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吴孟超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传奇人生
原标题:再见吴孟超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传奇人生
原创 千古 可凡倾听
吴孟超
1922-2021
北京时间2021年5月22日下午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病逝,享年99
吴孟超院士从医70年,救治16000多名肝胆病人,自主创新30多项重大医学成果,创建了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基础,使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都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更加难得的是如今全国肝胆外科的专家和医生中,八成以上都是吴孟超的学生。 曹可凡采访吴孟超院士2019年1月14日在吴老退休之际
《可凡倾听》曾有幸采访吴老
如今,让我们再次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送别这位一生为病人
为国家医学事业殚精竭虑的世纪老人
1
“橡胶都是早上天没亮以前,就割,所以两点多钟、一点多钟就得起来。起床吃了一点东西,马上就开始工作。黑乎乎的森林,都是草,光着脚,没有鞋子的,底下的草往脚底下刺。”
青年吴孟超
作为家中的长子,父母对吴孟超寄予厚望。1931年,9岁的吴孟超终于有机会上学,在当地爱国华侨办的光华学校开始了启蒙教育。1940年,国内正逢战乱,吴孟超决意回国。
六位准备奔赴延安参加抗日救亡的热血青年在昆明合影(前排左一为吴孟超)
然而,归国途中,吴孟超等一行中国学生遭到区别对待,被强行在签证上按手印。这次遭遇给吴孟超留下了非常不愉快的印象,也让年仅18岁的他深深感受到:“国家不强盛,咱们的腰杆就不硬”。2
抱着抗日救国的初衷,吴孟超来到了炮火连天的昆明,却再难更进一步,只得跌跌撞撞地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随着战事的不断蔓延,吴孟超随同济附中一起迁往更加偏远的李庄。
1949年,吴孟超以优异成绩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业
李庄,这个隶属于四川宜宾的边陲小镇也许不会想到,自“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这十六字电文发出起,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以及傅斯年、梁思成、林徽因、童第周等专家学者都将云集此地,而梁思成的扛鼎之作《中国建筑史》也诞生于此。
当时还是中学生的吴孟超也在李庄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他结缘梁思成林徽因,和同为同济大学医学院学生的吴佩煜相知相恋。正是在女友的感召下,吴孟超坚定了学医的道路。 2010年,吴孟超和夫人吴佩煜一同赏花3吴孟超曾经说,“现在看来,回国,学医,参军,入党,这四条路的正确选择才让我能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说选择学医是因为夫人吴佩煜的建议,那在医学研究的道路上,吴孟超的引路人则是有着“中国外科之父”之称裘法祖先生。
2006年,裘法祖、吴孟超、王红阳三代院士畅叙师生情谊
抗战结束之后,这位同样从同济大学走出来的医学泰斗毅然放弃了德国稳定的生活,带着自己的德国妻子和先进的外科经验报效祖国。1947年,吴孟超第一次听到裘法祖讲课,7年之后正式成为他的弟子,这份师生之情也成为医学界的一段佳话。
师生共忆当年结缘肝胆
“裘法祖老师是我最尊敬的老师,做人、做事、写文章都要向他学习,他是一个很伟大的人物。我那时候要搞(肝脏外科),裘教授告诉我和方之扬,他说你要想搞肝脏,去看看材料,结果我就到图书馆到处找,所有上海的图书馆都找遍了,找了一本《肝脏外科入门》,找了以后就把它翻译出来。”
“三人小组”制作的肝脏血管铸型标本
从与方之扬合作翻译中国第一部关于肝脏外科的文献资料《肝脏外科入门》开始,确定以攻克肝脏疾病为终身目标的吴孟超就像一台上足了发条的机器,一刻也停不下来。他从无数次的失败中总结经验,用兵乓球制作出了美如珊瑚的肝脏标本。
1960年,他总结出适用于临床的“五叶四段”肝脏解剖学新理论,在全国外科学术会议上受到关注。并从当年选自己加入军医队伍的郑宝琦医生手中接过手术刀,完成了人生中第一例肝脏手术。从此开启了“肝脏外科之父”理论与实践并举,执业与教学相辅的医学生涯。 在吴孟超的带领下,中国肝脏外科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1993年成立的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更是凝结了他的一生心血。就在《可凡倾听》采访吴老的那年,97高龄的他依然坚持每周门诊,甚至手术,所有流程都严格遵循着半个多世纪的固定标准,绝无松懈。 悠悠赤子情,肝胆照乾坤,致敬为肝癌患者不停战斗的吴孟超院士!医者仁心,吴老一路走好!原标题:《再见吴孟超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