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次新股说:本批三峡能源等值得重点关注(2021批次16、17)】|开源中小盘IPO专题

财经自媒体

关注

原标题:【次新股说:本批三峡能源等值得重点关注(2021批次16、17)】|开源中小盘IPO专题 来源:金钜策股

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新能源供应商,截至2020年底累计装机规模超1500万千瓦,其中光伏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超650万千瓦,市占率约2.57%,风力发电装机累计装机规模超880万千瓦,市占率约3.13%。在加速推进碳中和的背景下,新能源消耗占比将加速提升,新能源运营商有望持续享受高景气。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9年我国新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5610万千瓦,占全国新增装机容量的58%。根据国际能源署预计,2018-2040年风电、光伏装机年均增速将分别达5.6%和8.8%,发电量年增速将达到6.7%和9.9%,远超其他发电形式。

本批核发新股6家,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18家

证监会本批核发新股6家(上批10家),科创板和创业板注册18家(上批16家),注册速度有所加快。主板:三峡能源、九丰能源、依依股份、神农集团、福莱新材、盛航股份。科创板:康拓医疗、奥精医疗、呈和科技、欧林生物、煜邦电力、西安凯立、纳微科技、诺泰生物、三孚新科。创业板:百川畅银、迈拓股份、精密科技、普联软件、肇民科技、同飞股份、泰福泵业、宁波方正、嘉益股份。

本期科创板和创业板上会9家,主板上会1家,珈创生物被否

本期科创板和创业板上会9家,较上期12家有所减少,过会率为88.89%,珈创生物被否。主板上会1家,较上期1家数量不变,过会率为100%。剔除金融股后,本期科创板与创业板平均募资约7.71亿元,低于上期的8.59亿元。本期主板平均募资约59.04亿元,高于上期的20.70亿元。

开源中小盘次新股重点跟踪组合

立高食品、翔宇医疗、华康股份、火星人、派能科技、泰坦科技、阿拉丁。

风险提示:宏观经济风险、新股发行制度变化。

1

深次新股指数本期下跌4.90%,表现不及大盘

本期(2021年4月19日至5月7日,下同)深证次新股指数下跌4.90%,表现不及上证指数(-0.23%)、沪深300指数(0.60%)、创业板指数(4.56%)。新股开板涨幅方面,主板本期开板新股9只,开板平均涨幅为90.8%,低于上期的228.7%。本期科创板共有8家公司上市,上市首日平均涨幅189.3%,高于上期的137.1%。本期创业板共有13家公司上市,上市首日平均涨幅149.5%,低于上期的366.8%。

2

三峡能源(600905.SH)

2.1、 新能源电力供应商,营业收入持续增长

公司围绕“风光三峡”和“海上风电引领者”的战略目标,坚持规模和效益并重,实施差异化竞争和成本领先战略,努力打造产业结构合理、资产质量优良、经济效益显著、管理水平先进的世界一流新能源公司。自进入新能源发电领域以来,公司装机容量迅速增长,发电项目装机规模由2008年底的14.3万千瓦迅速增长至2020年3月底的1,072.17万千瓦,复合年均增长率为46.78%。目前公司业务已覆盖全国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全面布局海上风电、陆上风电及光伏发电等众多项目。2019年公司风力发电类、光伏发电类产品业务收入分别为54.83、33.18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1.27%、37.04%。

公司2017、2018、2019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7.8、73.8、89.6亿元,CAGR为14.9%,对应归母净利分别为24.3、27.1、28.4亿元,CAGR为8.1%。公司营业收入增长,主要受益于公司持续加大风电项目投资开发力度,并网运营的风电、光伏机组数量逐年增加,上网电量不断增长。2017至2019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54.0%、56.3%、56.7%,净利率分别为37.7%、38.3%、34.1%,ROE分别为10.2%%、7.5%、7.1%。

