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怎样看年报中险资的动向?

财富动力网

关注

原标题:怎样看年报中险资的动向?

从已披露的2019年上市场公司年报看,险资(包括保险公司和保险产品)的股票投资金额和投资占比均有所提升,增持的股票集中在银行、非银金融和生物医药等行业。怎样看险资投资操作?能增强市场的信心吗?

险资的投资还是很理性的

皮海洲

在A股市场,险资一直是市场的主力之一。市场尤其是管理层对险资寄予了极大的希望,希望险资能进一步增加对股票的投资比例。

主管部门似乎也挺配合的。近日,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表示,下一步将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保险公司适度提高权益类资产投资比重,可以超过30%上限。3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将进一步支持保险资金对接实体经济、引导长期资本参与资本市场。

险资本身同样也似乎很配合。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4月1日,有711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2019年年报,其中险资现身76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东。从持股变动来看,去年四季度,险资增持了30家上市公司,集中在银行、非银金融和生物医药等行业。其中,广晟有色复星医药、同和药业和上海机场4家公司被险资增持数量占总股本比例超过1%。

那么,如何看待上市公司年报中险资的动向呢?或者说险资的这些动向能增强A股市场投资者的信心吗?个人以为,险资的这些动作对A股市场的影响还是较为有限的,对于增加投资者信心的作用其实并不大。

对于险资的增持,舆论总是夸张地称之为“买买买”,好象险资把A股股票都买尽了似的。其实,险资的投资还是很理性的,并不像舆论以及一些个人投资者那么冲动,毕竟险资机构是相对成熟的机构投资者,而且险资需要对客户的资金安全负责。因此,险资并不是A股市场上的冒险资金,也不是A股市场的平准基金,险资并不需要对A股市场的暴涨暴跌负责,这不是险资的使命。

所以,尽管A股市场总是盼望着险资能够提高A股市场的投资比例,但险资本身只是将此当成耳旁风罢了,听听而已,并不会真的付诸行动。即便有关负责人表示,险资投资权益类资产的占比可以超过30%的上限,但终究也不能强制险资把资金投到股票中来。根据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年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突破18.53万亿元,投资于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2.4365万亿元,占比为13.15%,较2018年年底增长5145亿元,提升1.44个百分点。这里的13.15%与30%的上限相距甚远。而且2019年的投资比例只提升了1.44%,这甚至远低于2019年A股的涨幅。这也意味着险资投资比例的提升,并不是新增了投资资金的缘故,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股票上涨带来的市值增加。

而且即便是险资投资权益类资产的占比增加,也并不代表险资就都流向了A股,很有可能是流向了估值更低的香港市场。比如,今年一季度,险资共发生9起举牌事件,其中有7起就是发生在香港市场,除了1月份的2次举牌发生在A股市场之外,2月份的3次举牌、3月份的4次举牌事件都发生在H股身上。可见,险资投资是有其自己的选择的,并不会被A股市场牵着鼻子走,更不是将资金都砸在A股市场。

就险资对A股市场的投资来说,其实也是中规中矩的。比如,去年四季度,险资的增持主要集中在银行、非银金融和生物医药等行业,这其实并不出乎市场的预料之外。这都是确定性比较高的行业。特别是银行股,流通盘大,适合机构投资者进出,而且年终分红的股息率也都挺高的,这反映出来的,是险资在投资风格上相对稳健的一面。

也正因如此,从目前上市公司年报所反映出来的险资投资的动向来看,险资投资并没有太多惊人的举措,其在市场中的表现也较为平静,对市场信心的增加影响不大。

有利于壮大机构投资者的力量

曹中铭

目前正是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季,在市场关注各家上市公司2019年度业绩的同时,机构投资者的动向同样是其中的焦点。在众多机构投资者中,险资由于自身的特性,其资金投入、持仓变化等,又往往成为某些投资者进出的风向标。

据统计,截至4月1日,沪深股市已有711家上市公司披露了2019年报,其中就包括5家上市的保险公司。从5家上市险企年报来看,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金额和投资占比均有所提升。5家险企上市公司中,中国平安与中国人寿2019年投资股票的金额均超过了2000亿元,分别达到2954.29亿元、2765.95亿元,而中国太保、中国人保以及新华保险等3家险企股票投资金额均不到1000亿元。整体上,2019年5家上市险企累计投资股票金额达到7674.07亿元,与2018年度的5363.17亿元相比,增幅达到43.09%。

从目前披露出来的年报看,险资投资主要侧重于银行、非银金融、生物医药等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基本上都具有流通盘大、业绩稳定、分红能力强等方面的特点。因此,可以看出险资的投资思路较为稳健,奉行是的价值投资理念。

