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稳”到“六保”,凸显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
原标题:从“六稳”到“六保”,凸显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 来源:新京报
这种底线思维、风险意识要求不盲目改变宏调基调,而强调盘活用好存量政策资源和经济资源,实现经济社会尽快回归正常节奏。
▲资料视频。业内专家点评一季度GDP降6.8%:很多积极因素正在显现。视频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
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引发广泛关注。
首提“六保”,不止是针对一季度经济数据下滑的即时反应,也是针对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及时调整,体现了国家对宏观策略层面的务实判断。
所谓“保”,是一种托底。从“稳”到“保”,“稳”“保”并行,实是凸显了一种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
具体来看,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是目标,而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在某些层面上,既是目标,也尤其反映出疫情影响之下,对一些潜在风险和问题的准确判断,突出强调了盘活存量资源的重要性。这几方面体现的底线思维与风险思维最值得关切。
对风险的认知,来自于正视现实:截至4月15日,全国复工复产率呈现齐头并进的趋势,25个省份的复工率超过80%,中小企业复工率达到84%。但是,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复工率仍然较低,甚至为零,这种风险需要被正视。而“保”,则是对规避、克服风险最底线的要求。
保市场主体,意味着需保持扶持企业相关政策的连续性,继续通过减税降费、提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存量政策措施,帮扶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与此同时,还需要强化上下游行业、大中小企业之间的经营互通,向内寻求订单,减弱外部需求下降的冲击。
保粮食能源安全,就是保物价。虽然总体上看粮食不存在安全问题,但大豆等饲料材料的进口需求依然较大,猪肉价格还没完全稳定。第二波蝗灾和一些经济体的粮食出口禁令,对粮食期货价格也可能形成干扰。而国际石油战事实上还远未到结束时,相反刺激出新的地缘政治事件。对于国际粮食和能源价格失控必须要有底线预期,以免影响宏观调控节奏。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这一表述不仅强调对外部环境变化未雨绸缪,同时涵盖了对内部产业链供应链协调的新部署。
虽然因疫情给各国造成的经济压力,部分修复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如美国给华为供应商临时出口申请延期、批准通用电气向中国C919项目出口民用航空发动机,但也要看到,不少国家已有重新打造自主产业链的行动。
对此,既需要努力维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同时也要加大国内创新的力度,摸清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家底,提高国内产品的替代率,防止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对国内企业形成重大冲击。而摸清家底,同样是一种底线思维。
保基层运转,眼下来看就是保防疫。今年一季度,受疫情影响,不少地方企业所得税和增值税下降幅度较大,同比财政收入普遍出现下滑。基层受企业规模、数量、消费等限制,下滑更加明显。同时,由于疫情影响,基层社会运转受滞,活力不足,也将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保基层运转,就是保证基层社会尽快恢复秩序,生动活泼的社会生活局面尽快达成。
需要指出,虽然“六保”比“六稳”有表述上的明显变化,但其实宏调政策的方向并没有偏移。从目标看,“六稳”上稳就业居首位,“六保”同样如此。从操作面看,“六稳”中的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中,与“六保”中的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含义相同。有所变化的是增加了保粮食能源安全和保基层运转。
整体来看,从“稳”到“保”,反映出的是当前的宏观政策“随疫应变”,突出了明显的底线思维与风险意识,中央对国内外环境有了更清醒的判断和更务实、更细致的部署。从方法论来讲,这种底线思维、风险意识要求不盲目强求扩大投资,不盲目改变住房等宏调基调,而强调盘活用好存量政策资源和经济资源。
毋庸讳言,受疫情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必然会面临巨大的冲击。当此之时,只有提高风险意识,才能防患未然;做好防御,才有未来更大的进取。而保持忧患意识,做到常备不懈,就是当下最需要守的底线。
□徐立凡(专栏作者)
编辑 胡博阳 实习生 张晓雨 校对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