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天智航:募13.4亿加码骨科机器人研发 商业推广受阻盈利难解

新浪财经

关注
日k线图

日k线图

出品: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CD  

近期,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智航”/“公司”)发布定增预案,拟定增募资13.4亿元用于:加码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发、战略布局非公医院等项目。

手术机器人属于高度智能化的医疗器械,具有高技术壁垒、高准入门槛、高投入等特点,近年来政策鼓励发展医用机器人等高端医疗器械,赛道前景可观、市场需求空间较大,自然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高瓴重押的微创医疗机器人于本月初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2020年7月7日,天智航顶着“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的头衔登陆科创板,开盘价高达70元/股,上市之初股价最高达141.6元/股。

但好景不长公司股价自高点一路走低,2021年6月29日收盘报36.24元/股,较最高价跌逾七成,背后或系其商业推广受阻、政策红利后业绩大幅下滑所致。骨科手术机器人市场仍处于市场导入期,前期高额的研发投入传导到消费者头上,手术成本或成倍加大,且未被纳入医保,导致需求端的相关需求被抑制;此外,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政策红利在2019年11月到期,叠加疫情影响,致使公司上市后首份年报营收降四成、亏损翻倍,业绩无法兑现,股价持续走低。

13.4亿定增:加码骨科机器人研发 战略布局非公医院

公司是中国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的领军企业,手术机器人属于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技术含量高,研发投入大。2018年-2020年、2021年第一季度,公司研发费用的投入分别为4148.65万元、7701.29万元、7411.35万元、2463.20万元,分别占公司营业收入的32.74%、33.55%、54.53%、109.36%,研发投入逐年增长。

2020年7月7日,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为我国首家上市的医疗机器人企业。上市不到一年,公司便抛出再融资方案加码研发。

2021年6月24日,公司发布定增计划,拟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13.40亿元,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拟用于:新一代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6.62亿元)、营销体系升级项目(3.13亿元)、智慧医疗中心建设项目(2.15亿元)、科技储备资金(1.50亿元)。

新一代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主要包括:对现有技术和产品进行升级优化,实现骨科手术机器人更新迭代;构建新一代骨科手术机器人平台,通过现有软件系统的升级,更加直接地实现骨科手术全流程可视化操作;形成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综合平台,在此平台上实现新一代骨科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总投资额为8.64亿元,拟使用募资金额为6.62亿元,建设期为4年,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5.15%,税后投资回收期8.21年(包含建设期)。

除加码骨科机器人研发外,公司还拟战略布局非公医院。公司的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的主要临床应用单位为三级以上医院,2017年-2019年,公司累计在全国74家医疗机构开展临床应用,其中,三甲医院52家,占比70.27%,三乙及三级综合医院9家,占比12.16%。

营销体系升级项目中,公司拟在全国范围内选取具有优势临床经验的非公医疗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共同创建微创骨科中心。具体而言,由天智航为终端医疗机构提供建设骨科机器人微创手术中心的相关设备,并完成必须的技术培训,由非公医疗机构提供微创手术中心场所。加强与非公医疗机构合作,对公司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项目总投资额为3.58亿元,拟使用募资金额为3.13亿元,建设期为5年,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2.56%,税后投资回收期8.07年(包含建设期)。

市场仍处于导入期 成本高、未纳入医保制约商业推广

公司产品和服务的目标客户为医疗机构,公司面向医疗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涵盖骨科手术机器人、手术中心专业工程、配套设备与耗材、技术服务四个方面,其中骨科手术机器人是公司核心产品,是主要收入来源,2018年-2020年,骨科手术机器人的营收占比分别为77.91%、93.02%、82.11%,毛利润占比分别为92.08%、96.76%、88.97%。

公司研发的第三代产品“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于2016年11月获得CFDA核发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目前已在国内100余家医疗机构进行了常规临床应用,累计完成超万例手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公司官网显示,骨科手术机器人是指在骨科手术过程中,能够根据手术医生的方案执行手术操作的先进医疗器械,运行完全由具有专业资格的骨科医生操控,不能在没有医生操控的情况下自动进行任何动作。

相比于传统的手术,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具有四大优势:准确到达病灶、切开伤口微小、稳定进行手术及良好术后效果。

但骨科手术机器人所处的医疗机器人赛道在我国医疗领域的应用还处于导入阶段,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18年我国医疗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为5.1亿美元。且手术机器人前期高额的研发投入传导到消费者头上,手术成本或成倍加大,且未被纳入医保,导致需求端的相关需求被抑制,目前,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在国内骨科手术市场的渗透率很低。

据悉,患者在相关医院使用“天玑”进行手术时,仅开机费(不包括术中耗材费)就高达2 万人民币;患者在上海做胆囊切除手术,利用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费用高达3.8 万,是普通手术费用(约8000元)的近五倍。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辅助手术费用仅在广东省江门市纳入医保范围。

应用中心政策到期后业绩大降 盈利问题仍待解决

2017年5月,国家工信部、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组织创建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的通知》,决定组织创建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创建周期原则上不超过两年,2017年11月国家工信部与卫健委发布《关于同意北京积水潭医院等21家牵头医院创建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的通知》,在应用中心的实际推广过程中,天智航为唯一入选的生产企业。

2017年-2019年,天智航大部分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的销售收入都来源于该政策支持,具体而言,公司在上述政策支持下的销售数量分别为2台、16台和31台,数量占比分别为 12.50%、80.00%和75.61%,销售收入分别为752.14万元、7811.49万元和1.64亿元,占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收入总额的比例分别为13.57%、79.12%和76.58%。

在政策支持下,公司2019年3月末在手订单(已签订销售合同)和在跟踪订单(医院有采购意向且正在履行程序)合计数量为51台,至2019年末订单转化率为74.51%。2019年11月,创建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中心政策到期,到期后至2020年4月末,新签订单为17台,相对较少。

2020年,公司确认收入的骨科手术机器人销售数量为30台,同比减少26.83%,去年实现营收1.36亿元,同比下降40.80%,扣非净利润亏损翻倍至-7727.27万元,盈利问题难解。对于公司2020年骨科手术机器人销售数量下降,公司称,主要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各医疗机构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新冠疫情的防控,公司骨科手术机器人的采购招标、装机和使用都受到影响,市场推广活动也受到一定限制。

除机器人数量减少外,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2020年,公司机器人的平均销售单价分别为493.62万元、520.83万元、371.97万元,公司机器人的销售单价也在呈下滑趋势。公司在招股书中称,公司陆续推出不同机型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针对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差异化需求,基于不同机型的产品,公司制定了差异化价格策略。

除业绩压力外,公司还面临外部竞争者的压力。在国内市场,公司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主要竞争对手多集中于国外产品,包括已取得骨科手术机器人医疗器械注册证的MazorRobotics公司、MEDTECH公司和MAKOSurgical公司,此外,2021 年 2 月,深圳市鑫君特智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开发的脊柱外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获得NMPA注册,与公司产品同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杭州三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激光定位系统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主要用于骨骼肌肉系统手术中病灶点定位,目前其骨科手术导航与反馈系统尚处于NMPA注册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