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中国东中西部深度大调研:三类专业干部被提拔的背后

瞭望

关注

《瞭望》中国东、中、西部深度大调研:三类专业干部被提拔的背后!

搭乘航班抵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后乘坐出租车抵达小区,次日在一家皮具店购物,因聚餐、乘车、购物、就诊先后接触数十人……在西安市莲湖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几张密密麻麻的图表,完整勾勒出一位新冠肺炎患者从抵达西安到确诊期间的行踪路线和密切接触者关系网。

这些详尽的图表,出自该区桃园路街道干部赵琳之手。由于疫情防控表现突出,近期她晋升为一级主任科员。

“福尔摩斯”式破解病毒传播迷局,以烂熟于心的社区地图实现精准防控,改进工艺流程让口罩更快面市……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一批像赵琳这样工作本领高强、专业能力突出的干部,成为疫情之下破解治理难点、弥补治理短板的生力军。这些专业干部为什么被提拔?代表着怎样的干部选任风向标?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深入全国东中西部调研,通过梳理多地火线提拔干部的业绩,发现三类专业干部表现尤其突出。

记者 | 杨玉华 王井怀 陈晨 李浩 韩振 刘博伟《瞭望》新闻周刊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客户端,原文刊于《瞭望》2020年第13期,原标题为《这些专业干部为什么被提拔》。

1

疾控医卫 专业神勇

疫情突发,疾控医卫领域专业干部白衣执甲、逆行冲锋,一大批干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专业表现特别突出。

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在疫情发生后被设置为全市定点发热门诊,需在短时间内进行院区升级改造。发热门诊的设置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发热病人与医护人员要有各自专用的出入口和通道,双通道不可交叉;须设立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等专区;空调通风系统也须独立。这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交给了该院党委委员、普外科二病区主任张文俊。

他利用专业医学知识,一边思考设计方案,一边张罗招募施工人员、筹购专业的门诊设备,仅用9天就完成了改造任务,实现了全市所有发热病人定点门诊。此后,他又敏感意识到冬季是儿童季节性感冒发热高峰,防控筛查儿童感染极为重要,于是立即着手在该市儿童医院开辟了儿童发热门诊和留观室,最大限度排查和降低潜在风险。由于专业表现出色,张文俊被提拔为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

在天津,58岁的市卫健委副主任张富霞,现场协调、及时隔离“歌诗达赛琳娜号”国际邮轮、马来西亚航班确诊病例和密切接触人员,第一时间建议全面封控天津动车客车段,果断处置多个可能的暴发点,有效控制疫情蔓延,她因此晋升一级巡视员。

被提拔为天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的张颖,作为免疫和传染病预防控制领域专家,巨细靡遗地破解宝坻百货大楼病毒传播迷局。她在新闻发布会上“福尔摩斯”探案式的详细讲解,释疑解惑、消除恐慌,广受好评。

“专业的事,要让专业的人去做。”一位地方县委书记说,公共卫生、医疗健康部门的主管,尤其需要专业人士担任。不熟悉专业,就会影响部门履职作为,更无法提供科学准确的决策依据。

2

应急应变 敢干能干

疫情防控中,一些干部应急意识薄弱,应变能力不够,被动等待上级命令。“疫情防控没有现成答案可抄,干部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综合能力和应变能力差距一下就显出来了。”重庆市忠县县委组织部部长郭建伟说。而一些干部善于将专业特长转化为应急应变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弥补了这一治理短板。

在疫情最为严重的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以及十余家方舱医院几天之内建成投用,被一些西方国家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在江汉区、武昌区、东西湖区三个方舱医院同时开舱的前一晚,武汉市卫健委副主任刘庆香,动员所有日常积累的专业资源,将三个医院所需的41类医用设备、111类医用耗材、182种药品全部连夜调配到位。近期,她晋升为二级巡视员。

