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诊、病情反复......他吃下16种药、采访N多人,揭开这个病的真相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李小琴提议,将抑郁症纳入医保门诊慢性病,抑郁症再次被热议。
抑郁症药物昂贵,但抑郁症并未全部纳入医保,一部分药物只有在患者住院时才能得到报销,许多患者因药价问题而无法得到及时治疗。
尽管抑郁症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疾病,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尽管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有9500万,但很多人对抑郁症并不了解,认为只要乐观地面对生活,就可以跨过这个“心理障碍”;而在广大农村,情况更为严峻,抑郁症仍然是一个治疗盲点。
我们对抑郁症的了解远远不够,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有四种常见误区,你是否也陷入过这些认知误区呢?
口述 | 张进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明白知识”(ID:mingbaizhishi)整理自知播第6期《纠正对抑郁症的扭曲认识》文字实录,原文首发于2021年3月11日,原标题为《抑郁症终于被热议了,但对抑郁症的扭曲认识还在》,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作为一个曾经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知名媒体人、“渡过”平台创始人张进从个体经历出发,纠正人们对抑郁症的扭曲认识。
1
我的抗抑郁症经历
我先讲一下我自己的经历,让大家理解为什么我今天会在这儿和大家谈这个话题。
我是一个记者,工作已经三十年了,本来我是和这个话题完全没有任何关联的。2012年,我在工作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不对劲了。当时自己完全不懂什么叫抑郁症,就是觉得自己莫名其妙地不愿意说话了,不愿意见人了,工作效率降低了,注意力无法集中,写作能力、阅读能力都大幅度下降,后来就因为自己不懂,所以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只是坚持工作。
一直坚持到2012年两会的时候,我终于坚持不下去了。我记得当时最严重的时候,两会期间给记者编稿子,短短的一个消息,上百个字,我就是看不懂。
最严重的时候,我用笔用手点着字,后来发现每个字都认识,但是根本没办法把这些字串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到了那个时候,我才不得不承认自己肯定是出问题了,然后休假。
我当时还有一个表现是根本睡不着觉,彻夜不眠。我自己以为是失眠造成的精力衰退、注意力下降。但是,想不到一旦离开了工作岗位,因为本来是强撑着工作,一旦放弃了,就病来如山倒一样,彻底垮了。
在几天之内,精神状态从原来还能勉强支撑着维持日常生活,就彻底地躺倒了,几乎什么都不能干了。
那个时候有朋友、家人说,这可能是抑郁症吧,我就去医院看病。
那个时候的我,对抑郁症和我今天要讲的认知误区一样,也是有各种误区。我首先不相信自己会得这个病,而且对抑郁症也有非常可怕的想象,非常不愿意去精神病专科医院。但是当时已经没有办法了,是被迫去的。
去了以后,非常不幸,还被误诊了,因为我得的其实不是抑郁症,叫做“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因为“双相”这个词并不是为所有人都知道,所以一般来说,我也不太用“双相”这个词,只是用抑郁症来指代,但其实当时我得的叫“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因为这个病不是那么表现得很明显,所以当时被误诊了半年。
半年时间里,我吃了很多药,但没有任何效果。后来发展到医学术语叫做亚木僵状态,几乎就是躺在床上不能动了,走起路来步履蹒跚,像个老人一样,下楼梯得扶着楼梯一级一级往下走。
