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渤海证券IPO5年未成行幕后:3年换3总裁

贝果财经

关注

原标题:渤海证券IPO5年未成行幕后:3年换3总裁 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实习记者崔文静记者夏欣北京报道

9月8日,渤海证券公告称,聘任原信达证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徐克非担任渤海证券总裁一职。

徐克非是渤海证券在不到三年时间里上位的第三位总裁。

2019年2月15日,渤海证券总裁由周立变更为王修祥。2021年4月19日,在任仅14个月的王修祥辞职,党委书记、董事长安志勇代行总裁一职。

某头部券商投行总部业务董事李鹏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选聘徐克非出任渤海证券总裁,或是看中其丰富的投行业务经验。记者注意到,投行业务恰好是渤海证券2020年各项业务中收入下滑最严重的,同比减少高达63.70%。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天津唯一的本土券商,渤海证券早在2016年便正式开启IPO进程,如今五年过去了,辅导做了五期,渤海证券却仍走在上市的路上。

总裁下课背后

根据渤海证券9月8日的公告,徐克非已出任渤海证券总裁一职。此前,这一职位已由董事长安志勇代行近5个月。

加入渤海证券以前,徐克非已在信达证券度过了近14个年头。徐克非履历中耀眼的一点,在于其丰富的投行经历。

他是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中证协”)投资银行专业委员,国内首批保荐代表人;曾任中国建设银行A股上市等多个重大项目负责人及保荐代表人;也曾担任首商股份独立董事、保荐代表人考试命题组成员。

正如李鹏所言,徐克非的丰富投行经验,恰合渤海证券当下亟须遏止投行业务收入下滑势头,实现业绩增长。

“市场化招聘的职业经理人出任总裁,通常会被股东方寄予很高期望,面临很大压力。”李鹏告诉记者,“股东之所以市场化高薪招聘总裁,往往是公司没有特别清晰的战略规划和业务走向,希望招聘高素质者以对公司进行大的变革,从而实现质的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新招聘的总裁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对公司营业收入、券商排名、IPO进程等带来实质性提升。倘若达不到期待,则可能被更换掉。”

此刻,一份并不轻松的考卷,正摆在徐克非面前。

2016年,渤海证券正式启动上市进程。从这一年开始,原本实现各项主要经营指标连续4年快速增长的渤海证券,业绩却大幅下滑,当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下降39.44%和39.60%。2017年,业绩下滑再度加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下降41.92%和62.81%。

2018年8月,渤海证券开始启动高管选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名总裁和三名副总裁,四位高管于2019年相继上任。

2018年和2019年,渤海证券业绩连续快速增长。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分别上升30.70%、35.72%和41.25%;到2019年,上述三项数据更是高达70.34%、100.95%和99.36%。渤海证券总收入排名,也由2017年的第68名上升至2019年的第43名。

2020年,渤海证券各项业绩增速放缓。Wind数据显示,营业收入降至8.63%;投行业务则降低63.70%,是其各项业务中下滑最严重的;投资咨询业务也下滑47.09%。而到2021年年中,其营业收入由升转降,同比减少11.28%。

在业绩下滑的同时,渤海证券的高管也经历了又一波调整。

2018年社会化招聘的四位高管(王修祥、刘闯、马彦平、陆玮)中的三位相继离职,尚在任者仅剩正担任公司行政总监的马彦平一人。

在中证协公布的渤海证券11位高管中,任职起始时间均为2021年。8位高管从2021年1月起担任新职务。总裁与副总裁上任时间则不足半年,其中,副总裁李辉于7月29日履新,总裁徐克非和副总裁陶林的任职时间为9月6日。

至于前任总裁王修祥的离职原因,接近渤海证券高管的人士描述为“董事长和总裁理念不合”。

“董事长和总裁不合其实很常见,这点在选聘职业经理人担任总裁时则更为常见。”某券商高管尹悦(化名)指出,这种不合既可能与实控人意志有关,也可能与职能分工有关,还可能与工作理念和个人利益有关。

“渤海证券控股股东为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为国企背景,其董事长与总裁不合的原因大概率是后两种。”

留不住的职业经理人

实际上,券商总裁更换比较常见。

尹悦将其概括为两大原因。

“一方面,券商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行业,跳槽机会相对较多。对于券商人来说,这方水土不适合就换一方。一定程度上,在哪儿不重要,重要的是实现自身价值。另一方面,总裁采用市场化考核,股东等各方对其有着较高要求。如果业绩良好则皆大欢喜,倘若业绩不佳,则可能面临下岗问题。如果总裁与董事长之间存在矛盾,离职的可能性更大。”

资深保代尚希之(化名)则告诉记者,通过社会化招聘搭建的新领导班子,需要与券商原有领导班子相融合方能顺利“留下来”。尤其是,需要与董事长达成默契,并与公司文化氛围相协调。