被提拔为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委书记的吉虹,原是襄阳市商务局局长。她带领团队推出“移动菜篮子”工程,充分动员社区、物业、“双报到”党员、网格员、志愿者,迅速对接497家超市、菜市场、生鲜直营店、批发市场经营商户等提供配送上门服务。不到4天,襄阳市六个主城区的53.9万户居民足不出户就吃上了新鲜蔬菜。

被提拔为天津市轨道交通集团副总经理的陈旭,带领团队用不到一天时间在全市143个地铁车站设立752个测温点,实现地铁全线网测温、佩戴口罩过闸、清洁消毒。2月初,同一地铁站8名安检员突然集体发热,他与团队协同作战果断关闭相关站点,迅速隔离密切接触人员361人,避免了不必要的恐慌和危险。

这些动真格、解近渴的应急能力,源于他们日常工作中对本职工作的熟悉、本领域资源的掌握和对本部门问题的思考。

3

根植社群 战在一线

“很明显,一些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得到了重用。”重庆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方旭对本刊记者说。疫情发生后,安徽省滁州市提拔了80多名干部,滁州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吕祖碧告诉记者,此次提拔的干部,特点是面向基层、突出一线。

“洋葱要红的,不要白的”“调料一定要买某某牌”……疫情期间,西安市阎良区振兴街道坡底村39户165名返乡人员居家隔离。面对群众提出的花式代购需求,街道干部林宁充分利用自己在“精细化管理办公室”积累的工作经验,将各类需求一一归类并与商家对接,依托党员服务队,尽最大可能满足群众需要。村庄封路、环卫人员防护设备不足,日常负责垃圾分类工作的她,想方设法买到紧缺的口罩和消毒液,与村民反复沟通垃圾清运车进村问题,减少交叉感染风险。由于专业表现突出,林宁晋升为一级主任科员。

同样晋升为一级主任科员的西安市莲湖区北关街道组织建设科科长杨旸,其所负责的老旧小区没有门卫、物业和业委会。由于常年“泡”在基层,社区地图早已烂熟于心,她迅速找出关键出入口并设立4个值守点,极大提高了管控效率。平时喜欢钻研新鲜事物的杨旸,还将疫情防控科普知识、党员倡议书制作成H5形式,提高了群众知晓率。

“此次提拔的干部大多长期工作在基层,拥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在各自岗位历练出过硬的专业能力,关键时刻能冲得上、干得好。”西安市阎良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冯立文说。

4

“四专”干部什么样

这次疫情防控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明显跟不上,提升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已成当务之急。多位组织部门负责人谈到,当前党中央对干部队伍提出的专业化要求远不止专业对口那么简单,而是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作风和专业精神的高度统一。

“掌握专业知识,不等于具备专业能力。必须通过艰苦的实践锻炼,增强综合能力和驾驭能力,把知识转化为本领,才能真正成为内行领导。”吕祖碧认为。

天津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疫情发生以来,全市共选任处级以上干部167名,特别是选配的8名市管干部,普遍具有较好的专业背景。这些干部善于发挥专业特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第一时间提出解决办法,处理最棘手的事、最难办的事和没有先例可循的事。

比如,晋升一级巡视员的天津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王栩冬,长期在疾控工作领域工作。针对口罩、防护服等医用物资灭菌解析时间长的难题,他找准技术突破口,组织专家昼夜攻关,改进环氧乙烷解析方法和工艺流程,将物资上柜灭菌后的解析时间由14天缩短至36个小时,让医务人员和老百姓更快用上了口罩。

不少基层干部谈到,专业作风、专业精神也是干部专业化的应有之义。一些干部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按照专业规范和岗位规律开展工作,以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敬业精神和热爱本职工作的执着精神,解决了疫情防控中的重点难题。

