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 | 儿童性教育:进三步,退两步?

澎湃新闻
原标题:有数 | 儿童性教育:进三步,退两步?
本文为“湃客·有数”栏目独家作品,版权所有,任何媒体或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2021年召开的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马秀珍建议将性教育健康纳入中学生教育课程体系,这一提案掀起了网络上讨论的热潮,“性教育是成长的必修课吗”“学校有必要开展性教育课程吗”等多个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话题下是网友们意见极为一致的对性教育的呼吁。
事实上,2020年10月17日开始,性教育已正式被纳入《未成年人保护法》。此前,相关法律和政策也在陆续确立,性教育的内涵不断扩展,
涵盖学段从中学向全学段普及
。
一边是法律政策的保障,一边是舆论的积极呼声,性教育的施行本应是天时地利人和,为何却似乎依然困难重重?
学校:空白下的举步维艰
早在1988年8月,国家教委和国家计生委就联合发出《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2011 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 年)》明确提出 "把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但在落实层面却进展缓慢。

与性相关的话题集中在学生12-14岁间
,其中北师大版、北京版、济南版、苏科版为八年级上册,人教版、冀少版、苏教版为七年级下册,鲁科版为七年级上册。这些内容或以“人的生殖与发育”为题,将生殖系统作为人体各系统中的一部分介绍;或以“生物的生殖与发育”为题,将人类生殖与动物、植物生殖相对比。这些书目中,关于性教育的内容大多集中于对青春期现象和生殖系统、生殖过程的描述,其中青春期现象包括月经、遗精、第二性征出现和青春期心理变化等。
大多数教材会描述精细胞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但
对于性行为只有北师大版和鲁科版有简短的描述

而在部编版《道德与法治》的教材中,唯一与性教育相关的内容是初一下学期课本的第一章“青春时光”。性教育在其中作为青春期教育的一部分,简单地提及了男女关系、社会性别、青春期身体发育几方面。
不够全面的内容
、
较晚开始的时间
,是义务教育中性教育的特征。
与义务教育教材将性教育内容设置在12岁左右相呼应的是,《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2.1%的人认为“10岁以前”是孩子系统了解性知识的最佳年龄,近一半的受访对象选择了“11至14岁”。

是父母辈青春期的年龄
。
而一切早已发生变化。早在2003年,中华儿科学会内分泌及遗传代谢病学组全国副组长杜敏联教授就已表示,当前我国女孩青春期发育年龄平均为9.2岁,比30年前的12.5岁提前3.3岁。提前的青春期发育年龄和不变的青春期教育时间形成了尴尬的错位,儿童明明已经进入青春期,却很可能依然对相关知识一无所知。
更何况,性教育从青春期开始本就是伪命题。
在我国,很长一段时间里,性教育都与青春期教育等同起来。在2020年10月17日《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之前,法律条文上从未出现过“性教育”一词,相关的内容一般都用“青春期教育”替代。
但联合国《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指出,
从出生之后,孩子就可以、且需要接受性教育
。2008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也将不同的性教育相关内容分配到了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中。其中,小学1~2年级应该学习的“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里就包括了“孕育生命”“成长的基本知识”“我从哪里来”等性教育内容。
然而,这些内容在义务教育课程中并未提及。在学校,对低龄儿童进行性教育只能通过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实现,而大部分的学校还缺少这个意识。2019年,新京报记者抽取北京从幼儿园到高中共27所学校,咨询其性教育课程开展情况。结果显示,专门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学校仅有2所。
北京尚且如此,其他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性教育情况只会更加令人担忧。刘文利在《人民日报》的采访中提到,农村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如城市,基本属于性教育的空白区。“农村环境相对闭塞,没有老师去教,家长也不重视,性教育在农村步履维艰。”
观念:边界处的拉扯犹豫
在重重困境下开展的校本课程中的性教育,还要面临大众观念的考验。
2017年3月,《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被家长吐槽“尺度过大”,在网络上引起热议,随后课本被回收。