他进一步解释道:“由社会化选聘的职业经理人搭建的新领导班子,在与旧领导班子的磨合上往往存在很大挑战。选任能力强者担任总裁一职,能力强者通常希望大举改革,而改革过程中难免遇到既有势力的阻挡,产生诸多问题。问题顺利解决则罢,若迟迟解决不了,则极可能导致两种结果:其一,新领导班子无法忍受公司氛围,主动跳槽;其二,新旧领导班子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新领导班子缺少支持而被迫离职。上述两种结果均会导致新领导班子解散,公司重新开启社会化招聘,重搭领导班子。若新搭建的领导班子仍然面临上述问题,则可能导致新一轮的高管离职。”

与此同时,曾在渤海证券担任过保荐代表人的尚希之,道出了他N年前所经历过的公司人才流失的原因。

“一是奖励机制频繁变动。当员工快要达到奖励考核要求时,奖励标准变动,如此反复,导致员工失望而离职。二是官僚作风甚至内部斗争,缺少民主氛围,也会成为部分人才选择离开的一大原因。三是个人无法与内部小集团相抗衡,能力不被看重,个人才华无法施展,这会加剧人才的流失。”

而从职业经理人自身特点角度,某券商人力负责人指出了其中的优势与劣势。

他告诉记者,一方面,社招职业经理人有利于引进行业先进理念、经验和新产品。如果有充分的客户资源,也有利于业绩的快速增长,同时可以带来“鲶鱼效应”,激发组织活力。如果业绩提升比较明显,大家初期的认可度往往比较高。

另一方面,职业经理人同样面临难题。最大难题在于,“蜜月期”过后,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往往带来冲突,特别是券商行业,高度市场化,人员流动性也较大,经营思路很难统一。举例来说,职业经理人和公司传统对风险的容忍度通常是不一致的,特别是职业经理人有业绩压力,在风险方面,一般会选取高收益高风险的项目,这种取向有时会和公司的传统风险文化冲突。尤其是一段时间后,风险出现,这时很可能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而新到任的职业经理人若与公司老人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一般来说,职业经理人离职的可能性较大。

IPO或有阻力?

对于渤海证券来说,高管的频繁变动,还有一大潜在风险——或许会对其IPO进程形成一定的阻碍。

据证监会2020年7月10日发布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发行人最近3年内主营业务和董事、高级管理人员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实际控制人没有发生变更。”

尹悦认为,渤海证券高管变动肯定会对其上市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券商高管变动,说明在管理理念或内部管理上存在分歧。如果是重要岗位,如总裁或者财务、风控和投行等核心业务负责人频繁调整,不仅将造成公司战略的不稳定,而且将极大地影响业务。

不过,李鹏指出,高管变动对IPO的影响并非致命,而是可以解释的,能说清楚变动原因则不会对其上市产生实质性阻碍。

事实上,渤海证券的IPO之路走得并不轻松。

早在2015年,渤海证券即混改增资扩股;次年10月,与光大证券签订上市辅导协议,正式开启IPO之路。

起初,进程相对顺利,前两期上市辅导分别于2017年5月和2017年11月完成。但第三期上市辅导直到2020年6月才画上句号。2021年1月和2021年8月,分别结束了第四期和第五期辅导工作。

光大证券“首发”的辅导团队“七人组”,包括负责人在内,已经更换了半数成员。在2021年8月10日最新披露的第五期辅导中,原班人马仅剩三位。

尚希之告诉记者:“券商从启动辅导到上市,一般来说两到三年比较常见,辅导五年仍未上市,时

间偏长,可能意味着券商本身有比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业绩不佳、股东意见不一等,都可能成为券商上市的羁绊。就业绩来说,并非下滑才会阻碍IPO进程,经营趋势不好同样会对其造成影响。比如,业绩增速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外加高管变动、人才流失,则会对其IPO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尹悦更是直言:“辅导五期未上市,在当前的上市环境下,说明企业本身可能有一定问题,而且很可能是监管的红线问题,也有可能是企业大概率存在迟迟解决不了的根本性问题。”

不过,李鹏认为,渤海证券辅导期时间长可能有其客观原因。

“一方面,券商上市不同于一般企业,首先要符合监管要求,较普通企业上市需考虑更多因素,难度更大。另一方面,渤海证券是国资背景券商,相比于民企,审批流程更长,比如辅导过程中需整改之处得层层上报,需更多时间才能解决。”

为何迟迟未能上市? 是否受高管频繁变动影响? 记者就此向渤海证券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对方未予回复。

不论背后原因何在,渤海证券的上市之路走得并不顺利,而其高管的频繁变动,或许正如尹悦所言,还将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券商通过牌照生存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若要在当下激烈竞争和充分内卷中找到生存之道,最重要的是经营策略和战略定位。每一位总裁、每一个新领导班子,都会有自己的战略和打法。如果高管频繁变动,意味着券商的战略和打法也会频繁变动,这将加剧券商业务的不稳定性,并造成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