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报告:我国经济将低开高走 新基建并非简单刺激增长

新浪财经综合

关注

3月23日消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团队于3月21日发布3月份中国宏观经济报告。该报告指出,2020年中国经济将呈现“低开高走”态势。随后的几个季度的增长会出现较大反弹。

报告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构成了影响全球经济金融波动的“黑天鹅”事件。在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剧增,各项指标下行严重。

数据显示,2020年1-2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总额同比下降24.5%。2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2%,环比上涨0.8%,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1.9%;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2%,较去年同期攀升0.9个百分点;对美、日、欧的出口金额增速大幅下降,分别为-27.7%、-18.4%、-24.5%;制造业PMI为35.7%,环比下降14.3个百分点,跌至荣枯线以下。

报告分析称,从目前来看,疫情对于一季度的经济增长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由于疫情期间消费、投资、出口、就业等一系列指标都受到了很大影响,一季度的经济可能会出现大滑坡。

报告指出,在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采取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截止2020年3月16日,湖北内外新增确诊均已连续保持低位运行,意味着在这场疫情防治战中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随着国家对疫情的联防联控机制的有效部署,复工复产的有序运行,以及一系列短期救助措施的出台,以及天气转暖、新冠病毒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实验推进等利好因素,预期疫情对于经济的冲击更多地体现出短期效应。预期2020年中国经济将呈现“低开高走”态势。随后的几个季度的增长会出现较大反弹。、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3月份中国宏观经济报告本报告”执笔人为刘瑞明,葛晶、亢延锟、李佳晨、熊灿等研究助理参与了报告起草。

该报告结合大量数据和事实得出了八个判断和建议:

判断一:受疫情黑天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剧增,各项指标短期下行严重。3月份将出现反弹,但受1、2月份的负向影响,一季度经济增速总体不容乐观。

判断二:总体而言,疫情的国内冲击是短期的,经济总量将随着有序复工和短期救助政策的实施逐步恢复,全年经济将呈现出“低开高走”的态势,年初负向效应将被逐渐“平滑”。但疫情在全球蔓延,国外经济金融波动可能会对国内经济形成传导和倒灌效应。

判断三:受疫情“黑天鹅”影响,经济“多重分化”的特征将进一步加剧。

判断四:“多重分化”态势并非仅仅源于疫情,中国正处在急剧转型时期,经济本身处于分化之中,疫情黑天鹅加剧了中国经济的“多重分化”,但不是分化的源头。

判断五:即便疫情黑天鹅没有发生,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摆在眼前。疫情“黑天鹅”是短期的,改革迟滞导致的“灰犀牛”才是长期的,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破解“灰犀牛”,经济分化与下行压力将进一步加剧。因此,疫情之外,我们更应该关注“灰犀牛”。

判断六:从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千万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能因为疫情的“外伤”而忘了改革滞后的“内伤”,甚至因为处理不当加剧“内伤”。政策实施要“短长结合,互为搭配”。

判断七:疫情冲击带来的是“毁灭性破坏”还是“创造性破坏”取决于应对冲击的手段,在短期内为了避免疫情冲击导致了倒闭破产潮,可以采取“底线救助”思维来解决疫情黑天鹅对于企业的冲击。但绝不应该过度反应,如果继续沿用“四万亿”刺激计划的思维,进行大规模刺激,将加剧中国深层次经济问题进一步恶化。

判断八:如果说疫情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是“外伤”的话,那么,中国经济的长期未能有效破解的深层次难题才是更为要紧的“内伤”。如果要缓解长期下行压力,迎来新一轮景气循环,则必须下定决心,通过布局重启大规模市场化改革,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寻求充足的支撑力。

基于上述判断,报告建议,应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入手。

针对短期的“黑天鹅”事件,第一,应该有一揽子“底线救助”措施,即可以救助,但不要过度刺激和长期化。

第二,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尤其是防止由疫情所导致的企业生存困难,进一步导致银行抽贷、惜贷行为。如果能够避免这种踩踏效应,等到3月份过后,进入到正常复工复产的区间里,底层企业又可以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第三,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重灾区,应该进行定向降息降准。这是稳定市场预期,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补充。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积极推进复工复产,无论是产能、经济增长恢复还是就业的恢复,都依赖于有效的复工复产。

“目前国内的疫情已经保持在非常低位甚至清零的水平,复工复产应该是得到有效的推进的,在3月底得到非常好的控制。现在重点是预防外输型的疫情注入”,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刘瑞明强调,第一,要做好疫情后复工预案,尽快恢复生产。第二,通过稳外贸支持稳增长。

针对长期“灰犀牛”问题,刘瑞明强调,应进行理念的改革,将长期落后的生产力激发出来。

第一,进一步深化简政放权,促进营商环境的优化,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第二,提高金融资产配置效率,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第三,布局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复苏的同时加强国家治理能力,为未来大规模改革做好前提准备。

“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现在被喊得非常响亮,认为它是‘新基建’,刺激经济增长恢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我们特别要去强调的是,它并不是简单地应对疫情,也不能大规模地刺激”,刘瑞敏表示,如果大规模刺激,有可能会重新陷入“四万亿”刺激计划当中的产能过剩当中。

“基础设施的建设其实是内生于中国发展瓶颈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即使没有这些疫情依然需要在这方面补短板,但一定要避免‘猛刺激’和‘大刺激’”。

刘瑞明强调,“新基建”的布局不是简单刺激经济增长,而是通过“新基建”打造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从而为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一个很好的保障基础。

第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剥离政策性负担。

第五,破除行业垄断,要加快所有制改革。

第六,逐步放开垄断性服务业,探索公共服务多主体供给,释放公共服务供给潜力,缩小区域差距。

刘瑞明还表示,对于疫情,应该持有一种“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心态。“疫情的确导致了经济增长的下行,但我们可以通过大规模市场化改革来收取更大的市场果实。中国经济当前需要的不是大规模刺激及其他后遗症,而是大规模市场改革带来的持续内生动力”。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