莲湖区是西安市中心城区之一,商业发达、外来人口多,防控压力极大。疫情初发,该区卫健局党委副书记王向东,将流行病学调查必要程序与各级疫情防控要求有机结合,短短一天内就与同事制订出了“六步工作法”,将疫情防控工作流程科学梳理为“发现—排查—转运至发热门诊—医学观察(医学隔离)—病人上转—跟踪随访”等6个前后闭环衔接的工作步骤。清晰统一的工作流程,有效避免了一线防控“打乱仗”。

为了从前期摸排出的海量数据中快速提取有效信息,王向东联系专业技术公司设计软件,用大数据手段打通公安、公共卫生、电信运营商等数据资源,对多口径来源数据“去重”、分类,极大减轻了基层工作压力。近期,王向东晋升为二级调研员。

“这次区里晋升职级的13名干部,均表现出较高的政治素养和专业水准,结合岗位职责发挥自身特长,既敢干又能干。”莲湖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爱民说,提拔重用这些优秀干部,向干部队伍传递出了重实干、重实绩、重专业的鲜明用人导向。

5

现代治理需通达之才

一些专业干部在疫情防控中脱颖而出绝非偶然,除了应急需求,更有战略需求支撑。纵观党和国家每一次历史方位、战略目标、工作部署的重大调整,我们党都高度重视干部队伍素质能力的同步匹配。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强国战略指引下,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历史课题。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的过程中,专业干部拥有广阔的事业空间。

实际上,党的干部选任导向已经配合战略目标进行了针对性调整。2019年3月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增加了“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原则,提出确定考察对象应当“将民主推荐与日常了解、综合分析研判以及岗位匹配度等情况综合考虑”,突出强调了对政治标准、道德品行、专业素养等方面的考察要求。多地组织部门负责人表示,应全面对标这些干部选任要求,结合疫情防控暴露出的治理短板,大力提升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

安徽省委党校教授甘守义说,新时代的各级领导干部既要学习各领域综合知识,也要成为精通所在领域、分管部门、从事工作核心业务的通达之才。着力提升形势预判、统筹协调、驾驭风险、改革创新以及狠抓落实等方面的专业素养。

不少受访专家建议,应把“能力素质与职位要求相适应”的要求落到实处,从事业出发,看谁更优秀、更适合,多考虑“该用谁”,而不是“谁该用”。同时,探索专业干部选拔办法,在更大范围内比选出专业对口、经验丰富、能力突出的干部,确保“专业岗位由专业人干,专业人干专业的事”。让干部队伍在解决突出矛盾、破解发展难题中提高能力与水平,凭借高强本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征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延伸阅读一:

疾控“福尔摩斯”炼成记

短发、职业装,干练精爽的张颖坐在天津疫情新闻发布会的C位上。10分钟内,她全程脱稿,抽丝剥茧地破解此前引发极大关注的天津宝坻百货大楼聚集性疫情事件。

2月2日发布会当天,张颖的讲解视频在网上极速传播。“堪比侦探小说”“天津的福尔摩斯”“没有一句官话,全是干货”……张颖的专业水准立即征服网民。

近期,她被提拔为天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成为一名正处级干部,组织部门的任命与网民心声同频共振。

记者 | 王井怀 《瞭望》新闻周刊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客户端,原文刊于《瞭望》2020年第13期,原标题为《疾控“福尔摩斯”炼成记》。

1

10分钟视频 26年功力

1月底,宝坻百货大楼出现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后,时任天津市疾控中心传染预防控制室主任的张颖,立即投入流行病学调查。

“前四例流调结果显示,病例之间没有建立起流行病学联系。”张颖怀疑,“难道遗漏了什么线索?”她和同事们一遍遍梳理疑点,女厕所、公共厕所也不放过。新闻发布会前一晚,张颖一宿没睡,直到凌晨五点第五例病例出现,“错综复杂的联系终于豁然开朗。”

在聚光灯下把案例讲通讲透,对讲解人的专业素质要求很高。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的张颖,入行已有26年,是天津疾控中心业务骨干。当武汉出现第一例确诊病例时,张颖便开始关注跟进、构思预案,为疫情跨省扩散做好准备。“没有扎实的专业功力和充分的前期积累,在聚光灯下脱稿是讲不好的。”天津市一位参加过新闻发布会的干部对《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如是说。

