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密云:生态文明觉醒

市场资讯

关注

密云:生态文明觉醒

密云水库这一泓净水的60多年,映照的是生态中国的建设之路,破解的是保护与发展的世界性难题。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周宇

一年前的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建设和守护密云水库的乡亲们回信,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守山护水人的亲切关怀。

60多年前,新中国在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拉开了气壮山河的大规模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序幕。密云水库正是诞生在这一历史阶段。20万军民夜以继日奋战在建设一线,一年拦洪,两年建库,一座水库,化害为利。

60多年间,随着首都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地、水资源战略储备基地、首都生态涵养区等功能定位的不断确立,如何在保水中求发展、富百姓,成为摆在密云人民面前最重要的课题。

“把保水保生态作为头等大事,这是密云生态文明的觉醒。”密云区委书记潘临珠说,生态保护与产业富民并不冲突,生态优势本身就是发展优势,但这条“双赢”之路并不容易,“经过几代人的艰难求索,终于找到了如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路径。”

密云人发挥“好山好水的优势,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生动实践,也成为京华大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样本和缩影。

攒下殷实的绿色家底

登上66米高的密云水库白河主坝,眼望着碧波荡漾的一汪净水,总库容达43.75亿立方米、最大水面面积188平方公里的密云水库占据了密云区十分之一的面积。

这一泓净水的60多年,映照的是生态中国的建设之路,破解的是保护与发展的世界性难题。

密云人曾经无奈、贫困、焦虑。修建密云水库占用耕地28万亩,导致农业实力锐减;因为水库功能转变,密云的水源保护区和生态红线面积居北京市首位,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也受到制约。

1986年至2004年,密云县委县政府坚持“要保首都喝净水,密云人民要富裕”的指导思想,提出并实施了新世纪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2005年至2012年,密云被确定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县委提出“在保水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保水”,实施了生态涵养发展区工作方略,初步构建起生态经济体系。2008年,密云被国家环保部授予国家生态县称号,成为全国第二个、北方第一个国家生态县,生态优势逐渐凸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密云更坚定了发展方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潘临珠说,密云不仅在保护绿水青山上走在了全国前列,建立了大型水源地综合保护治理体系,而且在“两山”转化上创新实践,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蜂产业等绿色产业,借助怀柔科学城东扩的发展契机,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经济优势的效率不断提升。

如今的密云,已经成为北京生态最好、环境最优的地区: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75.3%,森林覆盖率达68.16%,细颗粒物年均浓度29微克/立方米,密云水库及流域内主要河流水质始终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以上,水体密度、湿润指数、空气质量保持全市前列,森林蓄积量、湿地面积全市最大,生态服务价值全市最高。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密云水库

1961年至2020年,密云水库累计向下游供水393.13亿立方米,其中向北京供水287.4亿立方米,也就是说“京城三杯水中,至少一杯来自密云”。

今夏丰沛的雨水让密云水库创下22年来的历史新高:蓄水量达27亿立方米,水库水位149.81米。仅7月11日至14日,降雨就为密云水库带来了1.5亿方的“进账”,相当于“畅饮”了75个昆明湖。

伴随着“水家底”越来越厚实,密云实行了最严格的水源保护制度,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这盆水。

“现在密云水库如果出现问题,追我们一家的责任就得了。”密云水库综合执法大队党组书记、大队长宇兴评回忆说,过去是环保局、农业局、水务局、城管局、国土资源局等在密云水库各执各法,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执法工作计划,分散了很大精力。2018年,密云在全国率先形成区域性综合执法,将涉及污水、垃圾、私搭乱建、涉水偷鱼钓鱼等131项执法权集中,变“九龙治水”为“一龙护水”。与此同时,水库一级保护区被划分为160个网格,2150名“保水网格员”24小时巡逻。

在密云水库周边,科技保水力量也在加强,394个高清摄像头已经实现对库区的监控全覆盖。平静的水面上,一艘橙黄色的小船划破水面,船上空无一人,一个摄像头高举,不时转动角度,紧盯水面周边的密林。再加上环水库公路边建起的308公里护栏,密云水库“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保水工作体系正逐步形成。

保水,要有系统思维。密云水库流域串起的是北京市密云区、怀柔区、延庆区和河北省张家口市、承德市。早在2007年,北京河北两地就签订合作备忘录,正式实施“稻改旱”。密云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兰天介绍说,2020年,《京冀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共同行动方案》正式实施,对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再升级。

