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医生收入受疫情冲击大 “后疫情时代”医院营收或长期承压

中国经营网

关注

原标题:医生收入受疫情冲击大 “后疫情时代”医院营收或长期承压

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5月7日起,全国所有县域均调整为低风险,中高风险地区“清零”。这似乎距离摘口罩越来越近。

但疫情中受冲击严重的医疗系统,诊疗秩序的恢复却仍需时日。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和出院人数均大幅下滑,分别同比下降38.2%和35.6%。第三方机构的调查称,医院现金流吃紧,有50%的医院现有资金支撑不够2个月。

《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全国多地大医院诊疗业务只恢复到疫情前的一半左右,部分医院甚至有科室仍未恢复运转。相应地,疫情期间医生收入锐减,部分医院甚至只能发较少的基本工资。而这种情况,或将持续到下半年,甚至年底。

疫情防控财政补助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奖金部分的缺口,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向好,医生担心补贴停发后奖金依然不能恢复如前。

目前,全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比如收入院、核酸检测等需要强化。如何在常态化防控的同时尽快恢复元气,对整个医疗系统来说,将是巨大的考验。如何迎战,已迫在眉睫。

医生收入锐减

“我们的工资收入减幅大约60%。”5月6日,北京一家公立三甲医院外科科室一位主任医师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他所在医院的业务量和营收较疫情前大幅缩减,“减幅约一半”。

对公立医院来说,医护人员的奖金一般占收入的大头。这样的工资结构,在医院业务量锐减时,奖金往往受影响最大。

江苏一家三甲医院虽然从3月中旬已经逐渐恢复正常诊疗运转,但医生的收入已然大不如前。“以前奖金能有三四千元,疫情暴发以来每个月不足两千了。”该医院医生刘敏(化名)告诉记者,基本每个月减少50%~60%,“也会发生奖金拖延发放的情况”。

刘敏说,她的薪资结构中,基本工资和奖金的占比大约是1﹕4~1﹕5。“我们是按绩效考核,奖金按工作量核算。”她说,疫情暴发以来,医院有同事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兼职去隔离点采集样本,可以增加一部分收入。

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即便疫情已告一段落,但部分医院的医生奖金甚至“颗粒无收”。

“我们只发基本工资。”黑龙江省某市一家三甲医院一位医生告诉记者,2月初疫情严重的时候,她所在的科室只留了一位医生在门诊值班,其他医生则短期休假在家。

一周前,由于该市部分医院紧急抽调医护人员驰援边境城市绥芬河,当地诊疗服务再次受到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黑龙江是全国疫情较为严重的省份,尤其在国内出现境外输入病例后,该省份的疫情曾一度颇为严峻。全国最后一个从中风险降为低风险的地区也是该省牡丹江市下辖的县。

湖北的武汉、黄冈等地几乎是全国最后一批恢复医疗秩序的城市。3月中旬前后,全国医疗秩序开始进入全面恢复阶段。5月2日,湖北省最后一个宣布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由一级响应调整为二级,并相应调整相关防控策略。

但医疗秩序的恢复并非立竿见影。武汉一家大型综合医院的医生吴刚(化名)告诉记者,疫情高峰的时候,该医院因为同时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床位使用率差不多在90%~100%,目前床位使用率只恢复到疫情前的大约40%~50%。

吴刚告诉记者,包括武汉在内的湖北省,医院诊疗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医生的收入也减幅较大,尤其是奖金。但疫情期间中央财政给予的针对防控人员的补助,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收入缺口。

“因为有疫情期间的政府补助,所以医院停发了奖金。以我们医院为例,如果算上补助,以前效益好的科室医生其实是收入降了的,差不多降10%~20%。而以前收入低的科室,算上政府补贴,医生的收入比疫情暴发前会有所增加。”吴刚称,疫情暴发前,奖金占其收入比例较高,差不多70%~80%,基本工资只有2000元左右。

按照财政部、国家卫健委1月30日公布的《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有关经费保障政策的通知》,对于直接接触待排查病例或确诊病例,诊断、治疗、护理、医院感染控制、病例标本采集和病原检测等工作相关人员,中央财政按照每人每天300元予以补助;对于参加疫情防控的其他医务人员和防疫工作者,中央财政按照每人每天200元予以补助。补助资金由地方先行垫付,中央财政与地方据实结算。

不过,吴刚认为,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渐趋好,该笔补助款将会停发。但医疗秩序的恢复仍需时日,医务人员的收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持续受到影响。

县域医院医生的收入也减收不少。“我们医院的工资,差不多每月少两三千元。接下来能不能继续发下去,都是个问题。”陕西省某县二级医院一位医生告诉记者。

国外医疗机构同样面临营收困境。近日,全球顶尖医疗机构梅奥医学中心(Mayo Clinic)宣布,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财务冲击超出预期,将削减约三分之一员工的薪水。