2.2、 公司亮点:风电、光伏发电技术开发体系完善,区域布局均衡 

公司注重陆上风电、光伏、海上风电协同发展和区域均衡布局,海上风电项目规模位居行业前列。公司紧紧围绕“风光三峡”和“海上风电引领者”战略,截至2020年3月31日,公司陆上风电项目遍及内蒙古、新疆、云南等22个省区;海上风电项目全力推进广东、福建、江苏、辽宁、山东等地前期工作;光伏项目遍及甘肃、青海、河北等18个省区。近年来公司风电装机规模复合增长率较高,风电前期工作取得快速突破,海上风电引领趋势显现。目前,公司的海上风电项目已形成“投产一批、建设一批、核准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开发格局。截至2020年3月31日,公司海上风电项目已投运规模84万千瓦、在建规模283万千瓦、核准待建规模560万千瓦,规模位居行业前列。到2020年底,公司预计投产和在建海上风电装机达到427万千瓦,该等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实现年发电量121亿千瓦时。

公司关注技术研发,积极探索海上风电技术创新,创造性地建设了国内首座海上升压站。新能源发电作为新兴产业,一直处在不断的技术更新和技术进步过程中,是具有较高技术门槛的产业。公司一直关注和跟踪发电领域相关电气设备发展和运维技术的前沿领域,并进行大胆的实践和创新,在风电、光伏发电业务领域都建立起完善的开发以及运维管理体系与技术体系。在海上风电方面,公司积极探索,实施了一批优质海上项目。公司建设了国内首座海上升压站,敷设了国内首条220千伏海缆,试验大容量机组,孵化和应用了复合筒型基础,实现了西门子4兆瓦风机全球首次整体吊装,采用了国内最全面的基础型形式,创造了多项国内外第一,解决了世界级抗冰锥基础设计与施工技术难题,为国内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此外,公司还发挥核心集成能力,通过产业链协同深入了解最新技术、标准和行业走向,通过试验示范和推广领先技术,有效实现了度电成本的降低和开发风险的控制。

2.3、 行业大观:能源体系转型推动新能源发展,发电量占比上升

行业全景:上游风机、光伏组件价格趋于持续下降;下游第三产业与城乡居民用电需求显著扩张。新能源发电行业,上游行业主要有电力设备供应商、电力设计院和工程建设企业。上游行业提供的设备质量、设计质量、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公司的电厂运行质量,上游产品的价格和质量也直接影响公司的新建发电工程项目建设成本和运营期利润。随着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积极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促进风电和光伏行业持续降本提效,风机和光伏组件价格趋于持续下降趋势。尽管近期受《关于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的影响,风机价格有所上升,总体来看风机和光伏组件价格已趋于平稳。行业下游行业主要是电网公司,而最终的下游客户则为各类工商业企业、居民等电力用户。随着新常态经济结构调整效益逐步显现,改革红利、发展动力不断释放,电力需求增长达到规划预期上限。2019年,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分别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5%和0.8%。第三产业和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3.1%和17.9%,两者合计达到51.0%,其中第三产业贡献率比上年提高10.1个百分点。

行业趋势:现代能源体系愈受推崇,驱动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风电技术持续革新有效降低成本。根据国务院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国家将加快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重点实施绿色低碳战略,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大幅增加风电、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消费比重,形成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科学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大幅减少能源消费排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的目标,促进能源转型,我国将进一步加快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此外,随着风电运营水平提升,控制系统自动化程度不断加深(如SCADA系统的全面使用),风电场运营的人力成本逐渐下降。未来先进的智能化管理模式将进一步加强风电场的管理及运营效率,运营成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有效提升风电产业的盈利能力。

市场容量:新能源累计装机容量超4亿千瓦,发电量年均增速可观;全社会用电量需求持续增长,预计同比增速可达7%。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9年我国新能源发电新增装机容量5610万千瓦,占全国新增装机容量的58%,连续三年超过火电新增装机。截至2019年底,中国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4.1亿千瓦,同比增长16%,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比重达到20.6%。2019年我国新能源发电量达到6302亿kWh,同比增长16%,占全国总发电量的8.6%。根据国际能源署预计,未来新能源仍将是发电装机增长最快的电源类型。2018-2040年风电、光伏装机年均增速分别为5.6%和8.8%,发电量年增速将达到6.7%和9.9%,远超其他发电形式。与此同时,全国用电量不断上升,根据中电联预测,2021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比2020年增长6%-7%。全社会用电量的增长将进一步带动新能源行业的发展。

3

康拓医疗(688314.SH)

