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装备制造产业链突围之路:短期补链 长期强链

新浪财经综合

关注

原标题:中国装备制造产业链突围之路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专家认为,中国应抓住机会窗口,强化原始创新,加强标准制定,提升产权保护,优化创新链条,通过“引链”“布链”“串链”“延链”“强链”“铸链”来提高中国产业链控制能力,这也是新时期保障中国产业安全的关键生...

疫情之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供应链正面临着前有未有的不确定性,维护供应链安全与稳定成为行业焦点。

6月5日,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主办的“百万庄论坛:机工智库发布会(2020)”上发布的报告指出,随着疫情海外蔓延,越来越多的国家把产业链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战略,这些国家纷纷推动全球供应链本地化、区域化和分散化布局,装备制造业的全球分工格局正面临重大调整,中国亟需重新审视供应链的安全。

由于产业链较长,且全球化布局,汽车、医疗、机床、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业在此次疫情中均受影响,其海外供应链出现了成本上升、供货期延长、供应紧张乃至“断供”的情况。

疫情之下,中美贸易摩擦形势更为严峻,美国在高端领域的供应链遏制也为中国装备制造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专家认为,应对中国装备制造的供应链之困,需要在短期内“补链”:梳理供应链“断点”,在汽车、机床等行业存在“断点”的环节尽快找到替代方案;在中期要“固链”:疏通短板装备“卡点”,聚焦“卡脖子”的重点领域,在国家重大专项及“十四五”规划中进行重点部署,确保产业链安全;在长期要“强链”,根治“大而不强”的痛点。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一个重要变量。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正在向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及多业态融合的方向演进,这是一个重塑中国供应链竞争力重要的机遇。

供应链薄弱环节凸显

发布会上,工信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范斌指出,海外疫情持续蔓延下,“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抬头,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正面临重大调整,中国亟需重新审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机工智库战略与规划研究所所长助理、研究员司建楠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全球疫情正沿着六个方向冲击中国装备的供应链:一是客户违约风险上升,在手订单延期;二是国际需求下降,新增订单减少;三是原材料、关键配件进口受阻;四是国际物流运输成本上升;五是汇率波动导致成本增加;六是海外工程的不确定性风险明显增加。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的供应链都受到了冲击。”她在当天的报告中指出,在汽车行业,“国六”排放标准所需的进口零部件供应受到限制;由于海外物料采购周期延长,轨道交通行业的综合运输成本上涨了30%,其中,电子类电容、芯片、存储器进口价格分别上涨了50%、20%、25%。在仪器仪表行业,尽管与红外测温相关的企业逆势增长,但前两个月行业整体利润同比下降71.7%,其原因正是进口关键零部件受限带来了价格上涨或供货期延长。

医疗装备行业同样如此,尽管与疫情相关的急救、生命支持类和医学影像类装备一季度产量同比增长了43%和7.4%,但这部分在整个医学装备中占比仅15%左右。司建楠指出,由于高端医学装备产品核心零部件对国外依存度很高,一季度非疫情类的高值耗材、IVD等产量同比下降了37%和17%。

机床方面,由于高端配件进口受限,加上多家主流跨国车企停产,行业受到重挫。此外,在工程机械方面,由于泵车进口底盘资源短缺,混凝土泵车价格上调5%-10%,这是该行业近期一轮涨价潮的重要原因。

工信部赛迪智库规划所工业投资研究室副主任李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汽车、机床等装备制造业在此次疫情中受到的冲击最为明显,这是因为这些行业产业链较长,其供应链多是全球化布局,彼此深度耦合、缺一不可。而且,不少高端装备厂商是订单式生产的,零部件往往库存很低,在海外供应商停产的状态下,一些企业会遇到“断供”的问题。

司建楠表示,疫情之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短板凸显,供应链的薄弱环节被进一步放大。

她列举称,医疗装备中,ECMO等医疗设备需要的芯片、传感器、阀门、彩超、光学射线仪器高度依赖进口;汽车的发动机、自动变速箱、芯片、电子元器件,轨道交通中的轴承、特种材料,机床装备中的高档数控系统、光栅尺、编码器、精密轴承,工程机械中的主轴承、减速机、大型挖掘机液压件,仪器仪表中的光谱仪器、控制阀、电容电阻等也都存在供应链上的瓶颈。

全球产业链面临重构

在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工信智库联盟副理事长石勇看来,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当前须高度关注全球供应链重构对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的影响。

尤其是,疫情叠加中美贸易摩擦,美国正试图将中国排除在其供应链之外,推动中美科技脱钩,中国部分高端装备所需的关键零部件及材料面临“断供”风险。

首先,美国正通过“实体清单”切断全球供应链。机工智库研究员赵秋艳在报告中统计,2019年美国实体清单新增79家,为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年,中国被纳入实体清单的机构累计达到253家。