医院营收或短期难恢复

疫情突如其来,对医疗行业的冲击是巨大的。从今年1月底开始,全国各级各类医院都突然进入了“慢动作”,甚至部分诊疗业务长时间处于“停摆”状态。

3月,国内知名第三方医院管理咨询机构——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曾就疫情对医院运营的影响做过一项调查,覆盖26个省份、316家医院(其中,公立医院占比65%,三级及以上医院占比64%)的调查显示,几乎全部受访医院在2020年2月份的业务量和营收都同比出现了大幅下滑。其中,近八成医院的门诊量同比下滑40%以上,近六成医院住院量和手术量下滑超过50%。

“现在大部分医院的业务量已经恢复到去年同期或春节前的50%左右,而大型知名综合性医院能恢复到百分之六七十,好一些的能恢复到百分之七八十,一些民营医院恢复到疫情前的30%~50%。”中国医院协会原副秘书长、广州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庄一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业务恢复和资金压力是疫情结束后,医院面临的最大压力。

上述调查显示,76.6%的受访医院现金流下降幅度超过20%,只有4.5%的医院基本没有影响。现金流的锐减,让医疗机构承受了空前压力,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

调查称,有50%的医院现有资金支撑不够2个月,其中24.4%的医院现有的资金只能支撑1个月。面对营收压力,14%的公立医院没有短期资金来源渠道,而民办医院这一比例更高,为29%。

“我国公立医院实施的是差额拨款,因地区不同,财政拨款占到医院收入的比例大约为10%~20%,80%左右需要通过医院运营来创收。”庄一强向记者表示,疫情期间,医院投入的设备和人员较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除急诊急症外,择期诊疗患者大幅下降,医院现金流也相应下降。

医疗新媒体——医学界近日发布的另一项类似调研,同样显示了疫情期间全国医疗机构巨大的运营压力。覆盖1373家医院(其中,公立医院占比87.8%)的调查显示,今年2月,七成医院门诊量和住院量相比去年同期下降50%以上,3月情况略微好转。

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2020年2月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诊疗人次(不含湖北省、诊所及村卫生室数据)和出院人数(不含湖北省数据)均大幅下滑,分别同比下降38.2%和35.6%。

3月的全国医疗服务情况,目前还没有官方数据。但多位受访医生表示,医院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仍需不短时日。

“很多病人收不进来,很多病人又不敢到医院,目前部分科室依然没有开张,病人量不可能恢复得很快。”吴刚向记者表示了担忧,他预计今年下半年医院营收依然有困难,年底也难以恢复到疫情前。

连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北京,也需要时间。3月中旬时,北京卫健委公开的各大医院门急诊数据显示,多家大型三甲医院门诊量仅有疫情前的两到三成左右,部分医院曾一度停摆的收住院虽已恢复开放,但手术安排每天仅2~3台。记者采访时还发现,部分全国知名科室疫情前“一床难求”,疫情期间的病人却只有两三人,有的外科病房甚至病人为零。

记者3月底从北京某知名三甲医院了解到,该医院骨科等部分科室不能接收住院患者。

“何时全面恢复诊疗服务,要看北京的政策,(北京)和其他地方还不一样。”前述北京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表示。

随着4月30日北京市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一级响应降为二级,部分医院取消了返(入)京人员满14天才能入院就医的要求,但是目前依然要求提供3日内核酸检测阴性报告。

“医院是比较特殊的高风险地区,不同于一般的场所。”北京某三甲医院院办人士称。

目前,国家卫健委在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上,对医疗机构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比如加强患者收入院管理、强化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等。

“实际上,医院内部管控措施比疫情期间还要严格。医院诊疗服务要想完全恢复,短期会很难。”陕西省山阳县卫计局副局长徐毓才称。

而据记者了解,疫情之外,医保政策的变化,也叠加影响着医院的营收,尤其是县级公立医院。

徐毓才告诉记者,由于医保整合在地方要迟一些,部分地区去年下半年才完成调整,所以今年1月才开始执行新的医保政策。

“新的医保政策,起付线调得比较高,比如县上的二级医疗机构,卫生部门管医保的时候起付线是600到800元,整合到医保局后,调整到1000元,意味着报销比例总体降低。而原来针对贫困人口的兜底报销,新政实施前,报销比例高的可达90%,现在较以前有所降低。”徐毓才说,报销比例的降低,也使一些患者有“不太严重就不住院”的心理,医院的住院人数有所下降,该县一家医院的住院病人数从此前的900多人降到600人左右。

此外,随着国家加大骗保打击力度、调整医保目录,医院也需要时间逐渐“适应”。“叠加疫情,医院在今年头几个月,会感到运营有些困难。”但徐毓才认为,相比医疗资源集中的大城市,县域内因为人员流动性小,县级公立医院受到的疫情冲击相对较小。

“后疫情时代”转危为机

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医疗机构,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都面临同一个问题:如何转危为机?控制成本、拓展线上,或是一个可为之的选择。

