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武汉大学易卓评博士致谢走红:教育公平离不开拼搏的砝码

环球网

关注

最近,中科院自动化所的一篇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关注。该文作者回顾了自己一路走出小山坳,尽管经历艰难困苦但仍奋力与命运抗争,通过坚忍不拔的努力,最终实现人生转折的故事,激发了网友的情感共鸣。值得注意的是,在论文致谢及之后的回应中,博士不仅传递着他的拼搏精神,还多次提到其受益于国家、政府、学校、社会以及老师亲朋的帮助。

近些年,一些网络媒体不断炒作所谓“寒门难出贵子”“小镇做题家”等社会话题,批评我们的教育系统和教育制度已经丧失了实质上的教育公平,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不仅越来越难以考上大学,就算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会因为缺乏阅历、资源乃至社会资本而无法实现真正的阶层流动。这种舆论导向在网络中引发了一定程度的消极情绪,不少人对依靠教育和个人努力实现人生目标感到怀疑,甚至给自己贴上所谓“985废物”“博士自救群”等的负面标签。

然而,自动化所这位博士的求学经历与人生感悟,以及曾做过7年农民工的华科大“励志哥”等“寒门贵子”的经历,再次向我们展示了,个人努力和顽强拼搏不仅能带给人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也仍然是个体改变命运的决定因素,通过教育达成向上流动和自我实现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从某种程度上说,教育公平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教育问题也长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城乡流动的制度性障碍被打破,大量人口外出打工获取家庭扩大再生产所需的经济资本。但与此同时,城乡教育不均衡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优质教育资源过度集中于城市、留守儿童现象以及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难等问题持续拉大城乡教育差距,阻碍了城乡教育公平的实现。为此,国家出台了多种教育帮扶和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政策意见,例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两免一补”、特岗教师补充计划乃至大学的生源地贷款、学生助学金等措施,都在不同阶段从不同方面为寒门子弟的读书求学之路提供帮助和保障。

诚然,要实现绝对的城乡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需要付出巨大的财政和制度运作成本。然而我们仍然能够也需要坚持相对的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尤其是确定个人努力在个人自身发展和自我实现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辩证地看待城乡关系中的教育均衡问题。推动城乡教育公平的本质应当是在坚持教育选拔标准公平、透明且普适性的前提下,尊重和保证乡村教育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城乡教育均衡不仅仅是教育系统的内部问题,也与城乡结构密切相关,这些结构性因素是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相当程度上也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就教育公平而言,关键不是要城乡完全一体,而是保持城乡教育基本的结构均衡,尤其要维护农村子弟的比较优势,例如勤奋努力、吃苦耐劳等个体性品质。因此,更重要的教育公平是个体是否还有可能基于自身努力通过教育系统来实现阶层跃迁,而不是一味追求城乡教育结构绝对的同质化。

通过办好有主体性和自主性的乡村教育,发挥个体勤奋努力的比较优势,寒门子弟依旧能依靠个人努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改变命运。中国社会仍然保持着比较畅通的向上流动渠道,这对一个超大型国家而言相当不易。可以期待的是,随着2050年我国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完善,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公平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作者是武汉大学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学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