天津市卫健委组织干部处处长杨珍表示,张颖在疫情防控中充分体现出了“专业、专注、专心”和思维敏捷、善于思考的工作特点,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结合实际提出工作方案,为天津防控工作领导决策提供有力专业支撑。

2

“让物业大妈听得懂”

以往的新闻发布会,专业人员多是在会后接受采访。这一次,天津决定让专业人员走上前台。第一次坐在主席台上的张颖,从容不迫、专业大气,很快赢得网民和媒体好评。

令人意外的是,此前她并未接受过专门的媒体培训。“我的理解,媒介素养就是善于跟老百姓打交道。这一点,我们并不陌生。”

科普公共卫生知识,是疾控工作职责之一。几年前,张颖与同事们编辑了科普读物《预防接种那些事》。在一般人看来,这项工作可以靠网上资料复制粘贴。张颖却和同事重新搜集问题,请人配制插图,反复修改文本,忙活了几个月。

初稿完成后,张颖拿给新手妈妈们看,修改后再拿给物业人员看。“物业部门的大爷大妈文化水平一般,他们看懂了,老百姓才能真正看明白。”张颖说。

科普读物刊印后大受欢迎,成为家长和基层接种室医生的“教科书”,小册子发放到全市200多家预防接种门诊,还流传到其他省市。“讲给群众听的内容,不能整一堆专业名词。要换位思考,琢磨老百姓想知道什么、能听懂什么。”张颖说。

3

火线提拔标准更严

疫情如战场,防控一线正是考察识别干部的绝佳地点。“疫情防控期间提拔干部,标准更严。不能简化流程,必须经得起历史检验。”杨珍说。

提拔之前,组织部门进行干部谈话时了解到,“张颖人品正,业务优秀”。记者走访她的多名同事,听到的是一个“一心扑在业务上,对升迁并不热心”的张颖。一位同事告诉记者,张颖“平时说话比较直,容易得罪人”。“专业尖子有些个性是可以理解的。”杨珍说,“要敢于提拔一批能打硬仗的‘李云龙式’的干部。”

杨珍介绍,火线提拔除了重点考察干部疫情期间的表现,也综合考虑日常情况。“张颖在非典时期便有出色表现,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即便这次不被火线提拔,疫情结束后她也是提拔人选。”

“要特别注意把具备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的干部挖掘出来。”天津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探索专业干部选拔方法,在更大范围、众多可能的人选中,把更合适的人选出来,放到合适的岗位上。

延伸阅读二:

专业干部提拔须防“走形式”

新冠肺炎疫情中,一批专业干部凭借出色的专业素养,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重要贡献,现代化治理中专业力量、专业人才使用重要性凸显。

近年来,一批懂专业、有能力、实绩好的优秀人才进入各级领导岗位,优化了干部队伍结构。与此同时,强国战略指引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对各项工作的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期,《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在东中西部多地调研了解到,当前一些地方干部队伍专业化程度仍有待提高,特别是专业干部选任中存在“为专而专”“为轮而轮”“一提了之”等问题,并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暴露出来,成为亟需弥补的治理短板。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干部队伍专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选拔、锻炼、培训等方面形成一套相互配合的制度安排,一方面提高人岗匹配程度,另一方面精准提升综合能力,激励专业干部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现代治理水平。

记者 | 王井怀 杨玉华 尹思源 张紫赟 张斌 《瞭望》新闻周刊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客户端,原文刊于《瞭望》2020年第14期,原标题为《专业干部提拔须防“走形式”》。

