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中国(营口)海蜇节暨中国·营口国际渔业博览会 东北亚(营口)农副产品博览会

媒体滚动
原标题:2021中国(营口)海蜇节暨中国·营口国际渔业博览会 东北亚(营口)农副产品博览会 来源:农民日报

营口山海广场

海蜇捕捞

营口海蜇

营口水稻

营口大米

大红袍李子

红旗葡萄

小黄旗西瓜

营口绒山羊

辽宁团山国家级海洋公园
中国营口 海蜇之乡
辽宁省营口市毗邻渤海湾,是我国海蜇的主产区。“营口海蜇”以肉质饱满、品质上乘闻名,是大海对营口人的丰厚馈赠,自古以来是营口人钟爱的美食,现在更成就了这座城市独有的节日,成为营口走向世界的桥梁。
“营口海蜇”主要品种为绵蜇和沙蜇,年繁育海蜇苗4亿头,年产量达35万吨,年产值约30亿元,年出口量约1.2万吨,占辽宁省加工海蜇出口总量的80%左右,占全国总出口量的60%。加工和出口量稳居全国第一位,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海蜇之乡”。
营口市不仅盛产海蜇,更拥有完整的一二三产海蜇产业链,有近10万营口人从事海蜇养殖、捕捞、收购、加工、贸易行业,业务遍及全国及世界各地。国内海蜇加工企业80%以上由营口人开办,全国大部分海蜇品牌的实际加工产地坐落于营口市,上海各大水产市场销售海蜇人员90%来自营口市。现在营口人把海蜇行业从国内拓展到国外,从东南亚到非洲、从俄罗斯到南美,营口人把世界各地的海蜇运回家乡加工,又远销到世界各地,使营口成为全球海蜇生产、加工、贸易、流通集散整条产业链的核心。
海蜇已经成为营口市向世界宣传自己的一张名片,“海蜇节”也由此应运而生。目前,营口市已成功举办3届“海蜇节”,“中国(营口)海蜇节”被列为农业农村部2020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之一,“营口海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渐提升,以海蜇产业为引领的总部经济正在成为营口市渔业产业的优势力量。
2020年,在为期6天的“海蜇节”活动展销期间,每天有逾万观众慕名参观、采购,实现线上签约额5700万美元,线下签约额4.722亿元,共计交易额完成2.6亿元,达到历史最高。
2018年9月,营口“中国海蜇网”正式上线运营,通过该网站,用户可以从工厂直购海蜇产品。2020年10月,“中国海蜇网”成功对接京东、天猫、拼多多、美团等大型网站销售平台,实现了海蜇产品在网络销售上的全覆盖。同时政府也加强政策扶持,积极引导“营口海蜇”生产经营商户成立“营口海蜇联盟”,不断完善海蜇全产业链条。
目前,“营口海蜇”已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和辽宁省十大渔业品牌,主产地鲅鱼圈区被评为首个国家级出口海蜇质量安全示范区。2019年,营口市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海蜇之乡”称号。
近年来,营口市逐步建立了海蜇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在品牌管理上,制定《“营口海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使用办法和标准》,对“营口海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标识进行统一授权使用和监督管理,目前已有17家海蜇加工企业按照统一商标格式印制包装箱(袋),在唱响“营口海蜇”品牌的同时,扩大了海蜇产品社会影响力。
营口:百年港城 三水之乡
营口是中国东北近代史上第一个对外开埠的口岸,山海关外的“百年港城”。营口地处渤海辽东湾,大辽河入海口,属海洋性半湿润季风气候,春季温和,夏无酷暑,秋季凉爽,冬无严寒。适宜的气候成就了丰富的农业资源,营口农业以“三水一牧一菜”(水稻、水果、水产品、畜牧业、蔬菜)著称,是辽宁省农业的缩影。
202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07.3亿元,增长3.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0202元,总量位居全省第三,增速实现9.2%,增速位列全省第二。粮食产量实现75.58万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水稻连续5年平均单产和最高单产居全省首位。水果产量78.49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48.8万吨。
“十三五”期间,营口市大力实施品牌兴农战略,农产品品牌达到210个,“营口海蜇”“营口大米”“营口大酱”“盖州苹果”“红旗葡萄”等“营”字号品牌的知名度持续升温。
营口大米,香飘万里
营口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时期就因其籽粒饱满、洁白光亮、口味纯正成为“贡米”,而从20世纪60年代起,“营口大米”就已进入部分国家机关食堂。营口水田种植区域地处大辽河下游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质盐碱,矿化度高,土壤呈微碱性或碱性,pH值平均为7.5-8.5,微量元素含量较为丰富,有机质含量为1.5%-2.0%。
全市水稻种植面积61万亩,产量43万吨,是辽宁省粮油种植的优势区,同时也是辽宁省粮油高产创建的示范区。营口大石桥市是“中国好粮油”示范县,水稻平均单产和最高单产连续多年全省第一。
