业,就仿佛是一次长周期的田野调查。而每个人在青春的某个稚嫩的阶段,都可能需要妥协、需要积蓄资源和力量。
岗位本身需要处理大量重复性的行政工作,但陈菲菲还是抓住一切机会发挥自己所长,比如采访新员工汇编成册、主持集团春晚……后来她被调到集团总部的核心规划发展部门,参与和跨国巨头Rolls-Royce、Carnival的谈判翻译和协助调研工作。
在一个好像和传媒“八竿子打不着”的工作岗位,却让陈菲菲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所爱。她始终无法适应程式化的工作,喜欢在不同的世界探索,喜欢追问社会问题,喜欢拓展边界。而在和跨国公司谈判的过程中,她发现了自己的英文优势,也意识到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性。于是她大胆地作出决定,放弃在北京的安稳生活,去海外最好的传媒院校留学,未来专注国际新闻传播。
订立目标后,白天的陈菲菲全力投入工作,晚上不加班的时间全部投入备考托福、GRE,准备申请材料。最终,陈菲菲被美国南加州大学Annenberg新闻传播学院录取、攻读新闻专业硕士。由于对语言要求高、就业竞争激烈,所以新闻专业基本以录取美国学生为主。陈菲菲成了那一级唯一从中国大陆录取的学生。
换下职业装、高跟鞋,穿上T恤、牛仔裤、小白鞋,这个中国女孩在美国东西两岸大街小巷闯荡的人生开始了。
开学第一个学期,她就扛着摄像机、三脚架,带上麦克风,去洛杉矶的墨西哥移民社区拍铅泄露,去低收入社区小学拍捐赠仪式,甚至去了洛杉矶流浪汉聚集地、治安出了名的差的Skid Row拍新闻。
虽然人生地不熟,但凭借“看世界”的好奇心,她在一条条新闻选题中越来越了解这个社会的运转脉络。在学校期间,她还筹办了一档名为《Global Insights》的节目,采访过打通艺术名流圈的“华裔食神”、高端中餐连锁Mr.Chow的创始人Michael Chow,洛杉矶前副市长陈愉等。
在这个过程中,她也从那个出镜讲英文、反复录制几十遍都会紧张的怯生生的留学生,变成了上得了主播台播英文新闻、也能够一个人举着相机话筒“one-man-band”(一个人完成新闻的拍摄采访制作全过程)得全能“女超人”。
从唐人街到华尔街的华丽转身
“新闻神奇的地方,就在于它能带你去这个世界上意想不到的角落”
从南加州大学毕业后,陈菲菲做过美国中文电视台的晚间新闻主播,也当过驻曼哈顿的新闻记者。跑新闻的第一天,她就接到任务要和团队去报道曼哈顿的一起恐怖袭击案,在寒风瑟瑟中蹲守了一天。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夏天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在纽约联邦法庭外报道新闻发布会,因为等待时机冗长、全过程露天没有任何遮挡,她直接被晒到流鼻血,但也只是借陌生人的纸巾堵住后继续完成当天的采访和报道。
在曼哈顿唐人街,陈菲菲追踪报道了华人社区对纽约市长白思豪欲新建“豪华”监狱大楼的一系列抗争,还有对特殊高中教育制度和移民政策改革等议题的争辩。这个时候的她,已经能够娴熟地和纽约市议员、市府和州府政要进行英文采访,也掌握了很多行业在社会系统中的运作机制。
这些“接地气”的新闻经验,都对她日后进入华尔街报道财经新闻提供了可贵的认知基础。金融世界始终还是要围绕现实的商业和人群运转。
当然,财经报道是一个更加细分的领域。每一个上市公司采访之前,她都会把公司财报研究好几遍,查阅各类资料做行业调研,还要对采访对象——一般是上市公司CEO或CFO个人的背景和职业路径有充足的了解。一周基本有两三天她都会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媒体办公室待到空无一人,和那里的清洁工、保安成为最后一波离开大楼的人。
如果看陈菲菲的财经专访,会发现这个财经主播也是一朵“带刺的玫瑰”。一开始问出问题后,她会耐心倾听对方回答,但紧接着,在对方的陈述当中,她很快就能找出值得进一步挖掘的点、从而追问下去,不时还会对嘉宾的回答提出一定的挑战。“我要替观众——个人投资者们问出他们心中所想,帮助他们甄别这是不是一家值得信赖、充满前景的公司。”对于自己的采访风格,陈菲菲这样回答。她从来不会按照既定的采访提纲提问,因为她认为聊天对话的状态更能让嘉宾放下包袱,给出不同于程式化模版的答案。
每逢美股市场急剧波动,陈菲菲都会在纽交所第一时间发回市场信息,不仅仅是因为在这里可以采访到交易员的第一手解读,还可以搜集到做市商、机构分析师们的“场外信息”。这种永远冲在一线报道的职业习惯,和她过去的社会学和新闻实践密不可分。
一线报道被感染 这个插曲终身难忘
去年3月,一场疫情席卷全球,美股应声大跌,陈菲菲像往常一样去纽交所报道,并且采访了被称为华尔街“爱因斯坦”的明星交易员Peter Tuchman。采访过程中,Tuchman一直流汗,说自己可能是刚滑雪旅行回来有些感冒。陈菲菲并没有细想。
采访后没到两天,纽约就下达了居家令。在家办公的陈菲菲突然开始发高烧。当时纽约检测能力完全没跟上,当她得知Tuchman感染新冠重症已经去医院之后,她知道,自己八成被传染了。失去味觉嗅觉、在家重感冒一周后,她身体不适的症状才开始慢慢减轻。到了五月份得以检测抗体时,陈菲菲才知道,自己已然是一名“新冠幸存者”了。
不仅为自己感到幸运,那位“爱因斯坦”老爷爷在几个重大手术之后也慢慢康复起来。“到现在我们见面时,还经常说彼此是生死之交了。”陈菲菲回忆道。
身体痊愈之后,传媒人的直觉和新冠亲历者的经历让她决定到第一线报道抗疫实况。在微博上,她发布了不少vlog带大家实地探访海军医疗舰“安慰号”、贾维茨会展中心的“方舱”,让更多人感受到疫情阴霾下、纽约那些经典地标陷入的史无前例的“沉默”时刻。
结语
如果说自己过往的经历有什么值得借鉴的,陈菲菲说道,哪怕什么都慢一拍,哪怕并不是“天赋型”选手,只要找到自己的热爱,加上韧性和勇气,你的野心也可以成真。
反观今天,我们在讲女性成功的时候,对于那些生命个体荡气回肠、千转百回的经历,往往并没有投注太多的目光。我们太喜欢看大女主的“爽文”了。而在现实世界,每一个靠自己打拼的大女主背后,一定都有无数个黯然神伤、擦干眼泪从头来过的时刻。
陈菲菲的经历,恰好让我们有机会重拾这样的故事。女性可以正视自己的“野心”,然后不顾一切地为之努力,骄傲地讲述那些尘土飞扬的故事。最后,我们也期待她可以在微博上继续为我们带来美股“最钱线”的财经资讯和新鲜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