1

人岗错配“误了”干部

“事业为上、人岗相适、人事相宜”是干部任用的重要原则。本刊记者走访多地发现,专业干部选任中仍存在人岗错配等形式主义问题。

“为专而专”。几年前,中部某市为提拔专业干部,高薪、高位、高调从某名校引进一名工科博士担任副县长。然而作为贫困地区,这个县并没有相关专业领域的企业,“博士县长”无用武之地。一时轰动之后,这位顶着博士头衔的年轻干部近几年“泯然众人”。专家分析,这是为了改善班子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片面追求专业人才,搞“为专而专”的形式主义,结果“多了一个平庸的干部,少了一个不错的专家”。

“为轮而轮”。轮岗是锻炼干部的重要方式,但如果轮岗跨度太大或在不相关领域间轮岗,则可能效果适得其反。安徽省委党校教授甘守义说,一些地方选任干部时也会考虑专业背景,但更侧重于年龄、性别、党派等要素,对干部“三龄两历”中的工作经历、岗位历练乃至实际工作成效,酝酿时所占分量不够。比如某地规划设计专业博士被提拔为团市委书记;不具备相关专业素养的团市委书记,被提拔为省直专业部门正职等。

天津市委党校原副校长赵晓呼直言,有些干部交流到专业岗位时对相关领域不了解,能力储备与新岗位有差距。这不仅没能实现干部使用效益最大化,反而造成了资源浪费。

专业化反成进步负担。“如果领导评价一个人为专业干部,往往不是什么好事。”一位专业素质过硬的中部城市环保局局长向记者感慨,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这名干部只能处理本领域的问题,不善于运筹全局,很难提拔重用。

受访专家认为,组织培养的是干部而不是技术员,要根据干部具备的专业特长给予适当的岗位锻炼,帮助其提高综合能力,实现全面成长。“干部的专业化能力既非与生俱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综合能力具有可提升性,需要在学、干、管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提升。”合肥市委组织部副调研员、市直干部处处长夏熙武认为。

2

专业人才≠专业干部

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与记者谈起这样一种现象:一些专业水平很高的干部,提拔后反而成绩平平,“看起来像个专家,但不像个领导”。部分专业干部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偏少,综合管理能力偏弱。“有的干部长时间在对口专业岗位任职,忽略了个人后续成长培养跟踪,经历过于单一。”夏熙武对记者说。

这些干部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缺少公共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有的干部甚至“多少年都转不过弯来”。“干部”没培养起来,还把“专业”耽误了。

“专业人才不等于专业干部。现在一些地方认为,把具有专业背景的人提拔到领导岗位就天然能当得了领导。这是对干部队伍专业化的误解。”山西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成锡锋说。

“专家只需要考虑‘应该怎么样’,干部还要考虑‘怎样能做到’。专家可以‘以点带面’,干部必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辩证立体地看问题,统筹考虑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中国与世界等一系列因素。”成锡锋说,应该说,领导能力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性,领导干部是以党性为底色、具备公共事务治理思维和能力的事业领导者。在此基础上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可以为决策提供更加科学的尺度。

“选任干部,既有专业知识的理论积累,又具备在这个领域的丰富工作经验是最好的。如果不可兼得,那么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当是干部专业化考察的重点。”赵晓呼认为。

专家介绍,从管理角度来说,干部队伍分为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三个层次需要的能力不同。专业人才一般从操作层面成长起来,要“升级”为专业干部,则一定要提升领导能力,学会管理层的组织协调能力,还要学会决策层的系统思考、战略决断能力,具备敢担当的勇气和魄力。

“因此,对专业干部不能‘一提了之’,需要组织部门加强后续培养锻炼。”成锡锋说,培养重点是提升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调动团队积极工作的能力。必要时,应对专业干部进行单独的细化考核,激励他们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去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3

岗位是最好的培养

使用是最好的锻炼

“对专业干部而言,岗位是最好的培养,使用是最好的锻炼。”陕西省安康市紫阳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利说,科学精准的多岗位锻炼,能够为专业干部提供丰富的直接经验,在干中学、在干中悟,更快提升综合能力。

