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刘伟:建议打造城市级“大脑”提升治理水平
原标题:专访丨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董事长刘伟:疫情考验智慧城市,建议打造城市级“大脑”提升治理水平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陈鹏丽
5月21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开幕。今年,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600728,SH)董事长兼CEO刘伟带去了五个提案,提案内容包括在新基建投资大热的背景下调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加强城市网格联防联控建设、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等。
5月14日下午,刘伟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谈到当下大热的新基建,刘伟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带来挑战,预计未来三年,国家在新基建方面的投入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方式。但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层面也应加强对民营企业应收账款的清欠。如不解决好欠款清偿问题,没有建立完善的项目审批管理机制和问责机制,估计将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也是一次阶段性大考。刘伟告诉记者,他认为疫情中“智慧城市”的表现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由于“数据孤岛”的存在,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信息交流以较低水平运行。他建议从国家层面研究出台建设“城市大脑”为核心的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指导意见。
疫情是“智慧城市”的一次大考,建议打造“城市大脑”
每年两会前夕,都是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们最忙碌的时间段。5月14日下午,《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约来到刘伟的办公室。
今年两会,刘伟准备的五个提案中,有三个都与“智慧城市”有关,分别是《关于在新基建投资大热的背景下调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向的提案》、《关于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加强城市网格联防联控建设的提案》、《关于加快实现全国公共交通实名制以及数据联网共享的提案》。
记者了解到,事实上,刘伟已经连续多年向全国两会提出关于“智慧城市”的建议或提案。今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的到来,让刘伟清晰地看到了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局限性。
他在提案中表示,此次疫情暴露出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刘伟告诉记者,这种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大部分地区面对疫情防控,还是采用了传统的方式。用严防死守的方式,以最原始的人海战术强制隔离人群,切断一切可能的传播途径。
“过去的5至10年里,国家对‘智慧城市’不可谓不重视,投资力度也不小。国家层面以及地方政府层面都在这上面持续投入,我觉得智慧城市应该有更好的表现。”刘伟表示。
由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尚未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今年以来国内对于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管理——包括风险人群的溯源、测温、防范等——基本上还采用比较传统的方式。“这也体现出我们人工智能技术、智慧城市建设在公共卫生安全方面仍显薄弱。”刘伟说。
谈及智慧城市建设,多年来一直存在的“痼疾”,便是“数据孤岛”现象。在刘伟看来,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信息孤岛仍未能被打通,这也是他为什么认为“智慧城市”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的主要原因,“信息的对称和有效使用,我觉得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如何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刘伟的建议是,打造一个城市级的“城市大脑”,以城市作为一个单元,进行智慧城市的顶层规划和设计,从而实现这个城市级的数据打通。刘伟说:“现在数据大多保存在不同的政府部门,如何整理出来建立大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把各行各业的数据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分析与决策,是科学建设智慧城市的关键。要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必须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技术手段方面着手,三管齐下才能奏效,这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刘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这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杭州、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各自提出和开展了不同“城市大脑”的建设方案。刘伟称,“我认为,‘城市大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工程,国家层面还没有相关标准出台,要从顶层设计去规范‘城市大脑’的管理和建设;目前‘城市大脑’还暂时在一线城市落地。从已落地的杭州‘城市大脑’的建设案例来看,建好‘城市大脑’,首先是要完善城市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刘伟还表示,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技术集成相对简单,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如何打破数据的部门分割,打破“信息孤岛”,再和大数据企业合作,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城市“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管理体系,来推动政府智慧决策水平,提升城市智慧管理的软实力。