到那个时候,医生不肯下药了,说必须住院治疗,同样由于刚才我说的认知误区,我把去精神病院看得是极其可怕的事情,住院更是不能接受,我坚决拒绝住院。
之后医生不肯下药了,我后来才明白,他之所以不肯下药,就是担心我在这种状况之下会有自杀举动,因此他就觉得必须住院,而我不肯住院,他就说他没有办法了。
后来就又换了一个医生,那个医生胆子大一点,就问了我的情况。我向他表示,肯定不会自杀的,他说好吧,那就在家治吧。第一次医生就怀疑我可能不是抑郁症,当然后来他也说了,他对我这个判断的基础是因为前一个医生半年的治疗无效。他后来说,他的诊断是站在前一个医生失误的基础之上的,他就开始调药,开始试探着判断我到底是什么病。
试探了两个星期以后,一下子我的病情就急转直上,在大约三天时间里,一下子就变好了。就从过去那样步履蹒跚,像一个木头人一样的亚木僵状态,三天之内变得精神抖擞,箭步如飞,所有的能力、精力、注意力、写作能力、思考能力完全恢复正常了。
医生说这是转向了,所谓转向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双相情感障碍从抑郁相转向了躁狂相,这个情况被医生立刻发现了。这个时候,他才真正知道我得的这个病不是抑郁症,而是双相。
于是,他立刻调整用药,把过去用的抗抑郁药全部停了,换上了治疗双相的情绪稳定剂,再加上一系列非常复杂的调药,我的病情慢慢才稳定下来。
我现在回忆,我应该花了两三年时间才逐渐稳定。我自己当时以为自己好了,其实不是好了,是转躁了。后来有同事告诉我说,在我刚刚临床治愈了两三年的时间里,其实精神状态是不稳定的,做事情是很草率的,处于一种比较轻的轻躁状态。
好在因为各方面我自己掌握得比较好,用了两三年时间里,逐渐平稳下来。而后随着自己的学习,自己对这方面的钻研,自己为自己做心理上的各种调整,非常幸运地一步一步地稳定下来,后来还做了很多这方面的事情。
这就是我为什么今天会在这儿讲这些,因为我当时患病有这样非常戏剧化的过程,所以当我病情出现转机之后,我就非常好奇,特别想知道自己到底得的什么病?到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兵败如山倒的彻底垮台,然后突然一下又急转直上的局面?这个局面到底意味着什么?和自己的大脑是什么关系?自己的治疗过程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然后我就开始研究。
我先从自己用的药研究,因为我总共用过16种药,我想先看看自己是怎么好的,然后从药一点点向四面八方扩展,这是我们干新闻的人经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阶段性扩展方式。向无限扩展之后,最后再用一个系统的方式,把各个片段的知识融为一体。
同时我也用我们新闻记者最便利的方式——采访,采访各种各样的人。从医生到心理咨询师,再到普通患者,慢慢开始有了自己的一些见解,开始实践,给患者做咨询。
再往后用了三年时间,我把自己写的各种文章编成一本书叫《渡过:抑郁症治愈笔记》。这本书出乎意料的成功,因为原来我根本没想到会卖得好,可见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程度。
2
抑郁症的四大认知误区
今天这个题目叫做“纠正抑郁症的认知误区”,我认为这个题目是很重要的。我刚才提到了,这些认知误区都是从我自己身上总结出来的。刚开始的时候,我尽管是一个新闻记者,按道理也应该算是有一定阅历吧,但是对抑郁症也还是不懂,完全是一种主观想象,有很多认知误区,而这些认知误区是很害人的。
即使在今天,距离当年我患病的时候已经过去六年了,在这六年当中,整个社会对于抑郁症的理解和当年相比,已经有了天壤之别,但是仍然还是有大量的人并不太了解抑郁症。
今天我讲得简单一点,先讲怎么样能够打破这些认知误区。大约有这几种认知误区,都是我自己总结的:
(1)把抑郁症看成是精神病
因为生活当中很多人一听说抑郁症,就把它和精神病联想在一起。实际上,抑郁症只是一种情感性的精神障碍,是心境障碍。当然它属于精神类疾病的范畴,但并不是大家观念中的精神病。
大家观念中的精神病,实际上就是指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会出现一些精神病性的症状,比如说患者妄想等等。当然,精神分裂症也不可怕,只要正确治疗也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控制得好,也是可以正常生活的,但是毕竟还是没有必要把抑郁症之类立刻就和精神病划等号,这有什么问题呢?