东部地区某市组织部门负责人谈到,几年前当地将一位教育领域的专家型干部“下挂”到地方一把手岗位历练。“几年后就感觉到他本人明显的变化。”这位负责人说,“他不再仅从本领域出发思考问题,而是站位更高,考虑问题更加全面。”

“虽说隔行如隔山,但是‘隔行不隔理’。”成锡锋说,具有专业背景的干部经过综合岗位磨炼,掌握了一整套科学的领导思维,将更快成长为优秀的领导干部。

而当专业干部提拔任用为综合部门一把手时,则要注意跨度不宜过大。“政府综合部门的一把手,更加强调综合协调、统筹驾驭、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接受采访的中部地区某市市委书记谈到,经历比较单一的专业干部,刚开始到这样的岗位锻炼时,面临的能力挑战非常大。比如金融、经济等领域的专业干部,在公共卫生风险预估和应急管理方面就可能存在短板。

“此时,‘专业’反而成了外行,‘实干’可能变成蛮干。”这位市委书记谈到,这就需要组织部门充分考虑干部个人特点,在跨领域锻炼时分层选配、精准匹配、动态观察、适时调整。

“综合岗位锻炼应强调可行性,轮岗并不是唯一途径。”赵晓呼认为,可以借助参加短时间工作组或领导小组的方式对专业干部进行专项培养。比如,参加巡视组、督察组到各委办局开展巡视工作,专业干部的宏观把握能力往往会得到较快提升。

延伸阅读三:

疫情考出专业干部迫切之需 ,如何人尽其才?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考出了一些地方干部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短板,也考出干部队伍专业化的发力方向。面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新要求,从“需求端”系统明确干部专业化实践路径,从“供给侧”优化专业干部培养选拔使用方式,将干部培养成各领域精细治理的行家里手,以更高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应对风险、迎接挑战、破解难题,已是迫切之需。

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深入东中西部多地调研了解到,提高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已成共识,但实践操作层面还缺乏细化举措和系统设计。尤其是如何按照不同层级、不同岗位、不同职务要求差异化选配专业干部,各地仍在摸索尝试。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专业委办局和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各部门单位正职、副职、中层干部,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公务员……不同类型领导班子、不同层级职能岗位的领导干部,对干部专业化的要求不尽相同。

受访基层干部和党建专家提出,专业干部选配,决不能一哄而上、眉毛胡子一把抓。从疫情大考的结果来看,要实现以“人”配“位”、各尽所长,须把工作做实做细,根据不同类型领导班子职责任务,对专业干部分层选配、精准使用,形成搭配合理、优势互补的专业结构,使各类领导班子的整体素养覆盖所在地方发展需要、所在单位核心职能。

记者 | 杨玉华 王井怀 张紫赟 尹思源《瞭望》新闻周刊

本文转载自新华社客户端,原文刊于《瞭望》2020年第15期,原标题为《专业干部进班子之后》。

1

专业委办局渴求专业“一把手”

专业委办局领导班子的专业化水平,决定着其履职尽责的“天花板”。在极限条件下,这些部门的治理能力往往最先受到挑战。

1月30日之后的20天内,湖北省接连更换了省、市两级3位卫健委主任。查阅这3位原主任的职业履历,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特点——缺乏医疗卫生专业学习经历和卫健系统实际工作经验。不仅湖北,面对疫情防控严峻挑战,全国多地卫健部门紧急换将,更换、提拔了一批专业能力强、能干会干的专业干部,提高了疫情防控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与卫健领域类似的,还有教育、科技、财政、审计、金融、设计规划、生态环境、城乡建设、公安消防等专业委办局。

一位市委书记给记者举例说,现在很多城市的规划编制虽然由专业规划团队来实施,但如果规划部门“一把手”的专业素养不高,就难以从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准确判断,更谈不上对规划编制加以科学指导。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城市建设留下“败笔”。这些专业委办局因为所承担职能的专业化程度要求高,需配备拥有高专业能力的“一把手”,并按需组建专业班子。

