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脉医疗股价连创新高,新产品上市打开市场增长空间
原标题:心脉医疗股价连创新高,新产品上市打开市场增长空间
王强/文
心脉医疗(688016)近日A股市场表现颇为抢眼,股价自5月12日起连创历史新高,5月20日触及最高点242.48元/股。从4月1日开盘起到5月20日开盘,股价涨幅高达51.50%。
消息面上,4月26日,公司自主研发的Reewarm PTX药物球囊扩张导管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Ⅲ类医疗器械证书,该产品主要用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减少下肢狭窄病变扩张后的再狭窄问题。
国产第二款
该产品是国产第二个外周介入治疗球囊,在中国,美敦力、波士顿科学、科迪斯等海外企业占据外周介入治疗市场90%以上份额,国产仅有1家竞争者。国金证券发布研报称,公司在研发和销售领域已建立较高护城河,产品品牌认知度高,参考公司其它产品的成长轨迹,药物球囊未来增长空间大。
根据心脉医疗公告,Reewarm PTX药物球囊扩张导管产品是心脉医疗第三款通过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批程序后成功上市的产品。公司共有5款产品进入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其中,全球首款分支型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Castor于2017年6月获批上市,Minos腹主动脉覆膜支架及输送系统于2019年3月获批上市。
具体来看,Reewarm PTX药物球囊扩张导管适用于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中股腘动脉的球囊扩张,通过紫杉醇作用于病变血管壁以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从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性病变。
资料显示,下肢动脉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据统计,目前全球有2亿多下肢动脉疾病的患者。目前,广泛使用的经皮腔内裸球囊扩张术(PTA)和支架植入术普遍存在术后血管弹性回缩、支架断裂、支架内再狭窄等临床并发症,导致患者需要反复接受治疗,占用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药物球囊“单次给药、长期抑制平滑肌增生,无异物植入”的治疗理念,可以显著降低临床并发症和再介入治疗的频次,缓解患者病痛的同时节约医疗资源。
在产品亮点上,Reewarm PTX药物球囊特殊的涂层配方及工艺保证药物精准的释放,确保病变部位持续充足的药物供给,血管壁充分吸收,且减少了药物在血液等非靶病变部位的残留,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药物涂层微粒粒径小,避免大粒径微粒造成的远端栓塞风险。国金证券预计随着公司外周领域核心治疗类产品Reewarm PTX药物球囊的获批,公司将加速完善外周领域产品线布局,形成“核心产品+手术配件”的产品布局。
同时在外周动脉领域,公司已启动高压球囊扩张导管、外周血管支架等项目研发;在外周静脉领域,公司已启动髂静脉支架系统、腔静脉滤器、静脉取栓装置等多款产品研发,预计上述产品将于2023至2025年陆续获得产品注册证。
心脉医疗总裁苗铮华表示:“Reewarm PTX药物球囊的获证,进一步丰富了公司现有产品种类,是心脉医疗在外周动脉疾病治疗领域一款重磅产品。未来,心脉医疗将继续秉承持续创新的研发理念,进一步完善公司在外周血管领域的产品线布局,为患者提供能改善其生活质量的最佳普惠医疗解决方案,造福广大患者。”
值得注意一提的是,Reewarm PTX药物球囊与公司现有主动脉介入产品存在协同。近年来,心脉医疗快速扩张成长为国内主动脉介入领域龙头企业,同时也一直在积极布局外周血管介入耗材领域。
心脉医疗主营产品图示
发展空间可期
心脉医疗为港股上市公司微创医疗(00853,HK)分拆到科创板上市的控股子公司,微创医疗自2004年起即开始涉足主动脉、外周血管介入领域,2014年,微创医疗将上述业务一同转移至子公司心脉医疗。
心脉医疗作为首批登陆科创板的25家企业之一,上市首年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2019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34亿元,同比增长44.39%,归母净利润1.42亿元,同比增长56.38%。2020年第一季,在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心脉医疗仍旧保持收入与净利润稳定增长,营业收入9919万元,同比增长7.68%,归母净利润5948万元,同比增长32.42%。
业内认为,心脉医疗是国产主动脉介入领域的龙头企业,也是外周血管介入领域的抢先布局者,随着相关高新科技产品的陆续上市,公司未来的长期成长及盈利空间较大。
根据Frost&Sullivan数据,2017年我国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30.1亿元,预计2022年将达到71.2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为18.79%。目前,外资企业仍是国内外周血管介入市场的主流,包括美敦力、波士顿科学、库克等外资企业,其占有了国内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平安证券研报显示,国内医疗器械公司中有心脉医疗、先健科技、先瑞达等参与外周血管介入耗材业务,但各家产品都相对单一。目前拥有外周血管用药物球囊这一重要单品的国内厂家仅有先瑞达(股动脉/腘动脉)和心脉医疗(腘动脉)。心脉有望依托该产品扩大自身在外周血管介入领域的市场地位,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编辑: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