好水,是密云最具价值的生态资源。2018年11月,北京市政府、河北省政府签署《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水源涵养区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2018年至2020年,中央财政和北京市、河北省共安排21亿元,用于密云水库上游潮白河流域生态保护补偿。今年6月5日,《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条例》正式实施,为密云在内的生态涵养区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全域护水,密云放弃了诸多产业机会:陆续关闭铬矿、小型铁矿、制革、造纸、有色金属冶炼等200多家工业企业,水库周边企业全部迁出;库区全面退出网箱养鱼,17个乡镇禁止放牧……老百姓的问题很朴实,就提一句话:“不让我种地、养鱼,让我干什么?”

吃“旅游饭”是密云最先想到的路径。随着古北水镇、云蒙山风景区、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半山温泉酒店等国际化高端项目落户密云,密云的乡村旅游成了富民的战略支柱产业。

7月28日,2021北京密云文化旅游季开启,围绕轻奢休闲游、登山戏水游、民俗风情游、红色征程游、鲜果采摘游五大主题推出了15条精品旅游线路,司马台村是其中一个点位。

2010年6月,“古北水镇”景区投建,项目选址在司马台村村域内。为了让村里群众都能从景区开发中受益,密云采取整建制搬迁、集中建设新村的方式,两年时间建成多层住宅14栋、280户,二层住宅105栋、312户,2012年8月,司马台村村民全部回迁。

住进新居只是第一步。在密云区农业农村局、文旅局等指导下,司马台村成立北京司马台民俗旅游专业合作社,按照“一个民俗村就是一个乡村酒店”的经营理念,依托景区发展民俗旅游。当年入社社员215户,村里有劳动力的家庭几乎都挂牌营业,开门迎客。62岁的张凤珍和老伴在新居开起了民宿,经营地道的农家饭。楼上4间客房、楼下特色餐饮,一年至少营收二三十万。在2014年,司马台村人均收入就达到了5万元,是2009年的5倍多。

利用山场优势并盘活原来关闭的齿轮厂场地资源的阁老峪村在2010年引进北京日光山谷管理有限公司,发展乡村旅游。资本的进入为乡村旅游带来了全新思路。距离北京市中心2小时车程的日光山谷度假营地把“自驾游”“家庭”“亲子”“团建”“自然”等几个扎在时代靶心上的概念整合到一起。不仅每年可以为村里带来几百万元的租金收入,为村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还带动了村内民宿的整体提档升级。

溪翁庄镇荞麦峪村村民祝桂兰原先全家养鱼,为了保水,都腾退了。“当时政府引导我们开民俗饭店,而且提出了‘一村一品’的概念,给我们的定位是荞麦宴。镇里面给我们请了培训老师,补贴我们给农家院做了改造,还请电视台给我们做宣传。”她在2014年被评为密云民俗旅游发展致富带头人,“政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遇,我们算是抓住了。”

密云区文旅局局长赵志政介绍说,近年来,密云区积极鼓励将乡村闲置的农宅、废旧的厂房、学校、养殖基地进行资源旅游化利用,建设精品乡村酒店、特色民宿、休闲农庄,成为密云休闲产业的发展模式。目前已建成乡村酒店、精品民宿、休闲农庄130余处,民俗户1300余户,约有1.8万人依靠着生态旅游走上致富的道路。

生态农业圈粉又吸金

为保水付出60多年努力的密云人民,正在得到绿水青山的回报。不仅是旅游业,养蜂、电商等产业的发展,让密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8年的23605元增至68323元。

中华蜂是一种濒危本土蜜蜂,体格小,对生态环境敏感,要食百花蕊,酿百花蜜,在很多地方都难成活。作为自然环境的“指示器”,有中华蜂群活跃的地方,一定是绿水青山、环境优越的地方。

5月18日,华北区“世界蜜蜂日”主题活动在密云区太师屯镇蜜蜂大世界举行。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所长彭文君看来,本次活动“小蜜蜂托起乡村振兴大梦想”的主题在密云得到了很好地践行。