3.1、 植入医疗器械制造商,归母净利润高速增长

公司是一家深耕于三类植入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始终重视创新和研发,在紧扣主营业务的基础上,持续专注于产品创新和工艺提升,已成功实现了多个原始技术向产业化应用的转化,驱动公司在行业内取得突破。目前公司的主要产品覆盖神经外科颅骨修补固定和心胸外科胸骨固定等领域,包括用于神经外科植入的钛颅骨修补固定产品和PEEK颅骨修补固定产品,以及胸骨固定产品、神经脊柱产品、配套植入工具等。2019年公司PEEK材料神经外科产品类、钛材料神经外科产品类业务收入分别为0.64、0.72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43.26%、48.53%。

公司2017、2018、2019年营业收入分别为0.7、1.1、1.5亿元,CAGR为42.8%,对应归母净利分别为0.1、0.2、0.5亿元,CAGR为127.2%。公司归母净利润高速增长,主要受益于颅骨修补固定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及公司自身产品具有先发优势等因素。2017至2019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68.9%、76.7%、79.8%,净利率分别为13.0%、19.5%、34.3%,ROE分别为12.1%、19.9%、34.2%。

3.2、 公司亮点:产品先发优势突出,营销网络布局全球

公司注重研发创新,PEEK颅骨修补固定产品等先发优势突出,钛颅骨修补材料、PEEK颅骨修补固定产品市场占有率于国产厂商中位列第一。公司始终紧扣主营业务,专注产品创新和工艺提升,已成功实现了多个原始技术向产业化应用的转化,驱动公司在行业内取得突破。自2008年取得钛材料颅骨修补固定产品相关注册证后,相继开发了3D打印试模、钛网板蚀刻法加工等工艺,不断升级技术提升钛修补固定产品的性能。根据南方所数据,2018年公司钛颅骨修补固定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在国产厂商中位列第一。此外,公司重点投入PEEK材料产品研发,自2015年取得首个国产PEEK颅骨修补固定产品注册证后,近年来连续占据国内市场第一大份额;其中, PEEK链接片系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的同类产品。目前,公司拥有多个在研项目,丰富的产业化经验和经验证的产业化成果为公司持续的产品和工艺创新提供了保障。

细分领域全产品线服务能力突出,优势产品高端PEEK材料协同效应显著,营销网络覆盖国内外市场。围绕颅骨修补固定手术的临床需求,公司形成了齐全的细分领域产品线,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能够围绕患者需求提供神经外科颅骨修补固定多样化解决方案的企业。公司产品涵盖PEEK骨板、钛骨板、PEEK链接片、钛链接片、颅骨锁、螺钉、试模、配套手术工具等颅骨修补固定手术涉及的全套产品和多种可选择解决方案。齐全的产品线和解决方案帮助公司更好地服务终端科室、满足患者需求,同时各产品线之间也产生了良好的协同效应。例如公司具有首创性,占据国内第一大市场份额的高端PEEK材料产品对公司钛材料产品的市场拓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在开发新的医院时,可以带动钛材料神经外科产品进入新的医院,形成产品间优势互补的协同效应。凭借齐全的产品线与解决方案,公司在国内建立了完善的经销网络,拥有超过200家经销商,产品销往国内众多知名三甲医院。在海外市场,公司产品销往美国、欧盟、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3.3、行业大观:市场快速扩容,全球神经外科高值耗材规模超百亿

行业趋势:下游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技术不断成熟,人们支付能力的上升将带动市场规模不断扩张,创新发展为行业发掘新增长点。(1)神经外科类高值耗材市场规模将持续增长,进口替代进程有望加速。我国神经外科类高值耗材市场受益于国内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神经外科科室力量的增强和医生数量的增长、神经外科手术向三四线城市和基层医院下沉,以及人们支付能力上升和健康意识加强带来的神经外科手术需求的进一步释放,预计市场规模将保持持续增长。此外,国家近年来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鼓励国产医疗器械企业创新发展,如审批制度优化,高端器械进入国家扶持目录等,有望加快进口替代进程。(2)创新发展给颅骨修补固定材料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创新技术发展将给行业带来新增长点,例如近年快速发展的3D打印技术,由于其易于定制化生产,可快速制造的特点,未来有望应用于神经外科颅骨修补,尤其是PEEK材料颅骨修补产品。PEEK作为一种新型植入材料,在颅骨修补领域,拥有个性化程度高、医学影像兼容、物理机械性能接近人体骨、隔热性强、舒适性高等优势。随着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人们医疗观念的改变以及PEEK的优异性能在医生和患者中进一步推广,PEEK颅骨修补固定产品预计渗透率将享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市场容量: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全球神经外科医疗器械细分领域销售可超百亿美元。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受人民医疗健康意识的提高,和老龄化的人口结构趋势影响,医疗保健的需求不断提升,中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从2015年的1,165元增长至2019年1,902元,复合增长率达13.05%,人们对医疗健康的支付能力不断上升,推动我国医疗器械整体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容。2017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43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比例从2012年的10.44%提升至2017年的20.80%。其中,神经外科类高值耗材市场增速可观。Evaluate Med Tech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神经外科医疗器械销售额达86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16.2%,预计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158亿美元, 2017-2024年复合增长率为9.1%,是预测期内所有医疗器械细分领域中预测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颅骨修补固定产品领域,根据南方所数据,2018年我国颅颌骨修补固定产品市场规模为8.6亿元,2014年至2018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5.1%;预计2023年我国颅颌骨修补固定产品市场规模将达到17.5亿元,2018年至2023年的复合增长率为15.3%。

