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前有狼后有虎,信托公司:我太难了

界面新闻

关注

原标题:前有狼后有虎,信托公司:我太难了 来源:顾问云

来源:视觉中国

近日,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2019年第四季度信托行业发展数据。

不出意外地,在经历了2018年较大幅度的调整后,2019年信托业资产规模下降幅度明显收窄,进入了波动相对较小的平稳下行阶段。

但数据背后,是信托从业者的无奈叹息。

01. 监管趋严:压缩融资

过去,信托坐拥牌照红利,一度几乎是躺着赚钱。

但种种迹象显示,“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监管只会越来越严格,动作也会越来越密集。

过去一段时间,信托公司正处于去通道和去杠杆周期里,承受着规模持续缩减与非标坏账处置的转型压力。

“雪上加霜”的是,监管并未放松,而是毅然启动了新一轮严监管——压降融资类信托规模。

来看看银保监局的2020监管要求,主要包括三点:继续压降信托通道业务,持续整治影子银行乱象,继续大力加强房地产信托业务管控。

这么一对比,曾经的“去通道、控地产”,在“压缩融资”下威力骤减。很明显,监管是铁了心要整治这个“恃宠而骄”的孩子。

在“去通道”、事务管理类信托占比显著下降中,融资类信托规模一枝独秀,迅猛增长。截至2019年末,融资类信托规模为5.83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4.17%。

但同时,而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承受能力与融资类信托的发展速度仍不匹配。

尽管信托融资在一定时期弥补我国银行体系的不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规模的不断增长,其风险也逐步升高。

截至2019年四季度末,信托行业风险资产规模为5770.47亿元,同比增幅达159.71%。信托业风险项目个数为1547个,较三季度增加242个。此外,信托资产风险率也升至2.67%。

回顾历史上六次对信托公司的整顿,都和“风险”有关。

在新监管口径下,即使搞明股实债,也难逃开“融资信托”这一紧箍咒。

这意味着,整个信托行业要彻底转型。

大幅压降融资类信托业务,对信托公司来说影响重大。如果压降融资类信托规模,影响将会在未来1~2年内持续体现。

是的,“好戏”才刚开始。

02. 竞争加剧:险资入局

前路尚在摸索,后路猛虎在追。

3月25日,百万亿大资管监管拼图补齐。

继银行、基金、券商、信托之后,最后一个大资管领域的管理办法也终于出炉。持牌机构的赛道上又多了一位重要级的选手——保险资管。

保险资管喜提To C牌照,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这意味着,保险资管今后可向个人投资者募资,长期的保险观念使得其对国内特有的低风险、低波动偏好投资者有着强吸引力,在高净值客户抢夺方面将和信托形成竞争关系。

本身,保险资管产品销售渠道更广,募集能力更强,保交所可赋予保险资管产品更好的流动性和质押融资能力。

这么一来,原本安稳坐收牌照红利的信托公司,面临的竞争就更加激烈了。

业内人甚至还调侃起了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郭主席在证监会带领券商、基金抢信托公司的生意;到了银监会又要带领信托、保险抢证券经营机构的牌照。

对于深耕财富管理市场的信托公司来说,面对背靠险资机构庞大体量和渠道网的保险资管,究竟是会产生鲶鱼效应,还是真的狼来了?

结果尚不可知。毕竟,信托也仍有自己的优势。

03. 转型探索:两条腿走路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4月5日发布的数据:一季度,我国债券市场共发行债券12万亿元,同比增长14%;余额为103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

信托融资和债券融资“一冷一热”,对比鲜明。很多人感慨,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形势倒逼之下,信托公司转型任务艰巨且迫切。

在严格的“去通道”监管环境下,信托行业一直在持续调整并优化业务结构。截至2019年四季度末,事务管理类信托下降3.45%,融资类信托增幅达10.60%。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信托公司已经认识到了“两条腿走路”的重要性,并开始标准化相关业务的探索。一直以来,家族信托、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被视为信托转型的“三大风口”。

一项项来看。

首先是家族信托。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68家信托公司中,共有36家实质性地开展了家族信托业务。

不过,相比起银行、保险、券商、独立理财工作室,信托在积累高净值客户方面并没有优势。获客能力不足,让信托公司在家族信托业务中多承担通道角色。

有业务人士表示,目前业内最多三家信托公司能实现家族信托业务的盈利或收支平衡。

再来看消费金融,这是信托创新业务中质疑声最多的业务。

一方面,市场上对于信托公司个人信贷业务涉嫌套路贷、砍头息、高利贷、暴力催收的质疑声仍然不断。另一方面,一些消费金融业务规模靠前的信托公司,涉及众多诉讼纠纷。

用高利率覆盖高不良,终究不是长久之策。

还有资产证券化,这块虽说是蓝海,但从2019年情况来看,信托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

目前,信托公司参与方式仍以SPV为主,业务能力和分销能力尚未完全建立,“Pre-ABS/ABN+发行+分销”一鱼多吃展业难度较大。

创新业务未来能否撑起信托公司业绩,业内普遍谨慎。可偏偏,信托公司又有对短期业绩追求的惯性。

压缩融资类信托规模,保险资管入局持牌赛道,还有各种信托公司高管人事变动、更名竞拍停牌……

“躺赢”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牌照不再是护身符。对于很多信托公司来说,如何熬过这个冬天,唯有练就一身本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