因为现实中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当时也觉得抑郁症很丢人,得了抑郁症就好像得了精神病,没有勇气去精神科医院治疗,这也是大家一看到精神专科医院就这么害怕的原因。
其实,抑郁症是不可怕的,我们要能够面对它、正视它,勇敢地进入专科医院看病,而不是忽略它或者去一个综合医院的神经内科,去神经内科也可以,但是应该说不如去精神专科医院效果更好。
这是第一个误区,就是把抑郁症看成是重性精神病,其实不是的。
(2)认为抑郁症患者就是性格软弱,心胸狭窄
因为很多人都会想当然认为某个人得了抑郁症,肯定是平常意志不够坚强,包括很多家长都误解自己的孩子,说太懒了,太不负责任了,太没有意志力了。
因此他们会劝说患者说想开一点,到外面散散心,好好休息一下就好了。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误解,这个误解也是很害人的:一方面会耽误病情,因为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另一方面,会给患者带来非常挫败的心理,因为很可能患者本人也不懂,他也会认为自己就是意志不坚。
我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就是这样,当时患者是一个年轻人,在大学里得了抑郁症。他就认为是自己意志不坚定导致的,后来想通过磨炼自己的意志来治疗,结果走了很多弯路,失败了,最后不得不用科学的方式正规求治。
这是第二个误区。
(3)认为抑郁症是心理问题,不用吃药
这和我刚才提到的第二个误区一样,因为这两者是联系在一起的,以为抑郁症就是心病,是自己想出来的,是自己观念的问题。因此要么靠坚强的意志,要么去做一点心理治疗。
其实不同的轻重程度,不同的得抑郁症的原因,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轻度抑郁症可以不吃药,通过心理治疗和自我调节就得到缓解。但是心理调试不是无限的,如果调试过了六周或者更长,抑郁症状态没有任何改善,就意味着这不是一种简单的抑郁情绪,而要考虑更加积极的手段来治疗,比如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非常重要,但也不是百分之百有效,大约有30%的人就对药物不敏感。当药物治疗没什么用时,就必须采用其他的治疗方式,比如心理治疗、运动等等。
但是不管怎么样,认为抑郁症是心理问题,不用吃药,这个肯定是错误的。也许吃药对这个患者来说效果不大,但是不能说不吃药。
(4)认为抑郁症是心理感冒
这是大家经常有的说法。从善意方面理解,这话可以说是为了打消患者的悲观情绪,让患者不要害怕,不要担心,抑郁症不过就是一个心灵感冒而已。但是这个说法也会产生一个误区,就是让患者产生不切实际的预期,觉得自己没事,很快就会好。
实际上,抑郁症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好的,只能说它像感冒一样常见,只是常见而已,但是并不像治疗感冒那么简单。患者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精神准备,至少会花几个月半年时间,长则好几年,因此一定要有充分的耐力、毅力和耐心,坚持下去就有办法。
因为抑郁症治疗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它容易反复,甚至需要我们用毕生时间调整自己各方面状态,可以说,康复是毕生的功课。
3
现代医学眼中的抑郁症
接下来我讲一下,为什么这些误区是不对的,以及正确的认识方法是什么。
讲到这儿,首先我要讲一个最重要的观点,我们用什么样的医疗模式来看待抑郁症?
在世界上,抑郁症的医学观有非常复杂的演变,今天全世界已经公认的医学模式叫做“生物-心理-社会”。
这个医学模式用来看待精神类疾病是更加合适的,甚至可以说是为精神疾病量身订做的医学模式。任何心理疾病,任何精神类疾病,无论是抑郁症还是焦虑症、双相还是精神分裂症,都是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谓生物就是指大脑;所谓心理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人格结构、精神结构;所谓社会就是每个人都是在社会上生活的,都有自己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对患者的精神世界有重大影响的。
因此,当我们考察一个人的疾病的时候,一定要从生物,从自己性格的人格结构,从自己周围环境三个方面来统一考虑、全面考虑,才能准确地认识这个人的疾病。
仅从一个方面考虑,就会产生我刚才讲的各种认知误区。只有把这三个方面协同考虑,才能根据每个患者的特点抓住他的患病原因,以及根据他的身体特质找到一个正确的治疗方式,这就是我特别要强调的“生物-心理-社会”的现代医疗模式,从这三个方面来探究人类的精神世界和人类的精神疾病。
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得抑郁症?
(1)生物学角度
从生物学角度解释,抑郁症就是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失调。
什么叫神经递质?
在人的大脑里有数十亿个脑细胞,脑细胞和脑细胞之间是需要传递信息的,只有信息传递非常顺畅,人才会有一系列思想,情感、意志和各种行为,这都是与大脑之间的信息传递是相关的,如果大脑信息传递不顺畅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问题。
大脑之间的信息传递是怎么传递的呢?
