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百年中行历久弥新 立足湾区锐意前行

羊城晚报

关注

原标题:百年中行历久弥新 立足湾区锐意前行

     广东中行实现电脑联网后通存通兑业务深受群众欢迎

     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大楼

文/戴曼曼

与民族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中国银行是中国持续经营时间最久的银行,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行使中央银行、国际汇兑银行、国际贸易专业银行、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的职能,如今已成为中国全球化、综合化程度最高的银行。

作为中国银行成立初期最早设立的分号之一,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见证了近百年来中国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风云,经历了近现代中国金融业发展的曲折历程。106年里,广东中行立足湾区,从最初的侨汇业务、外汇银行到如今的科技引领、智能服务银行,历经三次涅槃唯初心不改,始终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社会民生,助力大湾区建设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社会责任感。

“金字招牌”背后故事  从手写填单到创新贸易金融

百年中行外汇当先。广东省华侨人数众多,历史上,潮汕、兴梅、江门等地区都是著名的侨乡,抗战前华侨人数已达800万。海外侨胞将在异国他乡挣得的钱款一笔笔寄回国内,赡养亲人、支持家乡建设,形成了独特的侨汇业务。广东中行成立以来,侨汇业务就成了该行的特色业务。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中行借改革开放先风,解放思想、锐意创新,认真履行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的职能,成为中国南大门的国际金融窗口和促进广东经济腾飞的中坚力量,铸就了国际结算业务的“金字招牌”。随着对外贸易需求迅速发展,广东中行提出了“力争哪里有业务需要,哪里就有办理国际结算的业务机构”的发展思路。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刚入行的时候,国际结算专柜是纯靠人工的,都要靠手工填传票,用英文打字机发电报给国外,得有一定英文基础才能胜任这个岗位,还要参加英文打字的业务竞赛,”回忆起在中行的这些年,老员工龙姐总结道,“这是和中行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的岁月。”

龙姐2019年9月份退休了,37年的工作时间里,龙姐见证了国际结算业务从手写到后来的计算机时代,“金字招牌”背后故事是几代中行人的努力。1995年,广东中行国际贸易结算部门与电脑部门密切配合,研究开发EXIM BILLS国际结算业务应用系统并投入使用。

凭着敢为人先的锐气,广东中行的国际结算业务从无到有,再到人有我优,创下了行业里和系统内一个个里程碑:

2008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等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广东中行创新设计“走出去”系列贸易金融产品,当年国际贸易结算量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成为系统内首家国际结算破千亿美元的分行。

2014年,广东中行国际结算量突破2000亿美元,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4000亿元,成为全国开办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以来,系统内和全国省级金融机构中首家跨境人民币结算量突破万亿的银行机构,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

2020年,广交会首次在网上举办,中国银行率先成为第127届广交会首批金融服务商,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及持续服务60余年的丰富经验,为首届线上广交会提供全天候、全产品、全流程的数字化会展金融服务。从1957年广交会创办以来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广东中行充分发挥外汇外贸的专业优势,每年承担起服务春秋两届广交会重任。从最初的外币兑换服务扩展到集个人金融、贸易金融、跨境金融于一体的综合服务,60多年里广东中行从未缺席。

近年来,广东中行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紧抓对外开放重大契机,以创新驱动扩大金融服务范围,发挥跨境金融优势,助力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

来自佛山分行的张婷婷,一位入职仅两年的95后员工参加了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展商客商供需对接会。“流水席”一样的对接会,每桌都按照精准的标准布置,满足不同的展商和客商轮换洽谈。作为300多名中国银行翻译志愿者中的一员,张婷婷和很多中行伙伴一样,为来自全球的企业提供语言翻译服务,帮助企业架起沟通之桥。

骨子里的“社会责任感”   助力粤港澳大湾区

回顾百年历史,广东中行一直根植南粤大地、心系祖国发展,与中华民族共荣共生,“社会责任感”已经深入了广东中行的骨子里。从抗战初期夜以继日的译电忙,以金融力量支持抗战,到改革开放后践行大行担当,积极融入广东发展大局,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新机遇,广东中行深刻认识到大湾区建设在国家发展布局、新时代改革开放大局和国际竞争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主动履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责,为湾区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在抗战时期,广东中行通过自设电台、增设行处、邮局代理等多种措施疏通侨路,便利侨汇,为抗战做出历史性贡献。

