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明明是最亲近的人,话为什么说得如此难听?

澎湃新闻

关注

湃客 复数实验室

近日大火的剧集《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的妈妈让他喝牛奶时说道:

“你现在长大了自己能照顾自己了是吧?你怪我没有照顾好你是吗?”

“我告诉你什么?大人的事你懂什么?你现在只管好好学习,快点长大!等你长大了什么事就都没有了!”

说出口的话扎在心里却可能是伤人的“刀”,比起显性的身体伤害,家庭中的语言伤害隐秘而持久,它是一种隐性的暴力形式。家庭语言暴力是指家庭成员诉诸于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暴力行为,即使用辱骂、诋毁、 蔑视、讽刺、挖苦、嘲弄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使受害者在心理方面遭到侵犯,属于精神伤害的范畴。

本文基于微博“不好好说话”话题、知乎问答(「如何应对家人的“语言暴力”」「如何面对父母的语言暴力」「父母语言暴力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和《人物》杂志《中国式“不好好说话”》征集稿中收录的语录共计 5243条数据(收集时间截至6月1日),从家庭语言暴力的施暴者、针对点、具体形式、后果等方面展开分析,并提出或许可行的建议。

分析发现,语言施暴者中父母是主力军,学习成绩是恶语相向的焦点,女孩更容易因身材长相而遭受语言暴力,“逃避”或许是摆脱家庭语言暴力的有效方法。  

今年4月,《人物》杂志微信号发起了一次关于“不好好说话”的征集,仅一个晚上,便收到近600份、总字数超过10万字的反馈。在其选登出来的43条留言中,80%以上提及家庭成员间的的语言伤害。文章中总结道:“越是亲近的人,越爱不好好说话。”微博上,“中国式不好好说话”话题也被带火,截至6月1日,阅读量已经达到826.9万次。众多网友分享出自己的经历,大呼“窒息”:明明是家人,话怎么说得如此难听。这不禁让人反思:

家庭语言暴力究竟因何而起?

被伤害的人后来怎样了?

他们又该如何化解困局?

数据来源:1. 微博#中国式不好好说话#话题 2. 知乎「如何应对家人的“语言暴力”」、「如何面对父母的语言暴力」、「父母语言暴力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3. 《中国式「不好好说话」实录》文章中所列的43条语录

获取时间:2020年6月1日 

注:本图是根据5243条总数据进行的词频分析

施暴者:父母是“主力军”

谁是网友的陈述中最常见的言语施暴者?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许并不令人出乎意料。

在能够识别出的语言暴力施暴主体中,“妈妈”、“爸爸”、“父母”这三类身份出现的次数最多。大量的讨论都在描述或“控诉”着来自父母的语言暴力。给予子女生命、倾尽所有、操劳一生的父母,往往是家庭语言暴力的“主力军”。同时,语言暴力也存在于大大小小的家庭单元内。

“我妈说‘生出你就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我爸说‘这点活都干不好,你还会干什么?’”

而在施暴主体为“父母”的留言中,有241条提到了“父母关系”,多为讲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无休止的言语争执,乃至恶语相向。在这些情形下,子女或是父母撒气的对象,或是其相互数落的被迫聆听者,总是无法“幸免于难”。

“我妈说我爸还不如家里的狗”

“如果我爸说我妈,她一定会拿我出气”

“要不是你,我早就和你爸爸离婚了”

“你和你爸一个德行,狗屁不是”

焦点:学习成绩

明明是最亲近的人,话却说得如此难听,让人不禁问:何以至此?数据中,1398条留言提及了家庭语言暴力的针对点。

其中,学习是最常见的被针对的方面,绝大多数父母也的确在这倾注了较大心血,但如若因学习方面的问题而对子女大加指责,亦或将自己的期望不顾实际地强加于子女,不如意时便借此进行打击,其结果往往只能适得其反,使孩子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态度一再降低。

“就你那个成绩,绝对考不上大学”

“只考这么点分,你怎么这么没用”

有时,家庭语言暴力其实是家庭中“不公正待遇”、“不平等现象”的载体之一,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间的差别对待。