就是脑细胞和脑细胞之间并不是挨在一起的,之间有一个小小的缝隙,怎样通过小小的缝隙传递过去呢?这就需要一种化学物质叫做神经递质。
简单打个比方,神经递质就像邮递员一样,带着脑细胞的信息过渡到另外一个脑细胞,信息就传递成功了。因此大家可以想像,如果神经递质缺乏了,信息就在传递过程中损耗。如果神经递质特别多,就传递得过快、过乱,从生物学角度简单解释,精神疾病就是这么简单。
比如说抑郁症,就是因为神经递质少了,信息传不过去了,或者在传的过程中损耗了。双相中的躁狂相和精神分裂症,就是神经递质太多了,因此信息胡乱传递,本来应该传递到这个脑细胞的信息,结果传到了另外一个脑细胞,这个人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疾病。
再具体说,神经递质有很多种,重点和人类精神世界相关的一般是三种,分别叫做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这三种神经递质都有不同功能,比如5-羟色胺掌管人的情绪,去甲肾上腺素掌管人的动力,多巴胺让人获得快乐。
每个患者的神经递质时刻处在波动当中,如果说5-羟色胺少了,这个患者就会出现闷闷不乐、情绪低落,对万事万物没有兴趣的情况。如果说去甲肾上腺素少了,这个患者就会变得没有动力,整天不想动,行为很困难、很缓慢,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任何事情都做不了,包括自己的各种能力大幅度下降。
我后来对照自己,我当时可能就是去甲肾上腺素特别少,5-羟色胺还可以。
因为那个时候我的情绪没有糟到极点,只是没有任何动力,做事情做不了,包括注意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大幅度下降,处理复杂生活问题的能力也下降。
现在看来,其实就是去甲肾上腺素减少的缘故。后来我观察自己为什么突然向好,就是因为当时我用了一种最强的刺激去甲肾上腺素的药。
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现代医疗模式,从生物的角度,从人类大脑的角度来看到底抑郁症是怎么回事。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抑郁症确实不是非常空洞、纯粹的意识的问题,还是有一些物质基础的,这个物质基础就是神经递质少了。
当然,这不是器质性疾病,只是功能性的。因为神经递质波动是永恒的,它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各种变化,少了以后还会多,多了以后也会再少,这是一种功能性的问题,是可以自我调节的,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调节,这就是一个生物学因素。
(2)心理学角度
另外是心理因素。精神疾病的确也被叫做心理疾病,这和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性格是密切相关的,性格本身就有遗传在里面,比如人的个性和自己的神经网络、神经过程是有关系的。
科学家巴甫洛夫就提到,人的神经过程最基本的两个过程就是兴奋和抑制。因为兴奋和抑制,每个人的神经过程、神经特性、神经网络是不一样的,因此他的兴奋和抑制也是不一样的,这必然会影响到自己的性格,从性格慢慢影响到自己的心理世界。
再加上每个人出生以后,都在家庭里面。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养成和心理形成是有极其重要的关系的。就像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的身体一样,人的身体比如说需要蛋白质、维生素,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如果营养跟不上,人就会长得瘦弱、矮小,不会那么强壮。同样,精神成长、心理成长、性格成长同样也需要各种养分。
如果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因为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或者自己遇到了一些突如其来的挫折打击,精神世界很可能会停滞在某一个阶段。在某一个点停滞了,就带来各种问题,包括可能因为各种创伤,逐渐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性格养成和精神发展。
因此,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抑郁症的形成也和自己的神经过程,同时和自己的性格、生活环境、原生家庭等内心世界是密切相关的。我自己也没有完全搞清楚,问了很多医生,也没有完全搞清楚。