4

奥精医疗(688613.SH)

4.1、 高端生物医用材料生产商,归母净利润高速增长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高端生物医用材料及相关医疗器械产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自成立以来,公司始终以通过产品和技术的持续创新满足临床需求为导向,主要围绕矿化胶原人工骨修复材料领域进行研究与开发,于2011年推出了矿化胶原人工骨修复材料医疗器械产品,完成了矿化胶原人工骨修复材料的临床转化和产业化,并建立了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体外仿生矿化技术平台。2019年公司矿化胶原人工骨修复产品“骼金”、“颅瑞”、“齿贝”类别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02、0.34、0.30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0.36%、20.25%、17.54%。

公司2017、2018、2019年营业收入分别为0.9、1.2、1.7亿元,CAGR为35.8%,对应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2、0.3、0.7亿元,CAGR为69.7%。公司归母净利润高速增长,主要受益于公司产能利用率上升,产品单位成本因生产规模效应而下降,以及公司2019年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投资收益等。2017至2019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79.7%、83.2%、82.9%,净利率分别为25.8%、22.2%、38.1%,ROE分别为14.8%、10.0%、12.9%。

4.2、 公司亮点:体外仿生矿化技术打造核心优势,产品形成多元化布局 

公司拥有体外仿生矿化的核心技术,矿化胶原人工骨修复产品系国内唯一获得美国FDA 510(k)市场准入许可产品。骨移植中使用的骨修复材料的研发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公司始终围绕矿化胶原人工骨修复材料领域进行研究与开发,于2011年推出了矿化胶原人工骨修复材料医疗器械产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已组建了具有生物医学、新材料、医疗器械等多领域复合型的研发团队。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形成了体外仿生矿化的核心技术,并自行申请了“高强度胶原基人工骨修复材料”、“矿化胶原复合骨粘合及填充材料”、“一种矿化胶原基颅骨修复装置及其制造方法”等一系列专利,拥有了与体外仿生矿化技术平台相关的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建立起具有完整知识产权的体外仿生矿化技术平台。截至目前,公司的矿化胶原人工骨修复产品是我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获得美国FDA 510(k)市场准入许可的国产人工骨修复产品,并有望在未来进一步与基因工程技术相结合产生在临床应用疗效方面能够取代自体骨的人工骨修复材料。同时,公司亦承担多个国家科技项目,2018年至2020年,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801.73万元、2,249.15万元及 1,600.85 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4.57%、13.34%及 8.71%

公司不断研究创新,丰富产品线,形成产品多元化布局优势,盈利能力有望得到提升。针对不同科室的临床需求以及不同国家的市场需求,公司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矿化胶原人工骨修复产品,其中“骼金”、“齿贝”、“颅瑞”产品已取得中国第III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分别用于骨科、口腔或整形外科、神经外科的骨缺损修复;“BonGold”产品已取得美国FDA 510(k)市场准入许可,用于骨科的骨缺损修复。除此以外,公司以体外仿生矿化技术平台为基础,通过综合调节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配比及其他生产参数,并复合聚丙交酯等其他高分子材料,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性能、拓展产品的应用场景。此外,随着矿化胶原人工骨修复产品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市场认可、品牌影响力的逐渐扩大,公司围绕矿化胶原人工骨修复材料的邻近领域进行了研究与开发,储备了胶原蛋白海绵、胶原贴敷料、口腔引导组织再生膜、人工硬脑(脊)膜、神经管鞘、人工皮肤、颅骨修复定制体等多个研发项目,有望借助多元化布局进一步增强盈利能力。

