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半月谈丨最新数据传递经济回暖信号

半月谈

关注

原标题:半月谈丨最新数据传递经济回暖信号

线上线下融合举办的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惊艳亮相,火热的第30届青岛国际啤酒节绽放经济复苏之美,电影院陆续恢复营业,中超联赛激战正酣,夜幕下的大街小巷烟火气渐浓……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护航下,大到城镇、小到街市,均呈现出热闹的复苏景象。更为关键的是,越来越多带有指标意义的数据开始企稳上扬,释放经济回暖信号。

9月3日,游客在北京前门步行街拍照留念 李贺 摄

亮眼数据频出,释放复苏暖意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向好,经济领域全国上下开足马力,多个数据由负转正,释放复苏暖意。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国家统计局9月1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6%,增速比7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表现抢眼,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8%、7.6%,快于规模以上工业5.2、2.0个百分点。今年前8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4%,在逆境中实现了增速由负转正。

作为国民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出口最近的表现可圈可点,在逆境中跑出了硬核的“加速度”。8月份,我国外贸进出口2.88万亿元,同比增长6%。其中,出口1.65万亿元,同比增长11.6%;进口1.23万亿元,同比下降0.5%;贸易顺差4166亿元,同比增加74.4%。在出口产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分别增长5.5%、2.1%,贸易方式持续调整,结构不断改善。在疫情席卷世界大多数国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当下,这一成绩的取得既难能可贵,又为新发展格局赢得缓冲空间。

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为稳外贸的重要力量。今年前8个月,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9.21万亿元,同比增长8.5%,占同期我国外贸总值的45.9%,比去年同期提升3.9个百分点。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民营经济有望肩负更大责任,在更多领域撑起一片天空。

央行公布的8月金融数据被普遍认为超预期,为经济回暖提供有力支撑。其中,8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28万亿元,同比多增694亿元;社会融资增量3.5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39万亿元;广义货币同比增长10.4%,连续6个月保持双位数增长。这意味着货币政策依然对实体经济恢复增长形成有力支持。

8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4.5%,比7月份上升0.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0%,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2%,均连续6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8月制造业PMI显示需求恢复加快,供需循环逐步改善,经济景气持续恢复向好。

还有一些数据承载着人们对“回归正常的平凡生活”的期待。7月1日至8月31日,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56亿人次,其中8月份发送旅客2.49亿人次,较7月份增加4250.2万人次,客流不断回暖;进入8月份,全国日发电量和统调用电负荷快速攀升,8月3日、10日、11日,全国日发电量和统调用电负荷连创历史新高……

诸如此类,这些数据证明了现有经济措施的有效性,释放了清晰的经济回暖信号,更坚定了我们在发展道路上快马奔驰的信心。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

把稳发展之舵应对中长期挑战

我国为抗疫及发展所做的大量努力正得到世界的认可。世界银行发布最新的《中国经济简报》认为,尽管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影响,但疫情后的经济复苏为中国提供了推动经济再平衡,实现更加包容、可持续和绿色增长的机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此前更是预测,“2020年,主要经济体中唯一能够实现正增长的,只有中国。”

复苏中的中国没有选择“独乐”,而是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担当。

当然,当前发展还难言一帆风顺。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长期协调机制,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这为接下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谋篇布局,指明了方向。

除了疫情带来的暂时性经济活动停滞,我国当前经济面临的很大一部分挑战来自外部。尤其是当面对甚嚣尘上的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论调时,我们不能自乱阵脚。从近期的经济数据看,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

我国发展外向型经济并不依赖单一国家。更何况长期建立起来的制造能力表现出强劲的工业生产实力。资源、劳动力、资本等要素优势转化为工业产品的竞争优势,“中国制造”持续源源不断地为世界各国提供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从中展现出的综合竞争优势,不是个别国家仅靠劳动力价格、原材料成本等表现出来的单方面优势就能轻易替代的。转型中的中国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快步疾驰,不断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既有竞争优势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抵御风险当有底线思维

传染性疾病多发的秋冬季节即将来临,守住当下来之不易的经济复苏成果,需要牢牢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没有“万无一失”,只有“一失万无”,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绝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部分产业而言,破解芯片之困成当务之急。尽管有紧迫感,但高新技术产业的突破不宜轻言走捷径,需要扎扎实实打牢基础,真正牵住关键技术的“牛鼻子”。只有真正将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实现独立自主发展,不受制于人,使产业受益、使人民受益。

受疫情冲击,8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6%。在疫情中,众多中小餐饮企业关门歇业,倒闭的外贸工厂不在少数,与之直接对应的是大量失业人群。尤其是青年失业群体,他们往往背负着不小的家庭压力。做好民生兜底保障依旧任重道远。

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只有兜住了民生的底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大家的心才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惧风雨、共克时艰,小康的成色也才会更足。(记者 毛振华)

(刊于《半月谈》2020年第18期)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