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记中国好人 亭林医院骨科主任戚珊红

媒体滚动

关注

原标题:记中国好人 亭林医院骨科主任戚珊红 来源:上观新闻

在病患心里,他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最值得信赖;在同事眼中,他敢为人先、专利频发,最值得敬佩。

他就是金山区亭林医院骨科主任戚珊红,曾获得2019年中国好人、2008年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2012年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创先争优先进个人、2008年上海市劳动模范以及金山区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等多项荣誉。

一心为病患

骨科最常医治的是骨折,而骨折为老年人多发。针对老年人骨折,传统治疗往往选择服药、牵引、躺卧等保守手段。15年前,戚珊红就提出了自己的理念:“年纪越大,越要动手术。长期躺卧在床,容易肺部感染,会有生命危险。”多年来,亭林医院骨科坚持为老年人动手术,年龄最大的达105岁,连连刷新骨科手术年龄纪录。

2015年8月的一天,105岁的沈阿婆不慎摔倒导致右股骨转子间骨折被送到亭林医院。当时,家属商量后希望保守治疗。戚珊红召集治疗小组和相关科室综合分析老人情况后,认为手术具有可行性。十多天后,老人出现小便失禁现象,戚珊红马上做通家属的思想工作,随即进行了手术。

手术采用闭合复位髓内钉的微创方式,用时仅60多分钟。戚珊红在老人右腿上打了3个直径2厘米的小洞并完成固定,出血量只有30毫升。第二天,老人就能坐在床边活动右腿。两周后,老人恢复状况良好,出院前她向戚珊红竖起了大拇指:“幸亏有戚医生,不然我就惨了。谢谢!”

戚珊红的“断指再植成功手术”开创了亭林医院的手术难度纪录。

2006年8月的一天,临近下班时分,戚珊红接待了一名几小时前刚被机器截断大拇指的伤者。之前,伤者被送往市区某三甲医院,但医生认为伤势过重,基本保指无望,便为其伤口做了残端修补术。

“乡里人有一种保全全身的想法,他们来我们医院,是想讨要一些福尔马林,长期保存断指。”戚珊红回忆。本着医生的责任心,他仔细检查伤者的伤口,发现左手手指因机器旋转撕脱损伤,之前的残端修补术进一步破坏了伤口的血管神经组织,且断指有五六个小时没有采取低温保存措施,已变得僵硬而苍白,暴露在外的肌腱已干燥发硬。

“可以试一试,把断指接上去。”征得伤者同意后,戚珊红立即展开手术。从下午5点开始,手术整整进行了7个小时,戚珊红在显微镜下一点一滴创造着奇迹。一天后,断指红润了;三天后,手指有了感觉;一周后,手指可以轻微活动;两周后,断指与手部完美融合。

全力忙事业

1992年,戚珊红到亭林医院外科工作,后来进入新成立的骨科。他注重理论和临床结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凭借过硬的本领、谦和的态度,赢得患者和同仁的信任和称赞。

2017年8月的一天,潘阿姨骑车摔倒造成左手粉碎性骨折,她本来想去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后来想起亲戚彭阿姨曾多次夸过戚珊红,就来到亭林医院。戚珊红检查后及时安排手术,潘阿姨恢复迅速并很快出院。她委托彭阿姨将一面写着“仁心仁术,医术精湛”字样的锦旗送到骨科。

彭阿姨深有感触地说:“不管对本地人还是外地人,戚医生都一样看待。他有耐心,技术好,人品也好。”

戚珊红还是亭林医院的发明家,拥有多项发明专利。这些发明专利有效解决了骨科领域的重大难题,使该院在业内享有声誉。2005年戚珊红发明了“成角锁定钢板”,2006年发明了“一种交锁髓内钉远端瞄准微调装置”,2009年发明了“一种锁孔和锁钉杆过渡配合的交锁髓内钉”,2015年发明了“一种交锁髓内钉瞄准定位杆皮质骨固定装置”。

戚珊红介绍:“髓内钉是一种固定折断骨头的方法,将一根医用杆插入骨髓腔内,同时在外部插入钉子予以固定。理论上,若把杆子插入骨髓腔内,用电钻在骨头上打洞,再插入钉子就能固定。但实际手术中,要让钉子与孔无缝对接是相当困难的。所以一般的做法,会将钉子做得细一些,这样就能更顺利地插入骨孔中。”

他认为,如果不能稳定固定骨头,手术后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他注重研究如何减少手术创伤,减轻病人痛苦。他坦言,他有3项专利发明,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就是手术时瞄得准,钉子不做细,打孔一次成功,使髓内钉与骨孔之间严丝合缝。

虽然现在这些专利的知晓度还不高,但戚珊红坚信,他的专利简单、易操作、成本低,更能为患者带来福音,不久的未来,“弹性固定”的理念,会得到更多同行的关注和认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