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奔格内”的幸福路

人民政协报

关注

原标题:“奔格内”的幸福路

“奔格内”在海南黎族语言里是指“来这里”的意思。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什寒村坐落在海南五指山系和黎母山系的群山之间,地形险峻、植被茂盛、风景奇特,是个黎苗混居的村庄,也是国内外驴友喜爱的打卡地。

近年来,在中共海南省委办公厅的定点帮扶和大力支持下,琼中县结合什寒村的生态环境、资源禀赋、民族风情等独特优势,依托“党员驿站”党建服务品牌,创新推行“旅游+扶贫”模式,发展“奔格内”乡村旅游,引领农户逐步走上了旅游致富之路。

打造山区旅游风情路

“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久久相见才有趣。”来源于海南黎苗族聚居区《久久不见久久见》,深情地道出了什寒村因交通不便,阻碍交往,抒发相思的真挚情感。

“过去,从什寒村到红毛镇,需要下山、上山、再下山、再上山,来回要一天。”什寒村村民李政贵说,那时,什寒村的生活用品进来难,农产品也运不出去,很多人出去打工就不回来了。

“家乡的改变要从2008年说起。”李政贵说,2008年,琼中县开始修建进山旅游观光公路,水泥路绕山进了村,两旁的参天陆均松、高山榕、秋枫等树种,用它们斑斓的树干和枝叶吸引着外来的游客,认识这片原始生态雨林。琼中县发现这里的资源禀赋适合打造旅游牌,又陆续完善“奔格内”步行慢道、自行车绿道、木栈道,修建乡村巴士、自驾车营地等旅游服务设施……特别是2018年,海榆中线高速公路通车后,从海口驱车到什寒村仅需2个半小时。“奔格内”乡村游也一炮而红,成为游客来海南热衷的打卡地。

“路修得好,房车一路开来,特别轻松。”来自山西的林先生去过海南许多地方,但他独爱什寒村。“路边潺潺溪流不绝于耳,野花竞开遍野,从山上俯瞰,满眼七彩美不胜收。而且,来什寒村的路是最好走的山路。”

“奔格内”乡村旅游品牌发展至今,极大地带动了琼中乡村旅游的发展,全县旅游接待过夜人数增幅连续四年全省前三。据悉,2019年,琼中县接待的旅游人数162.2万人次,其中,什寒村就接待了1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47万元。如今全村超过一半村民从事旅游,村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什寒村也先后荣获“最美中国乡村”“海南最佳婚庆旅游目的地”“中国最美乡愁旅游村寨”“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历史古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称号,被列入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维护绿色生态平衡

什寒村民深知自然环境是他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环境倍加爱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坚持“居民零动迁、生态零破坏、环境零污染”,以“不失业、不失地、不失居”为基础,不搞大拆大建,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吸引八方来客,实现增资产、增就业、增收入的目标。什寒村还先后出台《什寒村委会联手扶贫规划》《什寒村危房改造实施规划》《什寒村村庄建设规划》等文件,为什寒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村民利用海拔高、温度低、湿度大的优势,在龙头企业的扶持下,发展稻鱼共生100亩,种植益智2100亩,发展养蜂400箱,铁皮石斛种植35.2亩,成立了两家养殖泥鳅专业合作社、南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群生养蜂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户抱团发展。

村民李雄通过介绍和邻近的村民合作,将老屋院子打造成了农家乐,年收入6万元。“我还养蜂,种牛大力、益智、南药等山药材,每年光卖土特产就增加了好几千元。”李雄兴奋地告诉记者。

“家家户户进行了厕所改造,保证生活污水不能污染环境。”琼中县文旅局工作人员称所有的民宿都建在远离水源地之处,排放的污水也都集中进行处理,达标后才排放的。“保护好生态才能留得住客人,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共享旅游带来红利

琼中县通过政府总体把控、企业日常运维、合作社组织实施、农户出工出力的方式,将农户闲置的房屋等资源作为资产入股到企业,由企业负责改造成标准化驿站、客栈、民宿、露营地、茶吧,并携手农户统一运作管理,员工均从本村聘用,经营收入60%归农户、35%归投资企业、5%归村集体,实现了多方互利共赢局面。如今,什寒村有100多户农户参与到乡村旅游建设经营管理中,经营管理收入占到其总收入的50%以上。

李政贵也是那时看到村里的农家乐生意火爆,有了自己开一家的想法。但没有经验、没有技术,更没有资金,让李政贵发了愁。在得知他的想法后,驻村工作队上门帮他做开店的各项准备工作:预测销售前景,分析客源市场,做好防范风险,让这位苗族汉子很是感动:“开业初期,他们四处宣传,帮我拓展客源,请师傅手把手教我炒菜,还教我如何装饰用餐环境。”

随着游客的增多,李政贵农家乐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如今他一边割茅草一边对记者说,“我正准备加盖几间茅草亭,一来增加游客的用餐空间,二来也让自家的农家乐多一些海南特色。”李政贵说,这里的气候滋养出当地丰富而独特的食材,野生芭蕉芯、百花菜、五指山野菜、雷公笋等原生态特色美食搬上餐桌,很受客人欢迎。“下一步,我还计划把自家鱼塘打造成供游人钓鱼的垂钓池。”李政贵说,他不仅自己脱了贫,还带动了周边的村民共同参与经营农家乐。

“一家富不算富,全村富才算富。”结合富美乡村建设,什寒村统筹整合专项扶贫资金和富美乡村、兴边富民等42项涉农资金,推行旅游扶贫PPP模式。如今,完成全村危房改造82户;整合县发改委资金投入文化广场、环村道、公共厕所、游客咨询中心等项目,完善了基础设施配套;县旅游总公司投入资金打造现代式“集装箱”客房,全面提升了旅游服务功能和游客接待能力。目前,全村已有20户农户利用空闲房屋打造黎苗民宿33间;建成“集装箱”式客房12间、青年公寓12套、“待内典”客栈10套,全村民宿客栈都实现了Wi-Fi覆盖。

同时,什寒村还探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山区旅游发展相结合的新模式,将“党员驿站”服务进山游客的功能延伸成为“奔格内”原生态民俗体验游,初步形成了基层党建和乡村旅游发展融合的服务体系。

“自家酿的山栏酒、牛大力酒,尝一尝,入口甘醇绵和。”苗族姑娘李玉玲在三亚打拼多年,看到村里的巨变,决定停止“漂流”,回乡创业。据她介绍,现在的收入与在外打工差不多。“下一步,我打算教乡亲们学点英语,迎接自贸港建设。”

夜幕低垂,站在村口回望,依山就势的古宅亮起了一盏盏灯火,照亮了“奔格内”的小康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