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精神疾病的艺术家带你走入“蓝梦”:“600号画廊”第二期展览全新亮相

媒体滚动
原标题:患有精神疾病的艺术家带你走入“蓝梦”:“600号画廊”第二期展览全新亮相 来源:上观新闻

11月17日,“600号画廊”全新第二期展览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6号楼一楼向公众正式亮相。这是继今年8月以来,市精卫中心展览策划团队又一次“精神病学×艺术”的跨界交流。

“‘600号画廊’展出的作品,全部都聚焦于精神健康议题,多来自有精神障碍诊断或受到情绪困扰的艺术家之手,参观者可以通过画作感受到艺术家希望自我突破的能量。”活动伊始,院长徐一峰介绍了医院开设“600号画廊”的初衷——是为了用一种独特的方式,让更多社会大众关注精神健康议题。
第二期展览,是以情感障碍为主题的精神健康艺术展。相比于文字,艺术能够突破语言隔阂,呈现亲历者复杂的精神世界。蓝色往往用来代表“忧郁”,同时本次艺术展所展出的作品富有幻想气质,风格多样、艺术性高、表现力强,所以,策划团队选择用“blue dreams 蓝梦”这一名字,从独特角度带领观众了解情感障碍这一话题,并邀请观众一起进入艺术家们绮丽多姿的精神世界。

与第一期展览略有不同的是,此次展出的画作,大多出自患有情感障碍的艺术家之手。他们的作品,正是最具有情感表现力的作品。“或者反过来说,正是因为我们接触到了一些具有打动人心力量的艺术家们,然后发现其中不少患有情感障碍,所以我们就直接把‘情感障碍’作为主题。”策划人之一、普通精神科医师陈智民表示,重新粉刷、改造后的“600号画廊”希望通过画框、射灯等创造仪式感和更好的对话氛围,让过往的俯视或忽视,变成平视和直视。
上海市医务工会常务副主席、上海市卫健委妇委副主任何园也是今天的首批参观者。她在参观画作后感慨,艺术家们的画作自觉而发、直抵心灵,唤起人们内心的情感和希望,带来了全新的感受与体验,这必将成为公众了解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碍患者的窗口,画作也将成为一种语言,呼吁全社会关注精神心理健康,接纳精神障碍患者,也让更多的人相互了解。
策划团队负责人、社工陈梦媛说,其实每件作品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自画像”,“象征性的语言和隐喻的力量背后,是人与自我对话的展现。”在她看来,艺术作为通用媒介,能够促进更加包容的讨论氛围,让精神健康的传播更多元有趣,也吸收更多不同的社会背景人士参与到精神健康事业当中。
据悉,本次画作的作者多为有诊断的患者或已经康复的亲历者。因此,许多作品都附有参展艺术家自录的视频,观众可以扫描二维码,借此更好地与展品、作者对话。“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受到精神疾病和病耻感的困扰。”艺术家cracks今天来到现场,本次展览中,有她的14幅画作。“我对一个人的无助时刻深有感触,绘画成了一个输出口,让自己平静,也让人们能够看到患者的内心。希望这次展览也能让其他患者朋友们看到后产生共鸣,感受到一些安慰。”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领先学科最多的精神专科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近年来始终致力于创新模式,打造民众更喜爱、覆盖面更广的精神心理医疗和科普内容。如“600号月饼”、“962525心理热线”、全国首个精神障碍患者作品线上商城“甜蜜之家”、“美丽人生从心开始”的精品科普课程……这说明,“宛平南路600号”正在成为精神心理健康的代名词,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接纳。而“600号画廊”作为一个长期持续的文化项目、科普项目,未来将积极举办更多的跨界对话、研讨会与科普宣讲会等活动,将精神卫生理念植入大众心中。徐一峰说,希望把画廊打造成一张亮丽的明信片,建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开放的空间,“让600号建起一条‘走廊’,通往每个人的内心。”
今天,现场迎来了首批参观市民。不少观众纷纷在留言墙上写下自己的感受:“我们期待,这次展览能成为公众打开精神健康讨论的入口。”“这是一个可以见证生命故事和谈论精神困扰的安全空间,也是一个包容亲历者、家属、从业者和社会大众的公共客厅。”“在这里,你可以讨论关于精神健康的一切。”“这是人类的真实世界。祝愿‘600号画廊’越办越好。”
栏目主编:顾泳
本文作者:黄杨子
文字编辑:黄杨子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