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李杨:全球超低利率和负利率将成为长期现象

经济观察报

关注

原标题:李杨:全球超低利率和负利率将成为长期现象

经济观察网 记者 蔡越坤  “从全球视角来看,超低利率和负利率将成为长期现象,并且对当下金融运行的传统秩序提出了挑战,国内靠吃息差的商业银行将受到挑战。”1月12日,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第一创业债券研究院理事长李扬在“第六届中国债券论坛”上表示。

据了解,上世纪末开始,全球进入低利率时期。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将全球带入超低利率时期;2012年,丹麦首推负利率,更是宣布了全球超低利率(负利率)时期的到来;2020年11月6日,美联储议息会又宣布了保持利率0-0.25%不变的决定,全球超低利率(负利率)的格局仍在持续。

李扬表示,利率长期超低甚至为负,异乎寻常。自有金融以来,正利率便构成金融正常运行的动力和基石——因有利率为正,才有金融的产生和深化;因有正的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方能存活和发展。利率超低(负利率)且延续20年之久,显然对金融运行的传统秩序提出了挑战。

关于全球超低利率和负利率对中国带来的影响,李杨分析,第一,从外部环境角度,中国经济将面临恶劣的外部环境,例如超低利率,经济停顿。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蔓延等因素将加重这一趋势,并从需求、供给两侧全面冲击国内经济;第二,从中外息差扩大角度,外部资金进入中国动力扩大,有利于活跃国内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人民币面临升值,不利于出口。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危及国内稳定和安全;第三,还将导致国内金融运行条件变差。外部经济衰退和超低利率,国内经济下行、地方政府偿债压力渐增,使得国内利率在未来5-10年内下行压力较大。由于中国的金融机构对息差依赖甚大,一旦进入超低利率环境,负面影响更大。

关于超低利率和负利率形成背后的原因,李扬称,第一,从实体经济角度分析,正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人口结构恶化和技术进步趋缓,导致全球总储蓄长期超过总投资。这决定了全球自然利率长期向下的趋势;第二,实体经济不断被“金融化”,使得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渠道发生了变化。当货币政策尚未来得及展示其对物价和资金成本的影响时,金融产品的价格便已发生即时和剧烈的变化,并透过改变经济实体的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改变经济实体的行为方式。央行不得不格外关注资产价格;第三,从货币政策逻辑角度,借鉴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深刻教训,各国央行一旦发现流动性危机,便毫不犹豫地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救助商业银行和企业。

关于对中国应有全面对策建议,李杨表示,第一,在双循环新格局中,应更为关注内部均衡,不要为维持外部均衡(汇率和资本流动)而牺牲内部均衡。同时,应着眼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合理使用降息空间。

第二,有效监测跨境资本流动,谨慎、有掌控、有次序地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宜运用各种合法手段,调控外资进入中国债务市场的速度和规模,维护国内金融安全。

第三,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注国内人口增长率、资本/劳动比、全要素生产率等影响利率的核心因素的变化。通过延迟退休、鼓励生育等政策,减缓劳动人口增长率下降的速度;改善企业之间的资本错配、加快创新技术的应用。

第四,加速国内金融改革。推动商业银行加速转型,减少对息差的过度依赖,同时稳步推动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转型。推动养老金机构改革,考虑在个人账户中引入可变利率、可变负债、可变年金等。将非银行金融中介纳入金融综合统计和宏观调控视野,更为准确地识别中国的金融周期及其对利率的扰动,提高利率调控效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