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付费“内推”套路多,找工作还得靠真本事

中国青年报

关注

应届毕业生求职难是个老问题,想走“捷径”也没那么容易。近日,便有媒体曝光了围绕“内推”产生的诸多乱象。据报道:有人发布付费“内推”的消息,声称自己有内部资源,只要交上相应的费用,就能获得内部推荐的机会,这些消息看起来相当诱人,号称职位应有尽有,“内推”简历100%跟进回复。但是,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内推”之中也有不少“套路”和水分。

首先,一些付费“内推”完全是赤裸裸的谎言。相关人员并非名企内部工作人员,也没有什么“小道消息”和“内部人脉”。他们利用一些求职者“病急乱投医”的心态,把宣传广告做得很唬人,让人乖乖掏钱,但并不提供任何实质帮助。如此行为已经涉嫌诈骗,必将受到法律的追究。

也有一些发布“内推”消息的人,确实来自知名企业。但他们的行为同样是违规操作。“内推”仅仅是一种发现人才的辅助手段。那些利用工作身份,暗示“内推”能让求职者更容易被录取,为求职者提供“付费咨询服务”的做法,违背了“内推”的本意,应属滥用职权。

广大求职者渴望进入名企的心态不难理解,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下,即便是优秀的应届毕业生,想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也不容易。但是,压力大不意味着求职者可以寻找歪门邪道。更何况,没有谁能确保毕业生在特定企业的招聘中取得成功。找工作既有实力因素,也有运气成分。那些所谓的“内推”“保过”套路,把求职成功说得言之凿凿,其靠谱程度显然要打上一个问号。

那些利用求职者的焦急心态与信息不对称获利的人,虽然能收割一部分“韭菜”,但这笔买卖注定不能长远。从法律上看,付费“内推”的做法始终游离在法律的边缘地带,付费者的权益无法得到可靠的保障,商家行为也无法受到监督。如果商家与付费者之间产生矛盾,受害者很难依法维权,得到法律的保护。

要想避免求职者陷入付费“内推”的陷阱中,市场监管部门要对涉事者的行为性质分别定性。对于涉嫌诈骗的商家,有关部门必须依法严惩。大型企业也应加强内部监督,本着公平透明的原则,处理那些滥用“内推”资格为自己谋利的人。

想要找到心仪的工作,求职者理应告别投机取巧的心态。人人都想有个好工作,但每个人的求职能力差异很大,与其在毕业找工作时“病急乱投医”,不如着力于自我提升,在校期间努力学习、积极实习、主动了解就业信息,增加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就算一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求职者也要保持平常心。找工作不是高考,本身就不是“一锤定音”的事情,即便这家企业没录取自己,也不意味着自己不优秀,多多寻觅,依然可以找到其它好工作,没有哪家企业是“非它不可”的。试图通过“特殊渠道”找工作的做法,恐怕是本末倒置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