经过不断探索发展,密云区建立了集蜜蜂种业、养殖、授粉、蜂产品深加工、蜜蜂文化和蜜蜂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构建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蜂产业模式,全区养蜂规模由2004年的662户、蜂群3.2万群,发展到现在的2145户、蜂群12.35万群,蜂群总量占北京市的45.2%,成为北京市养蜂第一大区。2020年,密云蜂产业产值近1.3亿元,比2019年(1.09亿元)增长19.3%。同时,密云区“以蜂为媒”,带动休闲农业、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冯家峪镇依托“崖壁蜂场”,正打造集休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悬蜂谷”景区。通过发展蜂产业,密云水库一级保护区199户退耕禁养农民的转移就业和增收问题被解决了,全区362户低收入户实现养蜂脱低、致富,为全国提供了样板。

“过去这些年,我们密云的农产品普遍产业链较短。农民一年到头苦干,可初级农产品的价格毕竟偏低。”在密云区发改委党组书记、主任李东方看来,“创新延伸农产品产业链,研发推出高端独一无二的好产品,才能充分体现生态的价值。”

高岭镇石匣村的冰烤薯加工车间,工人们将甘薯从保鲜库当中拿出,进行清洗、分拣及简单处理后,装进烤炉高温烘烤一小时,甘薯表皮流出糖油,香气浓郁。随后,冒着腾腾热气的烤薯被投进了液氮中快速冷冻。经这道工序处理后,甘薯吃起来口感像冰淇淋,夏季尤其热销。同样品种的甘薯,鲜货是每斤两到三元,而制成冰烤薯后,零售价格将提升至每斤20元左右。

2013—2020年连续8年实现淘宝网蔬菜类目销售额第一名,淘宝网唯一一家双金冠蔬菜店铺,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3500万元……这就是密云青年创业者孔博的网店——密农人家。了解市场新需求,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指导农户种植,密农人家的套路不同于一般的农村电商“有什么卖什么”,而是带动合作的400余户农户、70多家合作社实现“要什么种什么”。

目前,密云年销售额达千万以上的电商已有12个,年销售额百万元以上企业及销售组织已有70余家,直接带动农民2000户以上。

科技创新助力生态价值高效转化

绿水青山不仅仅是生态旅游、绿色农业不可或缺的基础,更是一些生态敏感型产业的关键生态要素,从而成为某些高端产业布局选址的首要条件。

生态底色,成了密云筑巢引凤的底气。

生态涵养区园区中排名第一位!2021年前五个月中关村密云园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总收入31亿元,占生态涵养区园区生物医药产业总收入的44.5%。

在康辰药业的实验室中,杨红振和工作人员正在查看CX1003实验数据,准备进行数据分析。这是一家专注创新药研发生产的高精尖领域先行者,其研发的国家一类止血新药——尖吻蝮蛇血凝酶,利用国产蛇毒原料的可控性及成熟的生产工艺,将血凝酶的单一组分纯度提升至99%,从而大大增强了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填补了我国在蛇毒血凝酶方面的空白。

截至目前,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已达30家,涵盖手术止血类、抗肿瘤类、缓控释药、医学影像对比剂、中药类,以及医疗器械等多个领域。其中G20工程企业3家,国家一类新药2项,在研一类新药5项,拥有市级研发实验室6个。主板上市企业1家、创业板上市企业1家。大健康产业成为密云将生态势能高效转变为经济动能的最佳方向。

2017年6月,北京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全力抓好“三城一区”(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怀柔科学城重点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世界级原始创新的承载区。其中,密云地块即科学城东区,面积32.5平方公里。站在东侧的高楼俯瞰,科学城东区的地块上一派火热景象,首个落地的大科学装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已经进入试运行,四个相关交叉研究平台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为抓住科学城东区的发展契机,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就地产业化,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密云在与科学城一路之隔的十里堡镇王各庄村布局生命与健康科学小镇,占地约6000亩,用于承接科学城生命科技领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接驳京沈高铁密云站,这里已划出6.92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生态商务区,以不低于400万平方米的建设规模,建设高品质、创新性、智慧型的产业园区。密云区委副书记、区长马新明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说,接下来,密云还将发力数字经济,通过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来进一步提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如今,密云的水库、山川不再只是京城的“一盆水”“生态涵养地”,也成为山区农民的“聚宝盆”、科技创新的“孵化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密云还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碳中和示范区,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从而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细化程度。

这份求解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密云答卷将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