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迎接数字时代的中国|数字化转型观察01

观察者网

关注

【文/观察者网 李沛】

“软件正在吞噬一切(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2011年,著名投资人马克·安德森在《华尔街日报》发文,盘点硅谷科技公司依靠软件产品思维,颠覆传统行业在位巨头的一个个案例,得出了这一震撼性结论,并预测在接下来的十年里,新旧经济的冲撞将是“史诗般”的。

这种冲撞其后所迸发的宏大张力,甚至超出了安德森堪称激进的预测,新旧经济深广而快速的数字化转型,不仅在改造着公众可感知的终端商业形态与市场格局,赋能这一转型的“公有云+SaaS”数字产业体系,在美国也出现了“黄金十年”的大发展,公有云三巨头(亚马逊、微软、谷歌)市值已经越过或即将迫近两万亿美元大关,SaaS业态的代表Salesforce,市值也已超越传统企业信息化系统双子星SAPOracle

十年弹指一挥间,传统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早已从饱受质疑的夸口,演变为在全球涌动的清晰浪潮,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今年3月公布的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蓝图—《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专门安排了以“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为题的篇章,描绘了宏大的数字化转型愿景:“迎接数字时代,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

这段话已经明确归纳出,数字化转型,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的“驱动”力量,同时也表明,在业已极大繁荣,并深刻改变了当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消费互联网之外,数字化转型,还将在政务、产业等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展开。

外界以产业互联网等各色概念试图表征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在纲要中有明确的路径与布局规划:“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在重点行业和区域建设若干国际水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深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应用,培育发展个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加快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深入推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众包设计、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长点。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

就在上周(9月14日),华为公司刚刚对外发布了矿山鸿蒙,即矿鸿操作系统,这一系统,目前已在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田实现实际应用,从总控设备,到部件级MCU,矿鸿系统的超强适配能力,实现了将软件工程分层开发逻辑方法应用于矿山生产场景的先决条件,即矿山生产设备整合为满足互联传输、抽象表征、数据治理、操作控制要求的硬件层,为更上层数据驱动的生产管理应用创造了平台环境。

发布会上,华为“煤矿军团”负责人邹志磊已经提及了实现硬件抽象与虚拟化后,工业控制巨大的进化与创新潜力:“鸿蒙有多少玩法我不知道,真的......鸿蒙的潜力在矿业远远超出了预期......最神奇的地方把矿下面的设备连接起来,把他虚拟成一个超级终端,这个事情我们是想不到的......未来这个潜力是无限的”。

上月,任正非在华为中央研究院创新先锋座谈会上的讲话还透露,针对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机遇,除了煤矿,华为还组建了港口、机场等多个“军团”发起冲锋,任正非甚至有这样的激进展望:“港口与海关智能化,能否三年完成对全球70%的港口提供智能化服务?煤矿军团能不能在2-3年技术成熟,然后对全世界提供矿山智能化服务?”

去年以来包括华为矿鸿在内,一个个中国科技企业推出的垂直行业改造方案,正在点亮中国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版图,并由点成面,勾勒出正在加速的数字化转型浪潮,赋能这一转型的数字产业,在中国已踏入“黄金时代”的门槛。

数字化转型的长潮巨浪业已到来,认真的观察者不难发现,传统IT\CT乃至工业设备控制OT之间曾泾渭分明的产业边界正在空前模糊化,融合发展的万物互联趋势则渐趋清晰,源于软件工程的产品与运营方法论,在硬件感知、联通、控制能力进化,物理世界硬件设备乃至人类活动得以实现实时检测与数字化后,展现出渗透改造传统产业的现实可行性与空前想象空间。

然而在预测数字时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的具体图景时,做出过于细粒化的推演,依然需要保有足够的清醒与审慎,无论是对于数字产业形态,还是具体的企业竞争格局,并不漫长的数字技术发展史上,充满了失败的预测与规划。

