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疫情冲击下 如何优化营商环境?

新京报网

关注

原标题:疫情冲击下,如何优化营商环境?|问2020 

去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46 位升至第 31 位,跻身全球前 40,连续两年入列全球优化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

但突如其来的疫情给营商环境带来新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被迫按下暂停键,给百姓健康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中小微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首当其冲。

优化营商环境如何解决企业痛点?还应在哪些方面提升?“后疫情时代”如何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多名人大代表带来自己的建议。

问题:中小微企业帮扶政策落实缩水

为减轻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的不利影响,从国家到地方都出台了很多救助企业的政策举措,包括加大融资支持、实施税费优惠、降低用电用气价格和社保费用、支持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北京多次出台针对中小微企业的帮扶政策。

两会召开前,全国人大代表、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伊彤对多家中小微企业进行了调研。她发现,众多处于“寒冬”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急需政府的“雪中送炭”。但在政策落实过程中,相关部门还存在一些因对政策理解不到位,导致对企业的实际帮扶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

她举了几个例子,有的政策在落实中内容出现缩水,比如,发布政策里写的是可减免2月至4月房租,落实时却缩短至仅减免2月份上半个月房租。

有的政策申报手续复杂,需要提交很多纸质版的材料,比如要求企业提供营业执照复印件、法人身份证复印件、中小微企业证明、社保五险缴费证明、2019年度三个财务报表、房租减免说明书、材料真实性证明承诺书、不裁员承诺书等繁多材料。既加重企业负担,也不利于环保。再有,办理周期较长,有的企业递交申请后过了两个多月还没有审核通过。

伊彤:多渠道持续解决企业资金问题

伊彤表示,本次疫情的影响进一步印证,资金问题是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越是小企业所受到的冲击越大。因此,建议多渠道持续解决企业所需资金问题,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提供不同资金支持。

比如,针对技术含量高、市场需求旺的初创企业,遇到现金流困难,探索设立纾困资金或政府专项补贴。对于专业能力强、业绩较好的科技型企业,通过低息、中长期贷款等手段给予支持。针对企业技术产品成果及时变现的困难,建议在调研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搭建行业及市场等供需对接平台,疏通上下游流通渠道,并加大政府采购力度,以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紧张甚至于资金链断裂问题。

此外,伊彤还建议支持中小微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能力提升。

她表示,从目前获取的一些信息看,数字化水平高、智能化程度强的企业应对疫情的能力较强,主要表现在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服务环节的灵活性和多样性等方面。为此,从政策层面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及提升智能化水平是今后应关注的方面,可望引导创业者从疫情中发现机会,转“危”为“机”。

刘文新:对轻微违法行为设简易程序

全国人大代表、文新信阳毛尖集团董事长刘文新提出,随着电子商务、全民创新等新经济趋势的发展推进,以普通农民、手工业者、家庭创业者为代表的大量小微经营主体进入市场,其体量小,经营实力及抗风险能力弱,欠缺法律素养,极易因不熟悉繁复的管理规定而无意触犯相关法律。

通常,此类违法行为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小,且行为主体几无主观恶性,若“一刀切”按现行规定进行高额处罚明显罚过其“罪”,给小微经营者造成毁灭性打击。

刘文新认为,立法及执法者亟应重新审视现实市场情境,对消费者及经营者的正当利益予以普遍重视,以包容审慎的执法态度扶持小微经营主体、规制恶意索赔、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他建议将轻微违法行为与其他违法行为分流,对轻微违法行为设置简易处理程序简化其办案流程及文书,如“当场调查、作出决定、告知送达”“调查书、处理书、签收回执一张纸、一份文”,以减轻执法人员办案压力,确保执法机关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应对真正关乎民生及市场秩序的重大违法行为。

马一德:让企业家找茬提意见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马一德认为,想要真正了解企业需求,了解营商环境还存在哪些短板,就应该让企业家来找茬。

“企业是市场主体,是这个城市的‘上帝’,他们对于营商环境的好坏最有体验感,最有发言权。”马一德表示,一定要有第三方的评估机制,同时对待评估结果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对于存在的短板,要第一时间拿出整改方案。

他认为,各区县应该加强紧迫感,把优化营商环境放在最特殊的位置,跟抓经济工作一样来抓,营商环境应该放在突出位置,成为区委书记和区长的重点工作。“要采取抓铁有痕的力度,来把营商环境的各项问题抓好,让企业有获得感”。

马一德认为,政府该放的,一定要放得彻底、放到位,该管的要管得更科学、更到位、更高效。坚持以事中、事后监管为原则,事先审批为特例。“公务员要强化服务意识,强调人民公仆意识,要当好的‘店小二’”。

新京报记者 李玉坤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