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辞丨刘元春:世界经济走向面临五大史诗级变化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新冠疫情是一只“黑天鹅”,它带来了经济全球化下的第一次全球经济危机。这次公共卫生危机及应对危机的各种举措直接导致世界经济深度下滑,为世界经济带来了几大史诗级变化:
1.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在各大板块深度回落。回落深度远超过1971年和2001年,仅次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这种下降不仅体现在第一波疫情中国经济的回落,更体现在第二波以欧美为主体的疫情冲击下的经济下滑。第三波以拉美、南亚和非洲为主的疫情造成的经济下滑可能更加惨烈。
2.在疫情导致的欧美经济下滑之前,发达金融市场已出现深度下滑现象。深度下滑体现在股市的熔断,各国国债收益率大幅度下滑,金融不稳定指数风险指数全面上扬,高收益债券直线上扬,更体现在主要经济体流动性出现枯竭,金融出现大幅重挫。由于全球恐慌引发了金融震荡。
3.由于金融和增长预期的变化以及地缘政治和有效需求的变化,直接导致能源价格出现前所未有下挫。最典型的是五月原油期货交割价格一度出现史无前例的负油价。使整个石油行业出现深度回落。
4.疫情导致的隔离及停工举措,直接冲击全球价值链供应链和产业链,逆全球化加速。民粹主义、孤立主义的社会运动全面反弹,各国开始重新思考经济安全问题,并构建风险可控的新供应链和产业链。
5.各国普遍采取偏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前所未有的疫情救济政策。美国不仅采取零利率政策,还采取无限量量化宽松政策,提出三万亿美元的财政救助计划。全球财政刺激超过八万亿美元,已经到达超过全球GDP9%的天量水平。
这些变化将左右当前世界经济未来变化趋势。下一步要关注四个重点:
1.疫情持续蔓延导致全球经济探底时间进一步推迟。新冠疫情对各国经济冲击还没完全到高点。因如何应对全球经济深度下滑带来的外部冲击是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把控关键点。
2.全球金融市场还会出现一系列大风浪。美国金融参数的回调与实际经济社会情况相背离,进一步造成金融泡沫化,调整仍将持续,震荡将成为常态。全球金融资本的再构,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带来深度脆弱性。
3.社会冲突持续加剧,民粹主义蔓延导致国际冲突升级,并反作用于全球经济。目前世界治理正处于真空状态,国际经济体系进一步向区域化、多元化迈进,大国间极端博弈已经全面上扬。政治和社会冲突风险引发的金融和经济风险,将成为下一个阶段不确定性重要来源。
4.经济持续恶化导致部分经济体第一个一揽子救助方案已显不足。美国前四轮救助政策覆盖面有限,必定启动第五轮救助新政。第五轮救助新政各方面都具有巨大疑问和不确定性。
2020年各国政策必须要强化底线思维,在纷繁多元的体系内寻找合作契机、途径和平台。2020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将出现大幅度分化,集中体现在中国经济率先复苏,并可能会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增长唯一的发动机,世界宏观经济政策合作也有望在中美两大国关系缓和的基础上展现新的形态。
这次疫情对全球化是一次检验,也是一次超级压力测试,要求我们反思:
首先,反思效率与安全和公平之间的关系。当前构建在垂直分工、水平分工基础上的单一的供应链、价值链和产业链上的全球化,是脆弱的、高风险和高依存度的全球化。因此,下一步的全球化需要的是风险可控、有弹性和有备案的全球化。这要求主权国家发挥国家力量,弥补深度全球化市场失灵带来的问题。国家力量和经济主权概念将出现回归。未来是完全自由主义的全球化向可控的全球化,主权导向性的全球化过渡的时段。
其次,伴随政治和社会风险加剧,全球化成本急剧上扬,现有的资本和市场的逻辑可能让位于政治逻辑。未来一段时间是全球治理相对真空、摩擦相对加剧的全球化调整期。虽然不会使全球化完全崩溃,但这个调整期可能比以往调整期长。大国间博弈的开展导致世界格局的强烈不确定性,但未来全球化几大特性不会改变。
文稿来源:国际合作部 李坤泽
微信编辑: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