4.3、行业大观:全球骨修复材料规模持续扩大,人工骨逐渐成为主流

行业趋势:人工骨修复材料将进一步取代自体骨,占据骨缺损修复材料主要地位。由于自然灾害、交通事故、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原因,各种人体组织和器官损伤等功能缺失或残障的人口数量与日俱增,对生物医用材料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我国骨修复材料行业具有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1)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的临床治疗仍存在巨大空缺。我国实际使用骨缺损修复材料进行治疗的骨科手术远少于实际患者数量,有大量骨缺损患者因各种原因使用自体骨,甚至不对骨缺损进行专门处理,严重影响了骨愈合效率和术后康复效果。因此,我国骨科临床对于骨缺损修复材料的需求旺盛,且存在巨大的临床需求空缺有待填补。(2)人工骨修复材料未来将成为骨缺损修复材料主要选择。尽管自体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优异的骨传导能力和骨诱导能力,是临床应用的“金标准”,但受限于骨量有限、易造成患者的额外失血与创伤及取骨部分存在潜在并发症的风险等因素,自体骨临床应用比例逐年下降。随着居民医疗支出增加、国家医保覆盖比例提升和治疗理念不断更新换代,伴随着骨缺损修复材料的发展,人工骨修复材料在临床应用端需求有望持续扩张,具有广阔前景。

市场容量:全球骨修复材料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增速远超全球整体水平。骨修复材料主要包括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口腔科骨植入材料和神经外科颅骨缺损修复材料。根据Grand View Research的统计数据,2018年全球骨修复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为25.8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35.6亿美元,2018年至2026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1%。根据南方所的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骨修复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为39.3亿元,2014年至2018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6.0%,远超全球骨修复材料行业的整体增长水平,其中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为20.2亿元,口腔科骨植入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为10.5亿元,神经外科颅骨缺损修复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为8.6亿元;预计2023年我国骨修复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96.9亿元,2018年至2023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9.8%,其中骨科骨缺损修复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3.4亿元,口腔科骨植入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6.0亿元,神经外科颅骨缺损修复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7.5亿元。

5

呈和科技(A20261.SH)

5.1、 高分子材料助剂产品供应商,归母净利润高速增长

公司主要为制造高性能树脂材料与改性塑料的企业提供环保、安全、高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助剂产品,目前公司主营产品包括成核剂、合成水滑石和复合助剂,是制造高性能树脂的关键材料。经过多年技术研发创新的积累,公司与诸多业内领先企业达成长期合作关系,长期供应成核剂、合成水滑石等产品,并逐步实现进口替代。目前,公司已经进入包括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海壳牌、TPC、HMC等国内外大型能源化工企业的供应链体系。2019年公司成核剂类、合成水滑石类及复合助剂类产品业务收入分别为2.12、0.75、0.44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54.09%、19.04%、11.0%。

公司2017、2018、2019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0、3.0、3.9亿元,CAGR为38.7%,对应归母净利分别为0.4、0.6、0.9亿元,CAGR为52.3%。公司归母净利润高速增长,主要受益于公司产品质量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市场需求扩张带动公司产品销量持续增长,及合成水滑石等产品原材料价格下降等因素。2017至2019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42.9%、43.5%、44.2%,净利率分别为18.9%、18.3%、22.8%,ROE分别为36.9%、43.0%、44.9%。