因身材长相而受到语言暴力的108条留言中,98%的受害者是女性,而施加语言暴力的一方可能是父母、可能是其他亲戚,也可能是伴侣。

社会传统观念中对女性身材长相有更高要求,而在家庭语境中,这一要求可能通过更为直接、不顾一切的语言暴力展现出来。

“胖”、“肥”、“丑”这样的字眼充斥于这些女性受害者的家庭沟通中,自己的亲人不时流露出对自己身材长相的不满、嫌弃,并用极度伤人的方式进行表达。对身材长相的抨击可以细致到腰围、大腿、脚趾头。这让部分受害者埋下了自卑的种子,至于这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她(他)们之后的人生,只怕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同时,在全部数据中,有84条留言提到家庭中有“重男轻女”的思想,有哥哥或弟弟的受害者往往会受到不公正待遇。

“我弟不用学洗碗、系鞋带,而我却要一边听我妈的谩骂,一边做家务”

“我哥无端骂我,我妈反倒维护他,说我嘴贱活该”。

而无兄/弟的受害者则会因自己是女生而遭到无端的指责,语言暴力成为家庭中“重男轻女”观念的载体之一,给来自这些家庭的女孩带去无以复加的伤害。

父亲出轨时母亲会说:

“因为你不是个男孩所以你爸才在外边找女人”

在房间学习时会听到:

“女生不要太要强,能学成啥样心里不清楚吗 ?”。

除了以上所列举的方面,非独家庭中更为复杂的情况也值得关注。在语言暴力的问题上,亲生兄弟姐妹间不一定“同病相怜”,手足的存在也可能成为语言暴力的“催化剂”。

数据显示,34%非独家庭子女在父母语言伤害下一同受苦,处境相当。而51%的受害者则“孤身一人” ,其兄弟姐妹可能是除父母外的施暴主体,也可能是备受偏爱、被当作榜样的一方。

有的受害者因为弟弟或妹妹成绩差被骂,有的承受着来自父母无尽比较而带来的压力,有的不知自己为何被嫌弃,讲述回忆时称:

“四人视频聊天,仿佛我是个外人”

“我妈指着我大骂‘你成心不让我们一家人好过’”。

此类情境中,受害者成为家庭语言暴力的唯一承受者,明明是家庭一员,却在某些时刻失去了应有的疼爱与尊重。

语言变暴力:贬低+反问

对所获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可以发现,家庭语言暴力可大致分为六种类型。而根据家庭语言暴力的特点,又可以总结出七种典型的暴力语言句式——有时,不光是“说了什么”,就连说话方式本身,也可能伤人于无形。

家庭语言暴力中,“贬低”性质的语言出现次数最多。在施暴者面前,受害者所说的话是“废话”,做不好事情是因为“笨”、“活该”,受害者进行申辩,就会被认为是“胡说”、“顶嘴”。诸如 “不要脸”、“连猪都不如”、“去死吧” 这样的语言,也会从关系最亲密的家庭成员口中说出,并化为刺向亲人的利刃。

不好好说话已成了许多家庭的日常顽疾。但施暴者往往不会直面家庭沟通上的问题,而是通过各种方式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在包含行为解释的有效数据中,施暴者将自己的行为解释为“刀子嘴豆腐心”的达到了109次,声称“都是为你好”24次,强调某一方“不容易”19次。

尤为特别的是,经济实力似乎成为了施暴者为自己开脱的重要筹码。在“行为合理化”这一类型下,“钱”被当作父母指责子女,或应对子女反抗、顶嘴时的“利器”。

数据来源:1.  微博#中国式不好好说话#话题 2.  知乎「如何应对家人的“语言暴力”」、「如何面对父母的语言暴力」、「父母语言暴力是一种怎样的体验」3.  《中国式「不好好说话」实录》文章中所列的43条语录

获取时间:2020年6月1日

注:本图选取总数据中有关语言暴力句式的1958条

观察施暴者的常用句式,我们发现最常见的手段是反问句,次数高达703次,这些句子中通常饱含挖苦、讽刺、质疑的情绪。“你是傻子吗?”“你有病吧?”等带有侮辱贬低性质的句子也占了一定比重。除反问句外,祈使句、设问句、对比及正话反说等也是家庭语言暴力情境的常用句式。

值得注意的是,“忽略事实的发泄话术”和“习惯性打击否定”是完全的伤害性表达,传达的只是无效的重复性内容,如将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受害者“不要脸”,某事做得差便被指责“以后去卖x”,甚至会说出“贱!”“去死吧!”“丑鬼!”等情绪化句子。从内容上看,这些话并不能解决问题,只能发泄压力和情绪,加深家庭关系中的裂痕。

后遗症: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语言所带来的的伤害可能深藏于内心“隐秘的角落”,但其导致的后果却可能实实在在表现于受害者的人生之中。那些遭受家庭语言暴力的人,后来怎么样了?