而对于性教育内容尺度的争论又常常与年龄牵扯在一起。
2020年9月,“老师教怀孕知识被家长吐槽”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学生家长认为自己九岁的女儿太小,不应该被传授怀孕相关知识。调查显示,对家长来说最难以启齿的性教育内容便是异性交往、怀孕和避孕,仍有32.1%的家长认为性教育不应包含怀孕和避孕。
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女童保护”2019年性侵儿童案例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从2016年到2019年,对孩子进行过防性侵教育的家长比例从31.37%增长至77.76 。94.29%的家长希望对孩子进行专业、系统的防性侵教育,超过半数的家长正在学习儿童防性侵知识。这些无不显示出家长对于性教育的重视已经迅速加强。
事实上,家长面对性教育的情绪已经并非排斥这么简单,
在担忧中犹豫拉扯才是常态
。
在家长心中,性教育是一把双刃剑。面对社会性侵案件的发生和对于性教育的倡议,他们小心翼翼地将防卫的武器交到孩子手里,希望这把剑能保护好孩子免受外界的伤害;同时,他们又担心孩子的年幼、贪玩、冒失致使锋利的剑刃割伤血肉。
这个边界在哪里?怎样让它保护孩子免受外界伤害的同时又不给孩子带来伤害?这是他们惶惑的问题。
除了担心孩子是否会受到伤害外,家长本身对性与性别也有多样的观念,高度的耻感和性别社会规训之下,仍有许多家长自身无法接受“引导”“性交”等词被直白地讲出,也无法接受“男孩也可以当护士,女孩也可以踢足球”的观念,更无法接受孩子选择不婚不育的生活。
《珍爱生命》读本在第一次回收风波不久后就恢复了使用,但一年后又接到投诉,原因是教材中传递“同性恋、不婚育是正常的”价值观。这一次的平台下架直至今日也没有恢复。
观念上的拉扯似乎很难得到明确的解答,即使是专家也会在这方面出现相左的意见。
2011年,北京市首部小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试点教材《成长的脚步》中就已经提到了“阴茎”“阴道”等字眼,这在当时引起巨大争议。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理事长、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增强在采访中表示:“让孩子过早地知道‘阴茎’和‘阴道’没有必要,他们可能会觉得可怕和恐惧。”
而《珍爱生命》课题组面对质疑时回应,他们希望性知识能和其它科学知识一样,被自然、准确地传递给儿童,让儿童感觉到认识阴茎、阴囊、阴道、子宫等生殖器官,跟认识身体的其它器官一样,懂得这些器官很重要。
相异观点的背后,是社会对“性教育”这个相对陌生命题的踌躇。
读本:期待下的另辟蹊径
课外的性教育读本悄然火爆起来,被寄望于解决这些难题。
淘数据显示,2020年11月一个月内与性教育相关的读本就售出了78163册,平均每天就有两千余册被购买。因淘宝并非主要的书籍购买平台,实际上的销售量只会比这个数字更大。
我们选取了当当网“性教育”关键词下前100页内目标受众为18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的图书来进行分析,去重后共有83套书目。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8年发布的《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性教育内容包括“关系”“价值观、权利、文化和性”“理解性别”“暴力和保持安全”“获得健康和福祉的技能”“人体发育”“性和性行为”以及“性和生殖健康”八大概念。
对于性教育丰富的内涵,性教育读本既是在呈现,也是在选择。
这种选择
随着年龄的改变呈现出区别
。对于年幼的孩子,讲解基础生理知识的“人体和发育”以及教导防性侵相关知识的“暴力与安全保障”是性教育读本的重点。而随着面向读者年龄的增长,“关系”和“价值、权利、文化与性”的内容在读本中被更频繁地提及。这些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编写的性教育读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课程中该部分的空缺。

这从性教育图书的封面中就可见一斑。这些封面大多色彩鲜艳,绘有卡通人物或动物,加以醒目的标题,从而吸引孩子阅读。

但这座桥梁依然处处隐患。它的“过桥费”首先就推开了一批儿童。在我们统计的当当网按销量排序可见的所有性教育读本中,它们的
平均定价为22.71元
,比2014年出版的少年儿童读物均价(本次统计中性教育读本出版的平均时间为2013年6月)高出3.68元,绘本比例高是性教育读本价格较高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这些读本的内容依然不够系统和完善,难以顾及到性教育的所有方面。发生性行为前沟通与慎重决策的“健康与福祉技能”内容常被忽视;而社会性别在被提及时,有些书仍会将“女生在文科和生物上更有优势,男生在数学物理上更为擅长,这是由生理差异决定的”印在纸墨上。
此外,对于同性恋、生育权利等即使在性教育中也算敏感的话题,只有极少数读本有所提及,且所持态度不一。课外读本的内容仍以科普基础生理知识和青春期发育问题为主,在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相关的教育上涉及较少,也缺乏统一的标准。
性教育读本的选择实际上体现的是家长的观念,当属于家长们的“大人的社会”对性与性别的社会文化和观念尚且争议不休时,家长也难以对孩子们进行统一的性教育。
在采访中,罗方丹表示刘文利和他的团队已经在着手制作这样一个教育标准,这个标准可能会更加完善、先进。争议是可预见的——孩子们的性教育可以走在家长和大人们的前面吗?
孩子终会长成大人,对孩子的性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当孩子们从小接受系统的性教育,被教育正确的性与性别观念时,他们长大后,比起未接受性教育的父辈,更有可能成为理解性别平等、爱与尊重的一代人。
结语
在我国的漫长历史中,“性”是羞耻的、需要回避的话题。在经过了无数专家学者的努力之后,才开始迈出了第一步。
政策刚刚迈出第一步,所以全国范围内的落实依然困难重重;观念刚刚迈出第一步,所以达成共识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分歧争辩;相关读物刚刚迈出第一步,所以更多依靠国外引进、内容不够完善全面。但第一步已经迈出,我们已经走在路上。
我们期待在未来,每个孩子都可以坦然获得科学的性教育,而不是只能在躲闪与回避中摸索。这是可以大大方方谈论的话题,是可以印在课本写字黑板上的知识。性从来不是可耻的事情,定义纯洁的也从来不是无知。”
【参考文献】
[1]刘敬云,刘文利.基于性知识和性别刻板印象的小学性教育课程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03):350-354.
[2]张红梅,尹霞,刘永存.中小学生家庭性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06):75-79.
[3]张祥荣,梁音,龙兴云.中国家长的性教育认知与理念更新[J].现代交际,2018(19):156-158.
[4]李佳洋,刘文利.学龄前儿童的家庭性教育[J].江苏教育,2019(56):38-40.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人口基金.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修订版),2018
[6]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作者:卜玥 林珂莹 王睿超 颜珂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