刚才提到生物学因素是神经递质减少,心理因素是不是最后因为各种性格上的问题,精神结构的问题,也会落实到造成神经递质减少呢?也就是说,到底是自己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影响了神经递质,还是神经递质反过来影响了人的性格和心理问题呢?谁也说不清楚,这是一个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问题,是搞不清楚的。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很可能生物学路径是一条路径,心理路径又是一条路径,两条路径也很可能是平行的,甚至也很可能在另外一个不同空间,就是今天我开场白提到的,在人类精神世界里,未知数太多。很多东西到现在都是猜想,对于精神疾病的起因判断,对于精神疾病的治疗,目前其实还处在经验的阶段。
比如用药,我们并不知道这个药是怎么把精神疾病,包括抑郁症治好的,我们只是通过大量人群的判断,发现他们用了这种药会出现什么效果,并且出现什么样的副作用,药物之间怎么搭配使得疾病治好的,由此来判断某种药、某种组合,对于治疗某种疾病是有效的。
我想通过这个说明,人类的精神世界过于奇妙,实在不能用一种定论来判断。
这也会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精神疾病的特异性,因为它太复杂,都会有自己的特异情况,无论它的起因、治疗方式,都会有自己的区别。精神类疾病是一种特异性疾病,需要医生对患者有精确的了解,我们每个人也要对自己有精确的了解。因此,发现自己的特异性,寻找一种最适合自己的疗愈方式,而不是所谓的有一种方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
在精神疾病里是没有灵丹妙药四个字的,也没有所谓的奇迹、速成。凡是大家看病的时候,有人告诉你说什么方法,什么药,什么技术,什么心理治疗,什么神秘的这个因素那个因素,可以在很快的时间里,比如说一个月、几个星期,就能彻底治好、永不复发,这个基本都是不可能的。
(3)社会角度
刚才我提到的是生物和心理,再谈社会。
社会对于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每个人都是环境的产物。按照行为主义的说法,一个人的行为,一个人的各种习惯,其实都是习得的,是在社会当中慢慢训练出来的。
行为主义比较极端地认为,一个人的性格、个性和各种习惯,都是外界环境造成的,当然这个观点现在已经被证明是不全面的。当然这也告诉我们一个真理,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改变是多么强大。
当一个人总是处于一个非常严酷的环境当中,时间很长,或者说短期之内遭到一个重大刺激,这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结构会潜移默化,甚至会突如其来地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多大程度上会造成一个人精神疾病的爆发,这也没有非常精确的描绘,我们只是要知道它的影响确实非常大。
我后来分析我自己为什么得这个病呢?
生物学因素我自己是无法判断的,因为大脑的东西,世界上最先进的仪器也不可能检测出大脑里的神经递质。
至于性格问题、心理问题,我自己也有一系列的自我分析,我是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性格是逐渐怎么养成的,比如非常敏感、追求完美以及自我检查、比较容易退让、委曲求全、自我要求特别高,这些因素是典型的抑郁症的患病因素,就是所谓的把问题、矛头对向自己是一种自我谴责、自我伤害的行为,这是有的。
另外,社会方面就是长期巨大的压力。我后来回忆我自己,我从研究生毕业开始做新闻,一直都在新闻行业里,都是处于高度的对抗当中。这样长时间持续了十几年二十年,其实身上的压力、伤害是挺严重的。
所以说一个人的精神疾病和环境确实有关系,压力太大、长期疲劳,都会造成生命能量的流失。知道这一点,一旦出现问题,确实需要放松和缓解。但很多问题不是一下就能放松的,所以还是需要很多生物方面的治疗和生理方面的治疗。
4
抑郁症的治疗方式
我再讲一下治疗方式。
(1)诊断问题
首先,如果说当我们发现自己确实出了一点问题,比如睡不着觉,情绪低落,对什么事情没有兴趣,自我评价降低,甚至出现感情淡漠,无论是喜怒哀乐都降低了,这个时候就判断自己确实是病了,然后需要判断一下自己到底是什么状态。
如果说仅仅就是情绪低落,不起劲、不高兴,可能只是情绪问题,也许是抑郁情绪。如果进一步发展,发展到自己出现了一些能力的丧失,就像我说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注意力集中能力、决断能力下降的话,这个时候至少是进入到轻度抑郁症程度,甚至到了中度,这个时候就必须看病了。
也就是说,抑郁情绪只是一种情绪,这个时候也许通过休息一下,改变环境,做一点自我疏导和调整就可以缓和。但是,如果进一步发展,到了能力丧失的程度,一定要相信科学,打破认知误区去看病。