“营口大米”是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驰名商标,辽宁省著名商标、辽宁省名牌产品。目前,“营口大米”部分产品已通过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和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域内多家生产基地获评首批中国小产区试验示范基地。世界高端大米大会,营口市渤海米业“越光”、禾丰源“稻花香”和鹏昊米业“一目惚”品种稻米分别获得银奖、铜奖,提升了“营口大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也拓宽了“营口大米”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十四五”期间,营口水稻种植面积将稳定在60万亩,立足资源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统领,适应“无公害、高营养、口感好”的市场需求,以“绿色有机”理念引领现代稻米产业、以产业化理念打造现代稻米产业、以基地化理念规范现代稻米产业、以企业化理念经营现代稻米产业。不断提高水稻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打造“营口大米”高精端品牌。保持平均单产和最高亩产领跑全省,向“绿色、高效、集聚”目标挺进。
水果之乡,天惠之地
营口市水果栽培历史悠久,有“天惠之地”“苹果之乡”之美称,是农业农村部确定的11个优势品种、35个优势区域中心之一。全市水果栽培面积66万亩,年产水果74万吨(其中葡萄23.1万吨、苹果39.5万吨、梨2.83万吨、桃5.15万吨、李子2.9万吨,其他1.32万吨),品质上乘、品种丰富。
2020年11月在重庆举办的第18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红旗葡萄”作为营口市水果的代表,从全国众多农产品品牌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中国最受欢迎农产品”和“中国最具影响力品牌”两个奖项。“红旗葡萄”主产区位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的鲅鱼圈区红旗镇,地处辽东半岛的水果优势产区,是公认的葡萄生长黄金地带,具有40多年的葡萄种植历史,葡萄种植面积达2万亩,年产葡萄8000万斤。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坐落在营口市,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官产学研”的科技体系。2021年7月,张福锁院士的鲅鱼圈葡萄科技小院落户鲅鱼圈区红旗镇,成为辽宁省首家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进一步提升了营口市农业科研力量。众多的农业科研院校、机构,作为营口市农业科技的“动力源”“示范区”和“辐射地”,汇聚全国顶级农业科技团队和科技人员,为营口地区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引进更多优质项目提供良好机遇。目前,已研发成功的水果远销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果品出口创汇居全省前列。其中,“辽南小果光”“九寨苹果”“周家大红袍李子”“白沙湾桃”“红旗葡萄”“小黄旗西瓜”等被誉为独具营口特色的“珍果”。
“十四五”期间,营口将水果种植稳定在60万亩,立足产业特色,以“一县一业”建设为契机,以项目为载体,稳定现有的鲜食主栽水果品种,积极推广适宜加工型的中、早熟优良新品种和适宜反季节栽培的桃、李子、杏、葡萄新品种,大力开展标准化果园创建,提高果品商品率、优质果率和单产水平,着力提高高档果、精品果比重。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把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值高、经济效益好的“盖州苹果”“大红袍李子”“红旗葡萄”“太阳升西瓜”“盖州桃”等确立为区域主导产业进行培育,形成产业优势。
健康养殖,示范推广
营口市海岸线长122公里,管辖海域面积1542平方公里,水产资源得天独厚。全市水产养殖面积61.2万亩,其中海水养殖面积53.6万亩,水产品总产量48.81万吨。全市共有海洋捕捞渔船1603艘,养殖生产渔船71艘,为渔业生产服务的辅助运输船79艘。
全市淡水鱼产量12.5万吨。主要品种有鲤鱼、鳙鱼、鲫鱼、草鱼等,主要销售到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等地区,形成了以淡水鱼养殖为主,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专业模式,淡水鱼养殖业已经成为带动一方强村富民的主导产业。
营口市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行动,开展养殖池塘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技术模式示范推广。在老边区、盖州市、鲅鱼圈区开展以海参为主要养殖品种的海水池塘参虾、参蜇、参虾贝等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示范推广。
在科学养殖的同时,持续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科学规划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合理选划增殖放流水域、增殖品种和规模,修复水域生态环境,恢复生物种群数量。2021年增殖放流优质健康苗种5.3亿单位,充分发挥滤食性鱼类对水质的净化作用,“以鱼控藻”“以鱼抑贝”,实行海湖河库联动,在提供优质水产品的同时,保障水域生物多样性和水域环境改善。
“十四五”期间,营口重点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统筹规划海洋牧场建设,加强科技支撑,重点攻关生态增殖技术、海洋牧场生态容量及效果评估等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对海洋牧场建设的科学指导,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建设海洋牧场全链条开发体系,以培育品牌为目标,充分开发海洋牧场优质水产品资源,通过产品认证和加工、流通,提高海洋牧场产出品市场价值,建立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
本版文图均由营口市农业农村局提供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