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版“监管沙盒”持续扩容 深圳公示首批试点名单

新浪财经综合

关注

原标题:中国版“监管沙盒”持续扩容 深圳公示首批试点名单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雷思敏  辛继召 

继北京、上海后,深圳也公示了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应用名单,为我国第四批进入“监管沙盒”的应用。 

8月6日,央行营业管理部发布消息称,经公示审核,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第二批11个创新应用均已通过复审并完成登记,将向用户正式提供服务。 

截至目前,“监管沙盒”试点范围已扩大至北京、上海、重庆、深圳、雄安新区、杭州、苏州、广州、成都9个地区。随着试点城市和应用项目的陆续落地,中国版“监管沙盒”正在持续扩容。 

深圳公布首批监管沙盒试点

7月31日,央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在官网发布了深圳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公示(2020年第一批),对4个拟纳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应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4个拟入选项目的应用类型中,三个为金融服务,一个为科技产品。除了华为为科技公司以外,其他皆为持有金融牌照的银行和金融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在深圳首批试点项目中,首次出现了服务境外人士的金融科技产品。国内唯一一家拥有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双牌照的市场化征信机构——百行征信的信用普惠服务也入围其中。 

具体来看,3个金融服务创新应用及申请机构分别为:百行征信信用普惠服务(百行征信)、基于TEE解决方案的智能数字信用卡(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华为)、基于智慧风控的面向产业互联网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招商银行)。1个科技产品创新应用及申请机构为:基于区块链的境外人士收入数字化核验产品(微众银行、中国银行深圳分行)。

梳理涉及的技术,在深圳公示的首批创新应用项目中,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区块链为技术应用的关键词。 

央行深圳市中心支行表示,此次首批创新应用突显三大特征,分别是金融普惠性、技术示范性和风险可控性。金融普惠性方面,试点项目探索运用科技手段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惠民利企,助力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优化中小企业信贷融资,增强信用服务支撑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生产要素融合发展。技术示范性方面,从申请机构看,首批创新应用主体包括招商银行、微众银行、中信银行、百行征信和华为等头部机构;从试点项目看,首批创新应用通过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安全芯片(SE)和可信执行环境(TEE)等信息技术手段,推动金融转型升级、服务实体经济、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风险可控性方面,此次试点通过构筑“机构自治、社会监督、行业自律、政府监管”四道安全防线,引导持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探索运用新兴技术手段驱动金融创新。 

首次出现服务境外人士的金融科技产品

此前,北京、上海相继公布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试点名单。 

北京为全国最早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城市,截至目前已公示两批共计17个项目。上海则于7月21日首次公布对8个拟纳入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的应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深圳的“金融科技创新应用声明书” 与北京、上海相比也基本相似,主要分为创新应用基本信息、应用服务信息、合法合规性评估、技术安全性评估、风险防控、投诉响应机制等部分。 

其中,在深圳首批名单的4个项目中,微众银行和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发起的基于区块链的境外人士收入数字化核验产品,最能体现深圳特色。 

根据应用声明书,该产品依托深圳前海税务局、前海管理局等政务机构的数据支持,在保证个人隐私与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对在深就业境外人士境内经常项目下合法收入的线上自动验证,有效提高购汇、汇出业务效率。根据预期,测试期间预期服务客户1万人次以内,涉及汇出资金不超过30亿人民币。 

试点项目偏向场景应用

除了首次出现服务境外人士的金融科技产品,市场化征信机构首次入围也是本次深圳公示项目的一大亮点。 

公开资料显示,百行征信是在央行主导下,由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华道征信共8家市场机构与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共同发起组建的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 

7月中旬,央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官网发布公告,公示完成对百行征信的企业征信业务经营备案。至此,百行征信正式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持有个人征信与企业征信业务双牌照的市场化征信机构。 

同时,在深圳公示项目的4个产品中,一半都与风控相关,具体为百行征信的百行征信信用普惠服务、招商银行的基于智慧风控的面向产业互联网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业内人士表示,深圳试点应用的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与北京、上海相比,也更偏向于场景应用类。 

根据百行征信信用普惠服务的创新应用声明书,该应用运用机器学习技术,通过人工智能(AI)建模分析,根据不同业务场景需求,对金融消费者的信用数据进行特征变量筛选。 

根据基于智慧风控的面向产业互联网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创新应用声明书,该应用基于大数据技术,融合行内(如交易等)、行外(如征信、工商、税务、司法等)多维度涉企数据和场景数据(如订单交易、商品采购、物流运输、仓储库存等),建立健全银行金融与商业双维度风控模型。 

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打通“监管沙盒”

截至目前,北京、上海、深圳三城市的监管沙盒之中已经容纳了29个创新应用。随着广州、成都的“上车”,试点范围已扩大至9个地区。 

除了试点的扩容,创新应用也正在有序推进。8月6日,央行营业管理部发布消息称,经公示审核,北京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第二批11个创新应用均已通过复审并完成登记,将向用户正式提供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监管沙盒”也正在研究向跨境发展。近日,深圳联合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广东银保监局、广东证监局等共同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的实施方案》(以下称《实施方案》),涉及80条推动大湾区发展重磅指导建议。 

《实施方案》多措并举促进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例如,联通境内外金融市场,运用现代金融科技手段,探索银行未来运营新模式;扩大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试点范围;扩大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强对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运用等。 

相比5月份人民银行总行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实施方案》在其基础上做了细化和分工落实。例如,《实施方案》第24条提到加强粤港澳金融监管合作。其中,推动完善创新领域金融监管规则、研究建立跨境金融创新的“监管沙盒”为重点。 

不过对于跨境金融,《实施方案》也特别指出,切实防范跨境金融风险。具体措施如进一步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部门间金融风险信息共享,及时提示金融风险,构建与国际接轨、公开透明、稳定可预期的监管框架。 

业内人士指出,香港、澳门、内地三地的法律制度、金融监管制度差异甚大,建立跨境的监管规则,有利于融合三地监管,把三地监管沙盒统一起来,未来也许能够在金融互联互通方面做出更多的产品尝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