看病怎么办呢?首先要有正确的诊断,这个很复杂。鉴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复杂性,以及大脑在抑郁症诊断上缺乏其他疾病所常有的实验室化验和仪器检测,它更多的是靠医生的经验判断,靠医生根据患者的主述进行经验判断,所以误诊是经常出现的事情,就像我自己也有半年时间是被误诊的。
抑郁症和双相、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等,有的时候是很难区别的,复杂的还有一些共病状态,比如双相甚至会共病所谓精神障碍,再加上各种人格障碍,精神疾病,真的是谱系太复杂了。
虽然诊断要靠好的医生来为你把脉,但是如果我们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也是可以自我关注的,如果能有一些了解的话,其实可以通过自我觉察来做一点判断。
当然每个人能力和时间有多有少,也不能指望每个人都去研究这类问题,至少可以对自己保持一份清醒和觉察,万一出问题的时候,能够很清晰地把自己的状态表达给医生,让医生做一个判断,这是一个诊断问题。
(2)用药问题
接下来是用药。用药更加复杂,如果实在没有能力,就把它交给专业医生,让医生来选择药,因为光抑郁药就有很多种,常用的十几种,一般用的四五十种。全部在一起,精神类用药大概一百多种,全部掌握是不可能的,但是要熟知一些比较重要的药。
关于服药,也有很多的技巧和学问,最重要的就是五个字:足量足疗程。
因为精神类用药和其他药不一样,精神类用药只有进入人的大脑才管用。用药是作用于大脑里的神经递质,而药从吃到肚子里,然后进入血液,再到进入大脑,有一个非常漫长的路程,何况还要突破大脑里的一道屏障叫做血脑屏障。
血脑屏障会把药作为敌人排除在外,因此一定要有足够的量,要花一段时间。
用抑郁症药物治疗,一般要花三个星期甚至更长时间。因为要积累一定的浓度,让这些药可以通过血脑屏障。所以要有耐心,一定要足量足疗程。
如果仅仅吃药十天半个月,发现没有任何效果就觉得没用,就不吃了,放弃了,这个很可能就功亏一篑。因为这半个月时间,虽然没有用处,但其实药的浓度是在不断积累的,很可能再加一把劲就能突破血脑屏障,进入大脑发挥作用了。
药物还有一个副作用问题,是非常让人纠结的。副作用几乎是精神类用药的特性,多多少少不同程度都会有副作用,副作用几乎是立刻就产生的,所以很多患者用药物治疗的时候,突然一下就觉得有各种各样的难受、不舒服,会觉得比治疗之前更加痛苦。
因为药本身的正作用还没有形成,所以经常是一个患者开始服药,一个星期里会觉得更加难受,就会觉得这个药是骗人的,没有用的,就停药了。停药以后治疗没有效果,就会进入新的病程,反反复复,就会更加痛苦了。这是用药的问题。
(3)心理治疗
再说心理,心理治疗适用于每个患者的不同时期。它有什么用呢?
第一,可以舒缓患者情绪,能让患者通过讲述自己的内心世界,宣泄内心被挤压的能量。
第二,可以帮助患者解决很多认知问题,比如CBT(认知行为治疗)。另外可以帮助患者解决创伤问题,这个创伤很可能是童年创伤,有些东西可能已经深入到潜意识的深处,所以心理学很有用。
但是最关键的是要认识到心理治疗有几个特点:
一是有高度匹配性,也就是说你和一个心理咨询师之间一定要非常合拍,你要相信他,信任他,愿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毫无保留地告诉他。这个心理咨询师必须和你的情况、你的问题是匹配的。比如你是焦虑方面的问题,结果找了人本方面的精神分析师,可能就不太匹配了。
此外,如果要做心理治疗,也一定要对自己的精神世界有一个认知,知道自己存在哪方面的心理问题,然后在这方面寻找到适合门派的心理咨询师,并且遇到一个水平比较高的,能和你的气场相吻合的。
同时,心理治疗更重要的是靠自己。我一直认为用药是比较简单的方法。因为用药相当于把自己交给科学,只要遵医嘱,能够把药足量足疗程地吃下去,该好自然会好。
心理治疗不一样,心理治疗是靠自己好起来的。心理咨询师只不过是对你起了帮助、引领和推动作用,他是辅助你,改变精神世界更重要的是靠你自己。
要靠你自己通过行动、努力走出来,而且时间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即使现在的短程疗法也是需要好几个星期的,长程疗法一般需要几个月、半年、一年甚至更长时间,甚至是终身的发展。
所以说心理治疗不仅对患者,对每个人都有用。每个人都需要心理成长,这是我提到的第二块,就是生物治疗之外的心理治疗。
(4)社会问题
另外是社会,社会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自己出现疾病以后如何面对环境,如何获得社会适应,如何处理自己的工作问题、学习问题、家庭问题,这些更加复杂,几乎没有定论可以说。
现在找我咨询的人很多,既有生物学问题,又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更多的还是社会问题。
一旦患病以后,发现自己整个生活节奏都被打乱了,原来的轨道都彻底被破坏了,又出现了疾病问题,怎么办呢?如何把自己的社会适应和用药、心理咨询结合在一起呢?
