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一脉 大纛之家

人民政协报
原标题:正宗一脉 大纛之家
阅读提示:
■在中国戏曲史上,乃至在整个人类戏曲史上,自谭鑫培始,中经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至如今谭正岩,代代相传,与时俱进,固元创新,令京剧谭派艺术不断发扬光大,实在是独一无二的奇观。这其中,谭元寿先生实实在在地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谭元寿先生走了,但他的艺术永远留在观众心里,谭门传奇仍在续写,谭派艺术的声音依然高扬……
“正宗一脉,大纛之家。”第九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欧阳中石先生题赠的挽联,8个字沉着含情,概括了谭元寿先生德艺双馨的一生。这也寄托了京剧爱好者们无限的缅怀之情,表达了对谭派艺术的崇敬。
10月15日清晨,北京秋寒鸦噤。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众多文艺界人士和京剧爱好者纷纷赶来送行。
9日,先生仙逝,享年92岁。
深厚功底、开放眼界造就艺术传奇
一个家族的历史就是一部京剧史,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在中国戏曲史上,乃至在整个人类戏曲史上,自谭鑫培始,中经谭小培、谭富英、谭元寿、谭孝曾,至如今谭正岩,代代相传,与时俱进,固元创新,令京剧谭派艺术不断发扬光大,实在是独一无二的奇观。这其中,谭元寿先生实实在在地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出生于梨园世家,谭元寿5岁就登台,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与父亲谭富英、程派艺术创始人程砚秋、王幼卿先生演出《汾河湾》。10岁进入富连成科班学习,1954年加入北京京剧团,得到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赵燕侠五大头牌长期的提携与栽培,使其艺术上日臻成熟、逐渐炉火纯青,协助创造了北京京剧团一个又一个辉煌。1979年北京京剧院成立,谭元寿先生承前启后扛起了传承弘扬谭派艺术之大旗。80多个春秋,200多出剧目,既有谭派老生戏,又有唱功戏、做功戏、武生戏等,可谓文武昆乱不挡,精彩纷呈。第九至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叶少兰曾与谭元寿合作40多年,在舞台上奉献了《群英会》《龙凤呈祥》《四郎探母》等众多经典剧目,他表示,谭元寿创造了众多舞台艺术形象,对京剧艺术的弘扬和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离去,是京剧界、文艺界的重大损失。
谭元寿先生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在现代京剧《沙家浜》里扮演的郭建光形象,其唱腔既有浓郁的传统京剧韵味,举手投足均合规有度,又切合郭建光作为新四军指导员的身份,吐字发音均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风靡全国。不过,在谭元寿之子,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孝曾看来,《沙家浜》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父亲早在21岁时就已经在上海的天蟾舞台挑班演出,那时候上午、下午、晚上三开箱,最少也是两开箱。他不但能演文戏,还能演武戏,像《三岔口》《金钱豹》《美猴王》等。”谭孝曾记得,自己7岁时跟着母亲到上海陪父亲一块生活了半年,每天看父亲演戏,看到《野猪林》里父亲饰演的林冲被打,恨不得冲上台去,而到林冲被发配,又难过地不敢看,可见其魅力。“长达两年半的时间天天挑班演出,父亲在‘实战’中练就了过硬的艺术实力,也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深厚的谭门传统京剧根基之上,谭元寿也继承发扬了谭派艺术的内在精神,那就是开放包容、博采众长、开拓创新。在《沙家浜》之前,他已经参加了不少新剧目的创作演出,如《智取威虎山》《青春之歌》等,精心钻研人物塑造、舞台表现。深耕传统、开放创新,这才有了“郭建光”的精彩艺术形象,可谓“多年艺术生涯的结晶,巅峰的展现”。