5.2、 公司亮点:成核剂生产核心技术源于自研,产品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公司研发实力雄厚,核心技术均源自自主研发,独特复合助剂配方彰显核心竞争力。公司自主研发创新产品生产工艺,覆盖超过160种细分产品型号并实现量产。目前,公司主要产品核心技术均来自于自主研发,其中,公司自主研发的β晶型增韧成核剂生产技术为行业首创,利用四氢苯酐金属盐作为聚丙烯β晶型增韧成核剂,可以高效诱导β晶型PP的生成,β晶型含量达80%以上,所形成的聚丙烯冲击强度提升可达3倍以上。此外,基于对技术工艺的深入理解,公司从上游原料、材料助剂生产技术,以及副产物资源化利用方面进行系统性考虑,对产品进行工艺革新和提升,提高自动化水平,实现绿色化新工艺,有效提升生产效率,降低成本。鉴于客户所需复合助剂配方需要定制化开发,公司长期、持续地投入研发,已具备根据客户的生产条件等个性化因素及时响应、调整的快速执行能力,有效提升了公司在客户端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拥有完备的产品体系,产品性能优越,积累了优质且稳定可靠的客户资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已具备超过160种不同型号的成核剂、合成水滑石及复合助剂规模化生产能力,较之国内其他厂家,公司产品线更为齐全,拥有为下游优质客户提供一站式原料供应的能力。公司产品可显著提高通用树脂产品的光学、力学性能并提升树脂产品稳定性,在核心指标和应用性能方面,部分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核剂、水滑石等高分子材料助剂作为树脂材料性能改进的核心关键原料,在进入下游优质客户的供应商体系之前,公司需要经历长期、严格的认证过程,接受严格考察。公司以先进的产品,优质的服务赢得了众多大型能源化工公司以及树脂材料制品制造商的信赖,目前公司已成为中国石化、中国石油、中海壳牌、延长石油等大型能源化工企业的合格供应商,正不断实现成核剂的进口替代。

5.3、 行业大观:全国成核剂市场规模预计达8,000吨,终端应用覆盖广泛

行业全景:下游高性能树脂与改性塑料产业要求趋向多样化;行业终端应用领域广泛,深入高精尖领域。公司所系行业为成核剂与合成水滑石生产行业,下游为高性能树脂与改性塑料产业。相比通用树脂,高性能树脂拥有更精细的结构,既克服了树脂材料原有的功能缺陷,同时也具备了高透明性、高刚性、高韧性等优势性能。由于高性能树脂及改性塑料材料主要通过高分子材料助剂的添加增进性能,高分子材料助剂的应用情况将直接影响树脂及改性塑料材料特性,进而决定树脂及改性塑料材料所能实现各种特殊性能的范围和程度。因此,下游树脂及改性塑料材料要求实现的性能多样化程度提升,对高分子材料助剂种类要求则更为严格。行业终端应用广泛,主要满足食品包装、家电和汽车制造等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需要,甚至能够满足航空航天、精密仪器、通讯电子、医疗用品等高精尖行业对材料性能的特殊要求。

行业趋势:成核剂及合成水滑石打破进口品牌垄断;“以塑代钢”、食品安全关注度提升等因素驱动高性能树脂及改性塑料需求增长,推动高分子材料助剂产业发展。我国成核剂研发生产技术近年来有较大的提升,少数国内厂商逐步掌握了成核剂的生产工艺并实现了商业化量产,打破了进口品牌对成核剂的垄断。随着我国国内厂商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未来我国成核剂进口替代率有望进一步提升。“塑钢比”是衡量一个国家塑料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新材料在线,当前我国仅为30∶70,不及世界平均的50∶50,更远不及发达国家如美国的70:30和德国的63∶37。“以塑代钢”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空间。高性能树脂及改性塑料凭借出众性能将成为汽车、家电等行业中替代钢铁的优先选择,需求规模将进一步得到扩张。此外,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也将推动这类安全度较高的材料应用规模的扩大。鉴于高分子材料助剂是高性能树脂及改性材料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原来,终端应用需求的扩张将有效推动产业发展。

市场容量:成核剂全国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000吨,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国内供应量不断提升。随着国内聚丙烯生产逐步向高端化发展,高性能聚丙烯占聚丙烯整体比重在逐步提升。生产高性能聚丙烯材料所需的助剂需求也在不断上升。成核剂作为我国聚丙烯生产升级的重要原材料,其需求量也在快速增长。根据卓创资讯统计,2019年国内成核剂的总需求量为6,800吨,2017-2019年国内增刚成核剂需求量平均增速为13.27%,而同期国内聚丙烯产量平均增速为5.79%。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8,600吨,未来两年行业增速约为12.46%,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此外,近年来国产成核剂发展迅速,产业处于国产替代的关键阶段。根据卓创资讯数据,我国成核剂进口替代率正逐年提升,2019年我国成核剂国内供给量约为1,500吨,国产化率已达到22.06%,比2017年提升3.40%。与此同时,我国合成水滑石需求量在不断提升,国内的供给量也在不断提升。根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助剂专业委员会会刊《塑料助剂》统计,2019年国内合成水滑石总产量约为5.98万吨,2017-2019年国内合成水滑石供应量增速平均为15.28%,增长迅速。