备受瞩目的是去年5月,美将华为及其68家关联企业纳入“实体清单”,尽管此后5次延长许可,但近期美国修改了规则,进一步封杀华为的供应链。

赵秋艳指出,今年初美国司法部将对华为的诉讼升级为全面起诉,美国司法部长William Barr更是表示,5G是下一代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国企业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美国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压制非西方体系科技产业的崛起。

赵秋艳介绍,美国近期还修改了管制法规,限制对中国出口和再出口国家安全物项,并监控最终用途,涉及的26大类产品中包括轴承圈等基础零部件以及光刻胶、航空发动机、涂层设备等诸多产品。美国还积极拉拢其盟友围堵中国,在2019年底的瓦森纳协议中加入了大尺寸硅片、混联机床等产品,这为中国高端产品供应链带来了巨大不确定性。

赵秋艳介绍,美国今年出台了投资审查法的实施细则,明确规定限制中国资本进入TID(关键技术、基础设施与个人数据)领域。今年4月美电信服务业外国参与评估委员会刚一成立,即建议FCC撤销中国电信在美国电信服务授权,同时,准备吊销中国四家电信运营商在美经营执照。美国今年还将评估中国企业在美投资是否与先进制造目标保持一致。在此背景下,近期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纷纷收紧了外资审查制度。

在中高端产业层面,赵秋艳介绍,中国已连续18年位居美国337调查之首,2019年装备制造业337调查案件同比增加55.6%。而在中低端产业,美国等正以贸易救济手段削弱中国的成本优势。

机工智库研究员陈琛指出,美国正通过“五种模式”来维持其在制造业产业链中的控制力,即专利和标准先行的“源头锁定”、关键工艺和环节的“单点控制”、全价值单元的“链式布防”、软件和平台的“数据支撑”以及持续创新与精益生产的“生态驱动”。

重塑中国供应链竞争力

赵秋艳认为,应对供应链的外部不确定性,中国应在传统中低端优势产业推动海外设厂,加快出口转内销,积极应对贸易救济调查;在中高端产业方面,要加快产业升级,开辟多元化市场;对于高精尖产业,应加强供应链安全评估,加快补短板与基础研究,对于关键产业,要努力实现产业链重构。她还建议搭建装备制造业关键技术数据库,建立风险评估预警体系。

关于维护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安全,司建楠从短、中、长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短期要“补链”:精准应对以经济贸易形势带来的负面影响,她认为,汽车、机床、仪表仪器等行业要做好“断供”准备,尽快找到供应链替代方案,梳理供应链“断点”,确保产业链平稳可控。同时,加强国际合作,保障产业链供应链正常运行。

中期要“固链”:疏通短板装备“卡点”,提升产业链安全水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卡脖子”的重点领域,在国家重大专项及“十四五”规划中进行重点部署。

长期要“强链”:根治“大而不强”的痛点,提升产业链国际竞争力。抓紧“新基建”政策窗口期,为装备制造业提质增效、加速转型赋能。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一个重要变量。司建楠指出,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正在向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化及多业态融合的方向变化与重构,这是一个重塑中国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机遇。

比如,汽车行业正走向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的方向;航空航天装备中正广泛应用3D打印技术,从而实现飞机零部件制造的小批量、轻量化;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支撑,整个装备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也正变得高效透明、可溯源。她强调,中国要抓住这些机遇,重塑供应链的竞争力。

陈琛指出,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中国应进一步强化原始创新,加强标准制定,提升产权保护,优化创新链条,通过“引链”“布链”“串链”“延链”“强链”“铸链”来提高中国产业链控制能力,这也是新时期保障中国产业安全的关键生存法则。

他介绍,在“引链”上,要实施“重点竞争型”国际标准竞争策略,聚焦高铁、能源、通讯、重大技术装备等优势产业,参与并主导国际标准的制定。在“布链”上,要加强基础和应用研发,针对严重依赖于国外的短板环节进行强化和布局,防止关键环节被长期“卡住脖子”。在“串链”上,鼓励企业联盟竞合,整合产业链上关键价值单元。在“延链”上,要加强布局核心的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工业云等,促进产业链的配套与延伸。在“强链”上,构建产业链与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在他看来,最重要的在于“铸链”,即围绕原始创新,形成部分领域的先发优势。“要想在产业链中形成强大的控制力,先发优势至关重要,只有当一个产业链是你亲手塑造出来时,你才能控制产业的发展方向、技术的演进节奏,以及价值的分布。”陈琛说。

(作者:夏旭田,缴翼飞)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