403条留言提及,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家庭的影响,也成为日常交往中“不好好说话”的人,活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样子”。其中,一些网友不仅自己从“被害者”变成了“施暴者”,其“不好好说话”的习惯也“传染”给了下一代。

有101位网友提到,自己已渐渐放弃沟通,在家能不说话就不说话。但“无声的抗议”后,有些家人却不能理解,反而来问他们为什么沉默。比如有网友说道:

“我妈近几年老怪我有心里话不跟她说,不像别人家母女很多话聊。我告诉她以前我想说什么,马上被你怼回去,不管做什么事都是否定的。现在不想说了,不想听难过的话,干嘛找骂呢。”

有23条留言则表示,自己早已学会“当场回嘲”。如一位网友写道:“你不好好说话我就更恶毒,而且完全不内疚。” 明明是最亲的人,却在言语中互相伤害,有的甚至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一开口就无法好好与家人沟通。但也有较为正面的反应, 有人因为明白那种伤痛的心情,选择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注意表达,好好说话。

家庭语言暴力的另一个影响,表现在受害者的性格上。其中,被提及最多的是,因为在家庭中受到语言上的打压,自己变得更加自卑、敏感。

“我是家里最小的,家人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讽刺我的所有……我一直很卑微,稍微做错一点事就不停地说对不起。他们影响了我的一生。”

除此之外,有78位网友提及,因为受不了家庭语言暴力想要“逃离家庭”,包括搬出去住或断绝联系。38位网友则表示家人的语言伤害改变了对成家的看法。比如,因为遭受语言暴力,从而对家庭关系失望,未来不想组建家庭;或认为自己在压抑的环境中没能养成健全人格,未来不想生小孩,以免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说实话真的没勇气孕育下一代,害怕链式传递的恶性循环。”

出路:自我保护和教育

语言暴力可能破坏家庭和谐,给受害者带来莫大的痛苦。那么,该如何认识家庭语言暴力现象,又该如何将其化解,避免走向“隐藏的角落”?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访了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家庭治疗师陈优医生,以及教育学博士、澳门大学教育专业副教授黄素君。陈优医生认为,家庭语言暴力在中国家庭普遍存在,且具有代际传递的特点。因为人容易被过去所影响,并且习惯于原来的轨道。但现在网络信息发达,孩子不再只受困于原生家庭,他们能看到更多观点、与人比较,这都有助于他们认识到问题的存在。然而,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改变处境,有人知道不对,但没有采取行动;有人尝试改变但没有成功,又回到原来的轨道。

关于如何摆脱家庭语言暴力,陈医生说:“‘逃避’是漫长但有用的方法。” 许多孩子在面对家人的语言暴力时,常常会放弃与施暴者正面对峙,寄希望于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远离家人,通过扩大物理距离,来逃避家庭暴力的伤害。这种看似消极的处理,对于缺乏自保能力的未成年人来说,其实是很有效的方式。同时,陈医生认为,针对家庭语言暴力现象,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帮助父母和孩子调整心态。

黄素君教授也认为,孩子能做到的确实不多,要解决问题应该从家长入手。她指出亲子沟通模式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家庭背景、文化水平、经济能力、相处时间等,所以家庭语言暴力问题应该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家长教育在现今社会上是相对欠缺的,很多父母对子女教育都是走一步看一步。”黄教授建议一方面可以从社区宣传活动入手,为家长们提供科学、正确的育儿方法,由专家来帮助调节家庭矛盾;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大学教育,开设相关的通识教育课程,教授学生正确的家庭观念,帮助未来可能为人父母的大学生们做好准备。

数据来源:

微博#中国式不好好说话#话题共计4874条微博内容

知乎问答「如何应对家人的“语言暴力”」「如何面对父母的语言暴力」「父母语言暴力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共计326条回答

《人物》杂志微信公众号《中国式「不好好说话」实录》文章所列43条语录

数据处理:本文通过爬虫和手动抓取的形式完成数据获取,清洗后对文本进行分词和词频统计,得到整体词云,然后通过人工内容分析方式分别从场景、身份、句式、表达方式、影响后果五个方面入手分析,采取依据关键词过滤和分类的方法来分析文本内容。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数据分析与信息可视化》(本科生)、《数据新闻与可视化》(硕士生)课程专栏

文 / 贾雨欣 李紫晴 辛双宏 谢心闲 冯子行

指导老师 / 周葆华、徐笛、崔迪

编辑 / 章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