“专业委办局领导班子正职,最好长期从事该领域工作,精通业务、熟悉管理。绝大多数副职,也应谙熟主要业务领域,擅长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合肥市委组织部四级调研员、市直干部处处长夏熙武认为,只有实现专业岗位由专业人干,避免外行领导内行,才能让这些部门制定实施的政策既符合专业规律,又满足群众社会需求、解决现实问题。

2

地方党政领导班子配强专业副职

地方党政领导班子主政一方,统筹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因此,班子配备更强调专业副职的选优配强。

受访专家指出,党政机关工作综合性强,正职的配备更多侧重于考察综合协调、统筹驾驭、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重点选配经受过重大考验、抓班子带队伍能力强的干部;班子副职则更多从专业结构上考虑。由于班子成员数量不可能无限扩大,选配专业副职时,要特别注意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主体功能定位,因地按需选配。

“比如能源大市,离不开精通能源产业的副市长;粮食主产区,就要配备熟悉三农的专业干部;重点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地区,班子中的分管副职最好拥有高科技产业从业背景。”天津市委党校原副校长赵晓呼表示。

此外,还要考虑当地所处发展阶段,做到因时选配。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成锡锋说,比如山西许多城市以煤钢为支柱产业,不少出身煤钢领域的专家型干部成长为市委班子成员甚至“一把手”。“但是随着城市告别能源依赖,经济转型任务迫切,尽早选配与城市转型方向一致的专业干部,将更有利于当地可持续发展。”

明年,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将迎来集中换届。一些地方组织部门干部和专家指出,应坚持系统思维,超前谋划、精心筹备,把提升专业能力作为领导班子配备和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综合研判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定位,根据地方发展下一步“缺什么、急什么、补什么”配置干部,做到“专才”与“通才”合理搭配、专业背景与统筹能力优化组合,以此为契机建设一支坚强有力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3

还要决策机制体现专业性

专业干部配备到位,不等于班子具备了处理复杂问题的专业能力。受访人士指出,有了专业干部更要有专业治理,确保专业干部在决策中发挥应有作用。

“配备了专业干部,还要听专业干部说话。”赵晓呼说,在与干部沟通交流时发现一个现象:越是能力强的干部,特别是那些既有能力积累又有实战经验的领导干部,在决策时越不容易听取不同意见。有的是不重视,有的是直接不听,导致一些重大决策出现失误、造成损失。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而实际上,现在仍有一些重大决策是少数领导拍脑袋想出来的,专业干部的意见未被充分采纳。此次疫情防控,就暴露出了这种明显缺憾。”成锡锋说。

多地干部和专家指出,“一把手”不能变成“一手把”,专业干部进班子之后,只有真正落实好民主集中制、做实班子议事制度,才能做出专业决策、实现专业治理。

“一把手”有着什么样的作风,就会催生什么样的政治生态。由于在落实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一把手”应在听取专业干部意见方面做出表率。赵晓呼建议,在进行决策失误回溯审查时,要把决策期间听取不同意见建议的记录当做重要参考,把能否充分重视不同意见作为检验决策正确性的重要条件,作为考核干部领导能力的重要指标。

“精准选配专业干部,对组织部门提出了全新挑战。不能简单看一个干部学过什么、干过什么、分管过什么,更要看他干成了哪些事、干得怎么样、管得好不好,对工作能不能清楚掌握规律、进行专业分析、参与科学决策、精准抓好落实。”安徽省委党校教授甘守义认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应坚持系统思维和系统设计,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方面坚持“数字结构”与“素质结构”同举、“学历结构”与“能力结构”并重;另一方面建立“选、育、用、管”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的科学细化机制并将其落到实处,形成一体运行的闭环系统。让素质高、本领强的专业干部,在最适合的位置发挥最大功效,有针对性地弥补疫情“放大镜”下暴露出的治理能力和专业能力短板。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