1993年,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正式提出宏大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acture)计划,即流行一时的“信息高速公路”概念,拟投入4000亿美元,用20年时间实现光纤宽带网络的全民普及,将电视、电脑、电话等多媒体需求融于单一终端,当时的美国官产学界主流,普遍认为这一进程,将由光纤或卫星网络运营商自上而下主宰与定义,其后解除跨业竞争限制的《1996电信法案》,同样暗含着对这一共识图景的回应。

然而在AT&T等巨头大手笔融资相互吞噬的同时,数字产业的真正“起飞”,却是一个终端应用、终端设备领域自下而上,自边缘向中心演化,产业形态自发“涌现”的过程。

2003年,在由网络购物引爆的美国“宽带元年”,AT&T已经因过度融资并购,经营难以为继,不久全面剥离业务,公司字号也由关联公司收购。

事实上,类似的共识图景,也深刻影响了许多国家的互联网产业早期规划,直到2005年,在我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中,还出现过鲜为人知的“中国龙网”专项,同样意图在有线网时代实现全民普及上网,达成“电信网、电视广播网与互联网有机融合,互联网、传感器网、工作平台网互通”的超前图景。

随后的历史无需赘述,中国互联网渗透率的提升,主要驱动因素来自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的蓬勃发展。

向未来展望,中国数字产业的崛起,将是数字化转型的奔腾浪潮中,少数几个极具确定性的特征之一。

根据GitHub发布的2020年度Octoverse报告,该开源代码托管平台已汇聚了5600万全球开发者,其中,来自中国的开发者在开源项目贡献与活跃用户数上,已经跃居全球第二,更重要的是,报告中提供的2030年代远景预测中,中国在全球数字产业版图上,将历史性超越了美国,成为最耀眼的那一部分。

中国数字产业的史诗般崛起,无疑受惠于中国经济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全面展开,借用麦健陆(James McGregor)的精辟概括,“十亿消费者”的中产化与触网,创造出如双11、春运抢票等美国市场亦无法企及的消费互联网新场景、新需求、新空间,堪称俯拾皆是的巨大商业机会,最有效地调动起中国企业的创新创业热情,使其软件工程能力和前端商业运营,迅速成长到世界级水平。

美团老王(王慧文),就曾忆起参加某次全球外卖业务峰会,其战投部同事对巴西、印尼等国同行给出了“经营水平就像幼儿园一样”的评价。上线于2013年的美团外卖,能够迅速达到“一览众山小”的经营高度,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巨大规模禀赋的加持。

消费互联网的磨砺与沉淀,已经使中国数字产业从早期模仿追随欧美的CtoC(Copy to China)模式,日益向技术与管理的原始创新、基础创新切换,在产业互联网发展路径上,中国企业就已经明显表现出因地制宜的自主能力,并未简单因循美国“公有云+SaaS”的发展模板,极具中国特色的“数据中台”等软件工程方法论创新,已经随着中国产品、技术、服务与资本出海,润物无声地向世界输出,阿里云在亚洲地区的市占率,目前已超过亚马逊和微软总和,稳居亚洲第一,世界前三地位,中国厂商在公有云IaaS市场的崛起,也为更上层的国内PaaS\SaaS产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作为这场数字产业反哺传统产业转型潮流的观察者,我们深切感受到媒体报道中的一个巨大痛点,那就是行业知识与公众认知的巨大鸿沟,面向行业、企业客户需求的数字产品,有其独特的分析框架、术语体系和常识经验(craft),并高度关联于企业经营管理实践。

无论其中哪一项特征,对于公众的兴趣阅读需求,都显得异常违和,大量的报道覆盖,往往给人以千篇一律的形容词与陌生名词堆砌感,难以激活感性直觉和积极情感体验,被调侃为黑话的消费互联网诸多经营概念,相较产业互联网的公众认知鸿沟,已是小巫见大巫。

正是因为这场数字化转型浪潮的重大意义,以及公众认知的尴尬现状,驱使我们怀抱着强烈的使命感,推出了“数字化转型观察”这一全新栏目,栏目的愿景,正是探索数字化转型向公众沟通的新方法、新语言,从而为这一宏大的进程,留下一些足以经久存在的见证与记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