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大武汉的星辰大海:走向全球“海洋城市”(上)

秦朔朋友圈

关注

来源:秦朔朋友圈

武汉是座“海洋城市”

挥别2020的最后两天,我从上海去往武汉,参加武汉市政府与正和岛主办的正和岛2021年企业家新年大课。

正和岛致力于建设“基于信任链接的企业家供需适配平台”。近年来,正和岛持续看好武汉、布局武汉、投资武汉,此次将开年大会放在武汉,既是致敬这座英雄城市,也是与武汉市政府、各界企业家共同探索后疫情时代的发展之道。

在飞机上遥望上海,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绵延的城市,无垠的东海,浩瀚的长江,这座开放的海洋城市,始终展示着博大、蓬勃之美。

飞机贴着长江向西飞行。一路上,巨轮竞渡,百舸争流,连绵不绝,何尝不是中国引领全球的强劲脉搏。飞机临降,武汉城市恢弘,湖泊星罗棋布,汉江蜿蜒而来,长江奔流向海,江上船舶如织……我突发奇想,若把长江视作大海的延伸,汉江喻作长江,武汉不就是内陆版的上海吗?

仔细想想,武汉,何尝不是中国最像上海的城市:

长江中游平原与下游平原相仿,幅员辽阔、生机勃勃,武汉与上海,分别汇聚着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大城气象;

武汉是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城市,大江大河大湖,整座城市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巨舰,同样有一番面朝大海的气魄;

大上海一样,大武汉是唯二冠以字的城市。两江三镇四桥五湖,城市建成区面积冠绝二线城市、比肩京沪。而天下之中、九省通衢的区位,与上海通江达海、融贯南北的气势,也是不遑多让;

历史上,上海1843年开埠,汉口1861年开埠,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与天津一起,长期占据中国三大一线城市地位。今天,汉口租界区巨石垒筑的百年大楼,风姿绰约的西式洋房,与上海中心城区、天津五大道一起,成为中国宝贵的城市历史风情街区,也是百年中国走向世界的缩影;

海洋文明与码头精神,同样奠定着两座城市的商业文明根基,它们以商兴城,都是中国重要的商贸中心。清末、民国期间,武汉的对外贸易量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一直以来,汉正街的名气不亚于上海南京路,并赢得全国小商品市场第一街的美誉;

今天的上海,已是全球最具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海洋城市之一,上海港已位居全球第一大港。武汉港,也早已突破亿吨大港,是中西部地区唯一可直航全球五大洲的港口,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长江河道的疏浚,更有潜力成为全球内河第一大港;

沪汉产业基础也类似。建国后,国家重点项目武钢、武重、武船、武锅等大型重工企业,奠定了武汉的工业基础。今天,武汉又与上海一道,在高科技、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突飞猛进,综合科技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居全国第三,武汉光谷更是中国科技新区的杰出代表,独角兽企业则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排名第四,享誉世界……

更无可替代的是城市文化。今天的武汉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青春之城,拥有120万在校大学生,每十位市民中就有一位在校大学生,全球之最。

武汉还是一座温暖、包容的未来之城。譬如,武汉是全国“街头文化之城”,街舞、街头篮球、街头涂鸦艺术、朋克之城等,向来是许多小众文化的高地。

比如街头涂鸦,面临着政府严管和市民举报,在全国大多数城市都是“地下作业”。而“武汉实在是全国涂鸦人最幸福的地方”,城管包容,市民宽容,“有时候画完一条街就能跟那里的老婆婆成为好朋友”“他们虽然看不懂,却会表示好奇,有一种自发的尊重”。

值得一述的,还有武汉人身上具备的丰富又和谐的“海洋性格”,直爽、热心肠、重情义、好打抱不平是一方面,“九头鸟”的顽强、进取、灵活是另一面。侠气与商气,这两种性格看似有几分冲突,却能在武汉人身上和谐统一,实非“海纳百川”的海洋城市文明不能驾驭。

中国有好些城市被成为“小上海”,但多表现在精致、时尚的表面,并无上海之潜力与气魄。唯有武汉,不但基础相似,形似神似,更有一衣带水、一脉相通的包容与自信。

迈向海洋,紧随上海,从“区域中心”“中部崛起”跳出来,站上更宽广的世界舞台,才是大武汉应该去的星辰大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