6

 欧林生物(A20218.SH)

6.1、 人用疫苗供应商,营业收入高速增长

公司是一家专注于人用疫苗研发、生产及销售的生物制药企业,致力于向国内外消费者提供安全有效和品质优异的人用疫苗产品,包括为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而开发的当前市场需求广阔的传统疫苗的升级换代产品;以及疾病控制和预防需求尚未满足或急需的,未来市场潜力巨大的创新疫苗产品。自成立之日起,公司就制定了“传统疫苗升级换代+创新疫苗开发”双轮驱动的产品研发策略,形成了自主研发与合作研发相结合的研发模式。经过10年左右的研究开发,公司已经形成“阶梯有序、重点突破、多产品储备”的产品研发格局。目前,公司已布局13种产品,包括:已经实现上市销售的吸附破伤风疫苗、Hib结合疫苗和AC结合疫苗、在研产品中5种1类创新疫苗和5种市场需求广阔的多联多价疫苗。2019年公司吸附破伤风疫苗、Hib结合疫苗、破伤风类毒素浓缩原液产品类别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30、0.39、0.02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72.57%、21.66%、1.21%。

公司2017、2018、2019年营业收入分别为0.1、0.8、1.8亿元,CAGR为250.3%,对应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0.2、-0.3亿元,CAGR为6.7%。公司营业收入高速增长,主要原因为公司吸附破伤风疫苗和Hib结合疫苗分别在2017年6月和2019年1月实现首次上市销售,随着市场推广力度的逐步加强,公司疫苗产品销售不断扩大所致等。2017至2019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80.1%、84.7%、91.5%,净利率分别为-186.7%、-24.9%、-17.3%,ROE分别为-12.8%、-9.3%、-10.9%。

6.2、 公司亮点:核心疫苗具有稀缺性,研发平台支持持续盈利

公司核心产品具有稀缺性,重组金葡菌疫苗为国内唯一开展临床研究项目,先发优势突出。目前,国内仅2家公司生产吸附破伤风疫苗,其中武汉生物在2018年至2020年批签发分别为41.65万支、0、41.80万支,而公司在此期间批签发分别为98.32万支、92.93万支、313.79万支,具有显著领先优势。作为目前国内市场主要销售用于非新生儿破伤风的吸附破伤风疫苗,该产品未来销量有望不断增长。此外,公司与陆军军医大学合作研发的重组金葡菌疫苗是目前国内唯一开展临床研究的重组金葡菌疫苗,正在进行Ⅱ期临床试验。该疫苗适用人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高危人群,包括围手术期患者、老人及儿童等免疫力低下者,预计未来该疫苗市场十分广阔。在具有接种者依从性好、性价比高等优势的AC-Hib联合疫苗方面,公司在研的AC-Hib联合疫苗正在开展III期临床试验,有望占据此前独家生产该类疫苗但2020年未获得批签发的智飞生物所拥有的市场份额。

公司拥有成熟的研发产业化平台与丰富的产品管线,严控质量管理,为后续持续盈利能力提供支持。公司研发团队在细菌性疫苗领域已经深耕十年,尤其在中试放大研究和产业化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已经建立起包括细菌大规模培养技术、目标产物分离纯化技术、多糖蛋白结合技术、制剂技术在内的细菌性疫苗研发产业化平台;并且在相关技术领域获得多项自主知识产权专利。在该平台研发的项目中已有3种疫苗完成上市。目前,公司已形成“阶梯有序、重点突破、多产品储备”的产品管线,有效保障公司未来能持续推出新产品,提供后续的持续盈利能力。由于疫苗生产过程复杂,其质量和安全性高度依赖于生产环境和员工生产技能,公司建立了一整套覆盖生产各环节的生产管理体系,及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质量管理体系。自首次获得GMP认证以来,公司通过了所有国内GMP检查、飞行检查和巴基斯坦药物管理局的检查。公司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力的保障了产品的质量。