在解放战争时期,广东中行在物价飞涨、金融市场混乱的情况下坚持营业,服务人民群众。作为当时唯一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广东中行在支持对外贸易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银行职能的逐渐转变,广东中行对于地方经济的支持更为密切。如今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广梅汕铁路、白天鹅宾馆、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港珠澳大桥等重大项目和新地标都留下了广东中行的时代印记。

携手百年,再创辉煌。站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中国银行以“支付通”“融资通”“服务通”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在广州率先发布。在总行的支持指导下,广东中行从产业金融、银政合作、跨境金融、民生金融等多个维度提供全方位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全面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助力湾区互联互通、畅行无忧。

广东中行金融支持大湾区发展的蓝图正在展开:发力联通重点,支持要素高效流动,以服务基础设施硬联通为例,截至今年4月末,该行累计支持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100个,为项目提供授信总额超2300亿元,贷款余额超1000亿元,支持了一批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发力融通痛点,便利湾区企业,打造大湾区一站式服务品牌,针对跨境创业需求,该行率先推出“粤澳共享贷”,为在横琴注册的澳资企业量身定制政策、资产、流量三大类共9个贷款产品;针对中小科技企业,该行累计举办122场“中银科创企业投贷联动直通车”一站式投融资活动,提供“债权融资+股权融资+资本市场”的综合金融服务,此外还为3688家“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授信支持超225亿元。针对营商便利需求,该行顺应货物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改革,率先完成备案,成为首家试点银行,累计为大型进出口企业办理便利化试点业务146亿美元。

服务社会民生  历经三次涅槃唯初心不改

广东中行“生”于1914年6月1日,通过收兑发行钞票,逐步实现稳定发展并在江门、汕头、琼州、佛山、韶关、香港设立分号。成立初期,该行在军阀混战、财政恐慌的年代中曾三次停业。三次涅槃,初心不改。广东中行践行服务社会民生的理念,尽心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酷炫的智能机器、宽敞明亮的厅堂、陪伴式的金融服务……这些被称为“广东中行5.0版本”的网点,让一位有着超30年工龄的老员工曾庆文格外感慨。在他看来,这些是曾经想都不敢想的场景。

“刚入行那会儿,听说银行有‘三铁’,即铁算盘、铁账本、铁规章,形容的是全靠人工完成业务的情形。还记得当时客户来存取款,需要工作人员逐日登记和计算本金及利息,十分繁琐”,在基层网点工作的日子里,曾庆文见证了计算机的普及和系统的更新换代,机器代替人手,将大部分员工释放到大堂,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代人都与中国银行结缘的员工李慧乐,对于广东中行的惠民初心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短短30年里,广东中行实现了从算盘、记账卡到电子化、无纸化、智能化的转变,每一次转变都是下了一着“先手棋”。

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了我国境内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将先进的“电子货币”雏形引入境内。1987年,珠海中行引进了境内第一台ATM机具,再次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2009年,中国银行首次推出手机银行,经过10年的迭代更新,推出更智能、全场景、个性化的新版手机银行,目前已可提供超200项综合金融服务,80余类生活缴费项目,实现手机银行“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

到如今,按照“共享融合”理念设计的网点,打破原来设置在网点员工和客户之间的各种沟通壁垒,形成以人人交流区域、人机交互区域为主的新型厅堂布局,让客户从“就区式”体验向“陪伴式”体验转变。广东中行营业网点外在形象的升级核心仍然是以客户体验为中心,并将提升客户体验作为网点转型的首要出发点,持续借鉴吸收其他行业转型发展经验;通过客户服务分层、线上线下协同、网点业态创新、场景生态融入和网点形象重塑,广东中行积极利用手机银行、微银行、场景平台等,拓展网点的辐射范围,结合周边客群特点及产业优势,构建集支付、结算、理财、融资、电商服务为一体的“小生态”,促进网点与商户、社区、政府、校园、医院等方面的合作关系,组建商业联盟,形成以网点为核心的全产业生态圈。截至今年4月末,广东中行全辖共投放730台移动柜台,实现二级行全覆盖,使得流程更简、效率更高、感受更好。

百年中行历久弥新,立足湾区锐意前行。站在百年新征程上,收拾行囊再出发,一代代的中行人散发着自己的光和热,与广东中行一起努力、一起成长、一起奋斗,让这家百年老行焕发新的活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