停诊两个月后,张强医生集团迎来了逆势而上。

“全国9个城市的诊疗中心,目前我们已经复工了一半左右。”张强医生集团创始人、我国著名血管外科专家张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4月份开始,医生集团的诊疗业务开始慢慢恢复,目前已经恢复到去年同期的81%。

“总体来看,在非公医疗机构恢复中,我们还是比较乐观的,主要是医生集团静脉曲张治疗的这个平台,在世界上已位于前列水平。”张强自信地说。

疫情冲击下,公立医院的一部分患者重新进行了就医选择,给张强医生集团带来了新的机会。

张强告诉记者,过去患者会因为医保的问题不来医生集团就诊,但现在受疫情影响,反倒会觉得我们这里更安全、技术更好,还不需要在医院停留太久,就会有一些患者倒流到医生集团。“总体上,疫情对我们有影响,但趋势上又是往好的方向走。”

但让张强和他的团队坦然迎接“后疫情时代”的,还是疫情期间的一系列“主动出击”动作。

两个月的停摆,让医生集团没有任何收入。在承受不小运营压力的情况下,张强采取了积极的控制成本的策略,即“砍空间,保员工”。

张强说,和公立医院底薪较低、奖金较高的薪资结构不同,张强医生集团的医生收入中,底薪很高。所以控制成本非常重要。

砍空间,首先砍掉的就是行政总部的空间,“砍掉了一半”,然后个别诊所行政部分的空间也被砍掉了。在做成本控制策略时,张强曾把减薪作为最后一步。但时至今日,减薪计划还没有推出。

在他看来,被动等待、熬时间,是企业最大的成本。而主动出击、抓紧时间推进项目,是最有效的成本控制。

刚刚过去的两个月是疫情最严峻的时期。张强和他的团队一天也没有闲着,而是抓紧时间“补短板”,发力线上。

“过去线下医疗机构是我们的一个品牌,相比之下,线上还是薄弱环节。过去的两个月,我们主要就在拓展线上业务。”张强说,医生集团的线上云咨询平台、客服系统在疫情期间全部打造好,还搭建了自己的直播平台,举办了多场直播,已有上千万次的访问量。

疫情期间,张强医生集团全员线上办公、线上开会,医生积极参与科普,总结病例写论文。过去的两个月,张强和他的团队在学术方面投入了不少精力,也完成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集团还成功拓展了业务范围,取得了国家二级医疗器械公司许可证。

诊疗业务不断向好的同时,张强医生集团的很多工作在疫情防控和复工的平衡上,控制患者流量,保障患者安全。

“现阶段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就是不断调整疫情防控与复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疫情严重起来的话,我们可能会收缩战线,如果疫情继续好转,会拓展得更多。”张强说。

在张强看来,这次疫情对现行医疗系统的冲击是巨大的,对行业来说未必是坏事,或许反倒是个机会,可以让医疗服务供给方沉下心来去做一些过去可能忽略的事情,有时间去思考医疗本质的东西,苦练内功,把医疗服务做好,提升医疗技术水平。

“不管是体制内还是体制外,做医疗服务应该是踏踏实实的,不能像过去,让资本站在前台,把医疗本质的东西放在后面,这会造成疫情后受到的冲击特别大,没有自己的品牌。”张强说。

而对更多的大型公立和社会办医院来说,“后疫情时代”,医院的运营和管理或需新思路。

在庄一强看来,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后,医院首先应该树立风险管理意识,做到“平战结合”。

虽然从2011年的等级医院评审开始,我国医院已经将应急管理纳入到医院的日常管理中,制定了应急管理制度、预案和措施,但庄一强认为,当前医院的风险管理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特别是医院的运营风险管理基本上被忽视。

他认为,通过这次疫情,医院应每年定期开展灾害脆弱性分析,将医院的运营风险纳入到医院灾害脆弱性分析的评价体系中去,测评医院在类似新冠肺炎疫情这种大规模突发事件中的运营能力,以保障医院在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具备有效的方案解决营收下滑、现金流紧张等问题。

庄一强还开创性地提出了“平战结合”概念。

“所谓平战结合,就是有些工作是平时做的,有些是战时做的,应该平时跟战时相结合。抗击SARS就是一个很好的经验。比如疫情中新开设的门诊、病房,在没有疫情的时候,就可以作为简易病房等。不准备传染病隔离措施,疫情来的时候会措手不及,但准备过多,又需要一定的资金和资源。所以平战结合是一个新课题,谁(医疗机构)能把这个平衡点掌握得好,谁就能在未来更出色。”庄一强表示。

而针对医院营收风险问题,庄一强认为,政府拨款不可能长期拨款给公立医院,但公立医院可以在突发疫情等危机时,通过政府担保的方式向银行贷款。

此外,庄一强还建议,医院从规模扩张转变为集约化的成长;重视内部的运营,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和全面成本管理,建立起医院的内部运营管理体系,并且积极开展线上业务,通过多种模式提升医院整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