完全没有定论,只能根据每个患者的特定情况,来选择一个相对比较正确的治疗方式。
5
正确的抑郁症认知框架
我再讲一讲我自己认为比较正确的一些认知框架,一开始我讲到了认知误区,有那么多认知误区,正确的认识应该是什么呢?
在这里,我把我自己这些年慢慢认识到、提炼到的讲一下,都是我个人的见解。
(1)抑郁症是一种自我保护
首先我认为抑郁症并不可怕。
抑郁症从进化角度看,是对人体的一种保护。就像疼痛一样,疼痛其实是对人的保护,恐惧也是对人非常有用的。如果一个人不疼痛,如果一个人不知道疼痛,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恐惧,人类早就灭绝了。
同样,抑郁也是一样,抑郁是对人的一种提醒,当你在自己长时期的生活中,精神、肉体上出现了长时间的疲劳,生命能量逐渐流逝,你就承担不起自己的人生责任了,这个时候就抑郁了。抑郁就提醒你,你已经累了,需要休息了。
因此,抑郁是对人体的保护,是人类在长时间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环境的一种产物。尽管抑郁让你不愉快,但是同时也会让你减少活动,就像冬眠一样,会有一段时间,你会非常艰难地、退缩地活着。在活的过程中减少活动,慢慢积累生命能量,慢慢地春暖花开,慢慢地复苏过来,抑郁症就好了。
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并不是我编造的,其实也有很多所谓的人类进化学、生物进化学方面的理论,但是从这点讲,说明什么问题呢?抑郁症其实也是可以自我缓解的。
事实已经证明,很多抑郁症即使不加治疗,也是可以好的,因为人类第一例抗抑郁药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发明的,在此前那么漫长的岁月里,人类都是靠自己熬过来的。
(2)抑郁症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抑郁症本身并不致命,只是抑郁症过于痛苦,让人失去了感知快乐的能力,觉得自己生活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各方面的躯体痛苦和精神痛苦在一起,使得患者挺不住最后自杀了。
中国一年大约有20万人因抑郁症自杀,有三分之一的抑郁症患者是挺不过去,走上自杀这条路的。不过现实当中更多的人是自我缓解了,那么我们认识到这一点有什么意义呢?
一个是要有信心,不要那么害怕,抑郁症不会致命,只要你能坚持到底就好。也并不是说我只要等着好就行,我们还要积极一点。否则的话,要等着自己慢慢熬过去,这个时间太漫长了,而且是有风险的。
一方面,你可能挺不住;另一方面你现在好了,很可能只是暂时的,你的问题没有解决,将来还会复发的,所以高复发是抑郁症的重大特点。
所以这是第一点,要意识到抑郁症是一种自我复原的,是可以熬过去的。
但是也不要掉以轻心,还是要采取积极的方式治疗,或者用药物治疗,或者同步要心理治疗,同时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调整,这是我讲的第二个观点。
(3)抑郁症是一种特异性疾病
第三,抑郁症是一种特异性疾病。
刚才我已经提到了,因为抑郁症的原因太复杂,涉及到人的大脑、内心结构,包括每个人环境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为什么得抑郁症,原因是不一样的。
得了抑郁症以后,表现、症状也是不一样的。同样,治疗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说,得了抑郁症以后,千万不要迷信某一种方法说用这种方法、这种药肯定好。
有很多患者来问我说,你当时吃的什么药,让我把药告诉他,他的意思就是说我把我的药方告诉他,他照方拿药就能好。这时候我就跟他们说了,抑郁症真的是特异性的,我的药和你的药完全是两回事,一定要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我经常对大家说,对于抑郁症治疗,从来就没有一个最好的方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这就是我的第三个观点,抑郁症是一种特异性疾病,一定要从自己出发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4)不容忽视的病耻感
第四个观点,不仅仅是患者的问题,是关于人类的问题,关于病耻感的问题。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他自己也有病耻感,这是社会造成的,是社会对于抑郁症的歧视造成的。