受新冠疫情以及境外市场大幅波动的影响,今年以来A股也呈现出大幅震荡的格局。并且,在3月19日,上证指数还创出近一年来的新低。在此背景下,为了市场维稳,险资亦开始为市场提供助力。如3月22日银保监会就表示,下一步将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保险公司适度提高权益类资产投资比重,可以超过30%上限。3月25日,银保监会发布《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管理暂行办法》,权益类产品投资于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

近些年来我国保险行业发展迅猛,保费收入大幅增长,客观上为保险资金运用余额增长创造了条件。而从目前的投资比例看,险资权益类资产的投资比例还不到15%,离30%的上限还存在较大的距离。一旦险资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重出现实质性的增长,比如以25%的比例计算,险资入市资金将增加万亿,这对于股市而言,无疑是一笔巨额资金。更何况,今后险资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还有望超过30%的上限。

扩大险资入市规模,引导更多的险资进入资本市场,将产生多方面的积极效果。首先是有利于维护市场稳定。作为资本市场的中坚力量,险资在维护市场稳定方面可发挥重大作用。鼠年首个交易日,沪深股市大幅低开,险资入市资金就超过百亿,为股市的稳定作出了贡献。

其次,有利于壮大机构投资者的力量。随着险资投资股市的进一步松绑,今后更多险资进入资本市场是可期的。对于险资而言,险资进入资本市场还有较大的余地。更多险资进场,在维护市场稳定的同时,也可以强化险资在市场中的地位。而且,随着今后市场的“去散户化”,机构投资者将占据越来越高的比重,松绑险资,是有利于这一目的实现的。

当然,更多险资入市,也有利于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投资者对于市场的信心主要源于不断创造的“财富效应”,而市场财富效应的产生,则需要资金的不断推动,这也是A股作为一个资金推动型市场的主要特色。市场有赚钱效应了,在提振投资者信心的同时,也会吸引更多投资者进场。

还是雷声大雨点小

黄湘源

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投资比重已可突破30%上限,但是,“险资加速入市”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由来已久,这一状况至少到目前为止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自从2005年获准入市以来,险资从来就没有敢大胆地放开脚步。虽然在2010年颁布的《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和《保险资金投资股权暂行办法》中已经明确允许保险资金开展股权投资,但是,一方面对保险机构资质条件一向就有较为严格的限制,另一方面对可投资项目的范围也有一个从比较模糊到逐渐明晰的过程,险资在股权投资方面的进展也一向就是雷声大雨点小。

险资是中长期入市增量资金重要来源之一。我国的保费收入目前占GDP比率不足5%,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入市比例更是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保险公司投资资产中固定收益类资产占比最大,在70%-80%之间;权益类投资占比较小,在15%-25%之间,其中股票基金两类标准化证券占比一般在8%-%13%之间,有时甚至还有可能会更低一点。权益投资波动和弹性较大,权益市场的快速上行将大幅拉动保险投资端的回报,反之,则大幅拉低保险投资收益。我国资本市场正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股市波动程度较大,不像法制化程度高、制度比较完善的国际发达市场那样,长期资金能够在资本市场进行价值投资并分享经济成长的果实。相反,晴雨表功能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注重资金安全性、风险偏好较低的险资对扩大权益资产配置比例的冲动。权益类投资比例的扩大,在提升险资与资本市场波动性关联度的同时,固然不无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险资投资收益率的提升,但也不能保证不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在这一方面,险资乃至社保基金和养老金所表现出来的谨小慎微,应该说并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的。

号称拥有近20万亿资金运用余额的保险资金尽管一直在渲染所谓新增千亿甚至万亿入市资金的规模效应,实际上之所以总是雷声大雨点小,这主要是由我国保险公司利润和价值结构所决定的。尽管“险资加速入市”有利于提振市场的信心,如果还是像过去那样,指望通过“险资加速入市”来救市,显然也是不现实的。要想更好地促使“险资加速入市”,与其依然还是由政策来决定和控制险资入市的规模尤其是权益类投资的比例,还不如逐步接轨国际,彻底掀开这块压在险资入市头上的这块行政调控“天花板”。无论是入市的时间,还是入市的规模,投资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一切由险资自己去抉择,岂不总比什么都非得看政策的眼色行事要好,并且一定会好得更多?!这不仅是市场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险资自身的利益保障之所在。无论如何,强扭的瓜毕竟是不甜的。只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才有可能让险资通过具有高度主动性的入市自由,在充分发挥长线资金稳定市场作用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投资收益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