谈新基建:地方政府应收账款清欠不加强,将带来负面影响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刘伟提到,自己参加了差不多十年的两会,但今年的情况最特殊。2020年以新冠肺炎疫情开篇,“这次的疫情,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都带来了挑战”。
刘伟告诉记者,疫情之下,佳都科技从危机中看到机会,在业务上迅速做了一些调整。针对疫情期间的大规模测温需求,佳都科技在春节期间便积极调动整个公司核心研发团队,研发出远距离非接触式的AI红外测温产品。最近,该产品被广泛应用到学校场景。此外,佳都科技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在人脸识别终端增加了测温仪,满足了一些社区疫情防范、企业复工复产的需求。
“佳都科技需要迅速叠加研究出这样的新型测温仪,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平时人脸识别算法基本上针对的是不戴口罩的人脸。但疫情期间需要针对戴口罩的人脸进行识别。戴口罩时,人脸三分之二被遮挡,在脸部露出面积如此小的情况下,要快速进行人脸识别,这对现存的感知技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目前佳都科技的这种新型人脸识别技术也开始落地应用,识别率基本上能达到80%。”刘伟称。
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影响,2020年一季度宏观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刘伟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基建的投资前景广阔,长期来看对经济的拉动效果较为明显。一定意义上,新基建是为疫情后中国经济恢复打下的一针强心剂,“疫情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压力,而最好的对冲疫情影响的方式就是投资新基建”。
在他看来,疫情过后,有能力、有技术的民营企业会迎来较大的增长。他认为,与传统的“铁公基”投资相比,新基建主要是大规模加快在人工智能、5G、轨道交通、特高压等新技术新产业的投入,这对像佳都科技这样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
不过,刘伟也提出了担心。他告诉记者,据他了解,在部分地区,地方政府长期拖欠民营企业巨额款项不还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新官不理旧债”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纠正,甚至恶意认为制造纠纷,以政府单方重新审计逼迫、要挟民营企业降低甚至放弃债权。针对这些现象,他建议,国家要建立清理和预防拖欠账款的长效机制,解决拖欠账款中的“三角债”问题,防止出现“边清边欠”、“清完又欠”等现象。他还建议加快清偿地方政府层面欠款,让民营企业真正有获得感。
“现在民营企业经营都有一定的压力,希望能通过新基建来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但如果不解决地方政府或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欠款问题,可能将把一些参与新基建的企业给拖垮。这也是我这次为什么专门提出这个提案的原因。”刘伟告诉记者。
他强调,地方政府的诚信比黄金重要,如果不解决好欠款问题,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估计将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技术沉淀与承接大项目的综合实力是“护城河”
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佳都科技在公司战略规划上颇具前瞻性。2013年,佳都科技就给自己制定了一轮“3X3年战略发展规划”,分为:融合发展期(2013年至2015年)、跨越发展期(2016年至2018年)和创新发展期(2019年至2021年)。
2019年2月,佳都科技举行全新战略发布会,刘伟隆重地宣布了佳都科技的新一轮“3X3年发展战略”,提前对佳都科技进行战略部署。这个全新的战略与上一个“3X3年战略发展规划”是“承上启下”的关系。战略分三步实施,分为创新发展期、国际布局期和综合领先期。
2019年是佳都科技“创新发展期”的开端之年。整个2019年,佳都科技的人工智能业务如刘伟所预测的一样,进入大规模落地阶段。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超50亿元,创历史新高;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59.58%。
刘伟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佳都科技经过前期10年的布局,在人工智能、智能化轨道交通、城市交通等领域抢占了先机。新基建的到来,对于公司来说,是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刘伟告诉记者,在智慧城市领域,尤其是智能交通、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国内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不大。佳都科技的竞争优势也很突出。目前,公司是紧扣新基建信息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两大领域,深耕人工智能技术领域。推动“人工智能+”驱动新科技产业化落地,并进一步完善“数字平台+智能终端”产品矩阵,加速“AI+”智能产品落地。
刘伟介绍称,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佳都科技掌握了人脸识别、视频结构化、知识图谱和智能大数据等四大核心技术;在融合基础设施领域,公司在四大核心技术基础上,不断将人工智能技术落地于业务领域。去年,佳都科技基于自研智慧地铁数字平台“华佳Mos”,与广州地铁联合打造的AI车站“天河智慧城站”正式对外亮相并运营。
据了解,2019年佳都科技在广州中标118亿元和29亿元广州地铁智能化项目订单,涵盖未来5年广州地铁的10条新线建设及后续10年~15年的整体运营服务。
今年5月,佳都科技发布公告再宣布与广州地铁、中铁电气化局等公司联合中标长沙轨道交通6号线项目,中标投资总额约101亿元。
面对新基建浪潮,刘伟认为,佳都科技的“护城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核心技术的掌握,包括感知技术、数据结构化等技术。这些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是需要经过大量的研发和沉淀才能拥有;第二,佳都科技作为上市公司,具备做大型工程项目总集成和组织设计、交付的能力。“在智慧城市领域,能有过百亿级订单的企业凤毛麟角。佳都科技作为国内领先的智能智慧城市建设技术和产品方案的提供商,我们具备做这种大型项目的综合实力,这是很大的‘护城河’。”刘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