不过,我们从进化的角度看,抑郁症是生物学层面的神经递质波动。这种波动按照哲学的观点,不平衡是永恒的,平衡是暂时的,每个人的神经递质都处在不平衡之中,只不过在某些时候自己是不知道不平衡的,一段时间它又慢慢恢复平衡了,但是你不能保证你永远都是平衡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如果认真想想,自己人生的某一个阶段,很可能就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心情低落、能力下降等等。其实当时就已经在抑郁症边缘了,可能非常幸运的就是自己当时因为某种原因,一下子就缓过来了,非常幸运地没有堕入抑郁的深渊,但是并不代表你永远是安全的,因为人与人之间也会处在互相影响的氛围里面。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要对抑郁症有一个正确认识,要对患者有一个正确认识,而不是高高在上地认为这些患者是不正常,因为这一方面会造成患者病耻感的加剧,同时也会让自己掉以轻心,认为自己和抑郁症是没有关系的。
事实上,抑郁症对每个人来说都可能存在。
(5)用行动积极应对抑郁症
还有一个行动的问题。
很多患者得病以后,因为各种误区的存在,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于是就以另外一种很消极的心态来对待。我自己对这个问题也曾经有一定的认识误区。
如果从纯粹生物学角度来看,当你的神经递质失去了平衡,当你的生命能量已经大幅度流失的时候,强迫自己要做很多事情,确实是做不到的。
但是,一旦当你的用药有了一定效果,使得自己暂时摆脱了那些极其痛苦和无能为力的状态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动一动了。我觉得这个时候行动就非常重要了,就是所谓行动激活。
因为你不行动就产生奇迹,这是不可能的,奇迹同样是靠一个人努力的。你能够吃药就是一种努力,如果能够配合治疗,进行自我分析,通过学习了解自己,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这就是一种治疗。
此外,不要和社会脱节太远,用你自己仅有的一些生命能量,尽可能和社会保持某种接触。参加适当的工作和学习和家庭生活,而不是一味地坐以待毙,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是所谓的正能量的激励,也是可以从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方面找到原因的。
总而言之,我再简单概括一下,抑郁症是一种从生物、心理、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人类并不全是坏事,它提醒人们出了问题要及时解决。同时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
此外,我们也要认识到治疗要靠科学,要有信心,要坚持到底,但是自己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定要靠自己,一定要坚持。面对现实坚持到底,保持开放,以一种接纳的心态来坚持、奋斗。这样的话,每个人都是可以不同程度地战胜抑郁的。
一旦战胜抑郁以后,会有很多好处,一个就是让你能够提高对自我的认知,提高对于艰难困苦的能力,提高自己对世界的感受能力,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
如果有了这些东西,当你战胜了抑郁之后,将来你自己的人生就会进入一种新的境界。
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关于渡过
渡过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抗郁平台之一。
2016年,渡过秉承「知行合一,自渡渡人」理念,从公号科普起步,逐渐聚拢为抑郁患者和家属的自助互助康复社区,继而依托庞大需求人群,探索抑郁实用解决方案。
渡过首创「陪伴者计划」,提出「短期是诊治,长期是成长,全程是陪伴」,整合、赋能抑郁康复者,为患者提供全病程陪伴。
2018年以来,渡过陆续推出陪伴服务、青少年成长营、家长课堂、心理咨询、同伴支持、同城服务等项目;2020年12月,渡过抑郁康复基地在杭州开工建设。
2021年1月,渡过又提出「抑郁青少年劳动成长计划」,旨在为因病休学、已进入康复期的青少年提供劳动机会,让他们在劳动中结交同伴,相互合作,训练技能,获得收入,实现康复。
目前,渡过拥有90多个线上、线下社群,成员逾5万人,正全面实践「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生态疗愈模式,走出一条「完全、实用、个性化、有温度」的中国特色心理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