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自己是价值投资,基金经理们说的话该怎么分辨?| 基市评论
原标题:都说自己是价值投资,基金经理们说的话该怎么分辨?| 基市评论
记者 黄慧玲
国内公募基金经理在阐述理念时,往往要捎上巴菲特的“价值投资”。虽然都号称是价值投资的拥趸,但他们的实际风格和业绩表现却又千差万别。如何分清他们的实际风格,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款?
一个可以参考的思路是看他们面对波动的态度和做法。股票天然具有高波动性,在波峰赚钱固然美妙,但在波谷时也让人煎熬。对波动性的不同态度和做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风格。
第一类基金经理,主观上不在意波动。他们呈现出的组合特点是个股集中度比较高,单一行业暴露比较大,业绩容易出现大起大落,许多行业主题型基金就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而他们中做得比较好的(业绩更好回撤更小),或是做到了“好价格买好公司”,持有的股票特性使其不需要操心组合的回撤;或是因为客观原因形成了相对低波动的组合。比如过去三年业绩最好的股票型基金信达澳银新能源产业,虽然行业集中度高,但由于公司的内部风控规定,要求持仓一般不超过5%,所以呈现出的个股仓位相对较轻。
第二类基金经理,主观上重视波动。他们或是本身属于风险厌恶型性格,或是出于对持有人体验的重视。他们降低波动的做法也有好多种:
风险厌恶型的基金经理操作通常留有余地,循序渐进,很少把仓位打满。他们有自己的收益目标,不因市场排名而转移。
除了前面说的“好价格买好公司”之外,他们通过分散行业来控制回撤。比如易方达张坤的基金,虽然个股集中度很高,但重仓的公司之间关联度低,属于“完全不同的生意”。
他们中有些人会择时。价格便宜了,多买一点,价格贵了,卖一点。如交银基金何帅、景顺长城詹成就属于这样的基金经理。
有的基金经理更偏向行业层面的择时,如富国基金汪孟海。
更上一层,就是资产配置层面的选择,买股还是买债?这样的大开大合属于高难度动作,在公募基金经理中比较少见。
持有重视波动的基金经理所管理的产品,体验感无疑比大起大落的产品好得多。
假设以三年五年甚至更长维度来看,产品的业绩是一样的,你愿意选哪个?一定是让自己更舒服的那个。
但在实际购买行动中,一方面基金经理们不可能拍胸脯承诺收益。另一方面,投资者依然倾向于选择那个短期业绩更亮眼,看起来更赚钱的产品,而忽略了它们也同时意味着需承担更多的波动煎熬和下跌风险。
【新基速递】
进入五月,大量偏债类产品蓄势待发,其中包括多只养老FOF。国富平衡养老三年混合(FOF) 泰达泰和稳健养老一年(FOF)。
权益类方面,兴证全球基金将发行公司首只沪港深产品——兴全沪港深两年持有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