6.3、 行业大观:全球疫苗市场预计达千亿,新型疫苗需求不断扩张

行业趋势:政策、居民安全意识等推动新型疫苗需求规模扩大,多联多价、核酸疫苗等重要性将得到提升。我国疫苗市场未来需求广阔,尤其是优质的免疫规划疫苗及非免疫规划疫苗增长可期。在民众疫苗使用安全意识的增强、国内疫苗产品研发和生产水平的提高以及相关有利政策等因素的促进下,民众对安全性更高、免疫原性更好、能预防更多疾病的优质、新型疫苗的需求日益增加。此外,政府对预防性医疗保健的支出不断增加及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等因素将进一步推动优质新型疫苗产品的需求。行业主要呈现以下趋势:(1)多联多价疫苗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随着中国国家免疫规划( National Immunization Program,NIP)的推进,儿童所需接种的免疫规划疫苗数量逐渐增加,为了在儿童期有限的时间内减少接种次数同时又能预防更多疾病,迫切需要研究开发多联多价疫苗。多联多价疫苗的开发不仅可以减少接种次数、改善依从性、提高疫苗接种率,便于未来增加新品种疫苗到免疫计划表中;还能降低疫苗中佐剂和防腐剂的剂量,减少疫苗的不良反应。(2)核酸疫苗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核酸疫苗具有免疫原性好、毒力回复危险低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核酸疫苗有望在预防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单纯疱疹、艾滋病、狂犬、疟疾、流感、结核、癌症和其它慢性病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

市场容量:全球疫苗市场规模预计达千亿美元,中国非免疫规划疫苗市场有望持续扩张。疫苗是目前人类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武器,是人类离不开的有效的公共医疗产品。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按销售收入计,全球疫苗市场规模由2014年的341亿美元增加至2019年的529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9.1%,并预期于2030年达1,01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1%,该趋势主要受全球对疫苗接种日益增加的需求、政府及国际机构的支持以及研发新疫苗所推动。此外,中国非免疫规划疫苗规模预计逐步扩大。根据灼识咨询报告,中国的非免疫规划疫苗市场规模由2019年394亿元增加到2030年的1,298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为12.2%。非免疫规划疫苗市场按销售收入计所占中国疫苗市场总额的百分比预计将从2019年的92.6%上升至2030年的98.3%。而免疫规划疫苗市场在2019年至2030年间以2.9%的年复合增长率下跌,在整个中国疫苗市场中占比逐渐降低。

7

风险提示

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新股发行制度可能出现调整。

往期报告:

开源中小盘丨次新股说【科创板讲“科”姓(2021批次14、15)】

开源中小盘|次新股说【本批重点关注运动鞋履代工龙头华利集团】

开源中小盘|次新股说【亚辉龙获注册,IVD板块再添化工发光龙头】

开源中小盘|次新股说【精选层转板制度正式落地,IPO发行常态化(2021批次08、09)】

开源中小盘|次新股说【本批极米科技等值得重点跟踪(2021批次05、06、07)】

开源中小盘|次新股说【本批华康股份和菱电电控等值得关注(2021批次03、04)】

开源中小盘研究团队

开源中小盘团队由原新财富中小市值金牌团队组建打造,专注于新兴产业投资机会的挖掘,对中小市值个股、主题、增发并购、新股、科创板等多个领域有深入研究。新财富中小市值研究方向唯一连续八年上榜(2011-2018),2016年、2017年、2018年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中小市值研究第一名,连续多年获水晶球、金牛奖、第一财经等中小市值研究评选第一名,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各大评选大满贯冠军。

团队成员

任浪  

团队首席分析师,上海交通大学硕士,6年中小盘研究经验,新财富中小市值研究方向唯一连续八年上榜。

执业证书编号:S0790519100001

孙金钜 

开源证券总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长,多年证券研究经验,新财富中小市值研究方向唯一连续八年上榜。

执业证书编号:S0790519110002

尹鹤桥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硕士,负责中小盘TMT方向研究。

执业证书编号:S0790119110035

丁旺

复旦大学硕士,负责新股及中小盘消费方向研究。

执业证书编号:S0790120040007

李泽

量化金融硕士,负责定增并购、中小盘消费及智能驾驶方向研究。

执业证书编号:S0790120070082

黄沛帆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硕士,负责中小盘教育方向研究。

执业证书编号:S0790120070081

毛䶮玄

香港中文大学理学硕士,负责中小市值科技方向研究。

执业证书编号:S079012101005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