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政协委员热议消费券 可从短期措施转为长期政策杠杆?

中国经营网

关注

原标题:政协委员热议消费券 可从短期措施转为长期政策杠杆?

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来自商务部的最新数据显示,疫情发生以来,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70个地市已经累计发放消费券190多亿元。在百亿级的政府刺激政策之下,消费券杠杆效应究竟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这一政策是否需要继续实施?如何实现更加精准投放?

临近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集中启动提案调研。5月13日,包括肖钢、屠光绍、周延礼、郑秉文、白重恩等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在一场云论坛上,集中就如何进一步利用消费券拉动消费进行调研探讨。

从短期刺激转向长期杠杆

今年3月13日,发改委等23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出共19条举措。此后各地消费刺激政策开始陆续落地,曾在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作为提振措施之一的消费券“重现”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与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相比,当前市场内外部环境和数字化环境已有巨变,使得“消费券”的派发形式、价值效果均在发生改变,与现金补贴和普通消费券不同,数字消费券定向支付,不仅大幅降低了发放和核销的成本,更能确保全部流入实体经济,精准拉动消费。

作为全国最主要的消费券发放平台之一,来自蚂蚁金服的数据显示,3月份以来,全国有超过100个城市通过支付宝发放数字消费券,平均“杠杆效应”超过8倍,最高达到15倍。蚂蚁集团CEO胡晓明透露:“折算每1元支付宝消费券直接拉动8元消费。”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认为,数字消费券不仅可以作为疫情期间的临时应急措施,而且可以作为未来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政策工具。

他进一步建议:第一,应该针对消费券制定具体制度规范,划出红线,继而推动一地一策。第二,消费券的投放应该更有针对性,相比大型商超,更应该向小店倾斜,以突出稳定就业、解决贫困的作用,建议针对小店,发小店专项消费券、定向消费券,精准扶持,额度不宜太大。

全国政协委员、中投公司原副董事长屠光绍认为,消费券实现了政府和市场、微观经营主体和宏观政策的连接。他建议,消费券发放时间可以更长、力度更大,让更多消费券和小微企业受益。同时需要政府、平台、商户和消费者形成合力,特别是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要更强。

可引入分担机制

按照传统,消费券发放对象、发放期限很大程度依赖于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但对一些财政紧张的地区,这种政策力度就存在不确定性。此前,就有经济学家曾建议以2019年时期杭州发放消费券的经验为参考:不单一依靠财政,而是通过设计不同种类的消费券,配合适当的分担及促销机制,以财政资金作为支撑,调动社会多方面资金参与。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建议,可以考虑从第一轮“政府补贴+平台发放”转向“单位补贴+平台发放”和“商家补贴+平台发放”,从供给侧进行升级。

对于长期发放消费券,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也提醒,消费券的发放要注意发放对象,体现公平正义,发放种类也要体现细分多样,需要兼顾各行各业,也要注意防控风险,比如是否会对现金产生挤出效应。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白重恩认为,政府和互联网平台需要联合更多的学者进行广泛研究,帮助消费券的政策设计和制定。“比如在刺激效果上,哪一些消费从合理性角度来说是过少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投放刺激。“此外我们也重视消费券在消费之外的其他价值,比如改善收入分配。”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