“谭元寿先生的艺术道路并不平坦,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他能超越所有外界干扰,潜心以传承谭门绝学为毕生艺业。”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表示,即使在外在环境对京剧传统继承非常不利的环境下,谭元寿依然不改初衷,对京剧艺术以及谭门绝学的文化价值怀有不可动摇的信念,如此才能在改革开放之后,迅速恢复传统京剧的表演能力,“很多同行都以他60多岁还能演《上天台》,80岁参加‘音配像’演出时还能翻‘吊毛’而钦佩不已,而他所取得的这些成就,恰恰是京剧和谭派的表现力最好的证明。”
近年来,谭元寿先生年事已高,在舞台上很难再展现其艺术,不过,练功还是没放下——近90岁高龄时,每周一和周六,仍然约上琴师吊嗓子,仍然是F调。“只要在这两个时间点,一年到头,随时去‘抽查’,准能看见他。”谭孝曾回忆,毕竟年纪大了,有些事情父亲不怎么记得清楚,跟他聊天反应也没那么快,但是只要说戏,他眼睛立刻就亮了。问他哪出戏是什么词,或是什么唱腔,他张口就来。“为什么父亲还是这样努力?他曾说,‘我是为京剧而生的’,我想,就是因为他太爱京剧了吧。”
建言献策、提携后辈心系艺术传承
10月11日,北京京剧院现代京剧《许云峰》在长安大戏院拉开序幕。这是一场特别的演出,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谭门第七代传人谭正岩饰演的许云峰高歌“一生奋斗无遗憾”,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大戏,同时也是向谭元寿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1984年,京剧《红岩》由阎肃、汪曾祺、迟金声、陆松龄等参与创作,北京京剧院的艺术家谭元寿、马长礼、张学津、高宝贤等主演。而《许云峰》正是对《红岩》进行深度挖掘整理、再度创排改编的作品,也是北京京剧院谭派艺术研究所挂牌成立后的首部大戏,是在挖掘整理失传剧目过程中的第一次有益尝试。谭孝曾告诉记者,最初有这个动议时,谭元寿非常高兴,极为支持。这部剧的创排正值疫情防控时期,全体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于6月7日举行了线上“云首演”。当晚,谭元寿先生在家中观看了演出,此后又反复观看了好几遍演出视频,一方面为谭正岩艺术上的成熟感到欣慰,另一方面更是精益求精,把剧本、唱腔、人物塑造等方面修改的意见仔仔细细地跟三子谭立曾叙述,让其记录下来,在《许云峰》研讨会上与大家交流。
其实,在谭元寿先生的从艺生涯中,京剧传承一直是他不变的关切。他不仅培养了儿子谭孝曾、孙辈谭正岩,而且坚持课徒授艺,为北京、天津、上海、云南等全国各地的谭派弟子及学生传授技艺,使谭派艺术薪火相传,桃李满天下。让谭孝曾印象非常深刻的是,父亲一直对青年演员鼎力支持,每当有青年演员来北京演出,他都会去捧场,不光是京剧,还有豫剧等地方剧种,甚至陪着年轻演员一起演,鼓励他们,希望他们能好好把京剧传承下去。傅谨也有相似的感受,虽然不在舞台上,但谭元寿依然在为京剧事业的健康发展尽心尽力,“在我和他有限的几次交往中,每次都为他所感动,他总是在为京剧表演艺术的有序传承而焦灼,急切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动容。在整个晚年,他把几乎所有精力都用于京剧艺术的传承。”傅谨至今记得,谭元寿在中国戏曲学院主办的第六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大声疾呼要重视传统和观众,对京剧发展提出了具有积极意义的建设性意见,这次讲话多年来流传很广,说出了京剧界几代人的心声。
艺术传承,不光是艺术,更是精神。谭元寿先生去世后,京剧《许云峰》的线下首演开幕在即,人们担心,演出还能正常举行吗?当“许云峰”精神饱满地走上台来,观众的顾虑烟消云散了。演出前,谭孝曾曾对谭正岩说,这出戏不但要演,还得演好。“我们坚持演出,父亲的在天之灵不仅不会埋怨,还会很高兴,戏比天大、心无旁骛,这是我们谭家祖祖辈辈的家训、家风。”谭孝曾告诉记者,1953年,祖父谭富英赴朝鲜慰问演出,离京后不久曾祖谭小培去世,赶回北京简单料理丧事后,谭富英又火速回到了演出队伍中;1976年,与妻子阎桂祥结婚时,祖父谭富英是大媒,正逢唐山大地震,夫妻二人取消婚礼去唐山慰问演出,回来时谭富英已病危,没多久故去,没能参加婚礼。“我的曾祖说过,家事再大也是小事,国事再小也是大事,作为京剧演员,我们要为广大观众服务。我们学戏,首先是学人品、道德,其次才是学艺,谭派艺术的传承是精神的传承。今年,谭家第八代诞生,父亲见到了重孙很欣慰。他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今天看到这么多人爱戴他,我们更要努力把谭派艺术发扬光大。”
11日晚,《许云峰》谢幕之时,谭正岩热泪盈眶,他的眼泪中饱含着把谭派艺术扛起来、传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谭元寿先生走了,但他的艺术永远留在观众心里,谭门传奇仍在续写,谭派艺术的声音依然高扬……
举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