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日光基”B面:基金爆款有套路

中国经营报

关注

“日光基”B面:基金爆款有套路

本报记者/易妍君/广州报道

短短9个交易日,8只基金实现“一日售罄”。

有分析认为,伴随着投资者对公募基金认可度的与日俱增,市场上或将出现更多的爆款基金。另有分析指出,固定收益的投资价值在下降,炒股越来越需要专业性。因此,投资这两方面的资金可能会慢慢转向基金投资,而转移大潮才刚刚开始。

然而,当爆款基金成为一种日常,针对基金“发行热”的冷思考也随之而来。有关基金营销的各种“套路”成为行业内最具争议的话题之一,饥饿营销、爆款基金业绩表现欠佳等不一而足。

拼“套路”还是拼实力?

彼时,市场普遍将首募规模超过100亿元的新发基金统称为爆款基金。如今,随着限制新基金规模成为一种常态,一日售罄且以低比例配售的基金也被纳入“爆款”范围。

最近一段时间,市场上出现“日光基”(即一日完成募集的新发基金)的频率相当高,且以权益类基金为主。自2月17日以来,已有8只基金因为发行首日销售状况相当不错,而在当天提前结束了募集。另外,还有两只基金发售了两天,就提前结束了募集。此外,募集规模方面,2月17日~21日,新成立基金发行份额(偏股型)合计达到717.28亿份;在当期增量资金面中,位居第一。

上述8只一日售罄的基金中,有6只设置了募集目标。同时,这6只基金的有效认购申请均超过其设置的目标金额,触发“末日比例确认”条款。其中,除了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混合型基金的配售比例仅为4.9027%,交银创新混合、中邮科技创新精选A的配售比例也较低,分别为11.2854%和17.885%。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发行的基金中,不仅出现了限额发售的产品,也有限时销售的产品。同时,部分基金公司会在宣传资料上标注类似“限额×亿、末日比例配售”等字眼。有市场观点认为,基金公司在宣传产品过程中,重点突出限时和限额等因素,容易引导投资人做出冲动选择。而“饥饿营销”式宣传会让投资人投入更多资金,继而引发基金认购火热的现象。

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基金是不需要抢的,没有万能的基金产品。持有人应该依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产品进行配置。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监曾令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发基金的认购资金不断创新高,不排除是受到了“限购”这一因素的影响。但爆款基金频频现身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资产配置正处于重新分配的阶段。

“首先,目前基金资产在财富市场的占比较低。按照招商银行发布的《201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2019年底,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规模将突破200万亿元大关。这其中,投向基金的资产规模占比只有3%左右。其次,由于不断爆雷以及收益率走低,固定收益的投资价值正在下降。与此同时,近年来炒股不如买基金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两种资金未来可能会慢慢转向基金投资,转移大潮才刚刚开始。”他具体分析称。

曾令华同时指出,所谓饥饿营销,不是谁想做就能做成功的,首先还是需要基金公司的业绩足够好。他举例说,就像普通商品一样,如果产品的品质不够好,即使去做饥饿营销,恐怕也没有人买。

Wind数据显示,2月17日~26日发行的另外40只基金(目前仍处于募集阶段),设置的募集期多为15天或20天,也有少数基金的募集期超过一个月。也就是说,基金发行的热度只限于局部。

至于基金公司为新产品设置首募规模上限的做法,曾令华表示,某种程度上限购是一件好事情,可以起到缓释的效应,目前市场情绪高昂,通过限购的形式来延长市场情绪,有利于引导投资者平稳、逐步进入市场。

一位基金公司人士告诉记者,为基金设置发行规模上限属于正常的营销方法,并不是行业内的新尝试。从投资角度看,规模太大的基金不好做业绩,管10亿元规模和管100亿元规模完全是两码事。现在一些基金在发售第一天就卖到100亿元以上,通常第二天会马上出公告停止销售。

上述业内人士则指出,基金公司控制首募规模,有基于自身管理能力的考虑,也是和主代销渠道沟通的结果。

规模越大越难操作

正如基金发行热不能被简单的解读,对于爆款基金值不值得买,也不可轻易下结论。在专业人士看来,选购基金始终还是应该参照产品管理人的管理能力,是否为“爆款”并不能作为参考标准。

实际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爆款产品大多出自综合实力较强的大中型基金公司。这些公司要么自带“网红”特质,要么拥有明星基金经理流量,但回顾历史上的爆款基金(首募规模超100亿元),其业绩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这其中,基金成立的时点、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基金经理更换等因素,都会影响产品业绩。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取基金成立日起至2020年1月31日的业绩数据,成立满一年的爆款基金(历史上配售前募集规模超过100亿元的偏股型基金)共63只。募集规模超过600亿元的6只基金,其年化收益基本都在5%以下,甚至是负收益。募集规模在200亿元以内的基金,有9只的年化收益超过10%。总体来看,成立一年以上的爆款基金至今有76%能取得正年化收益,业绩分化较大。

上述统计数还显示,募集规模越大的基金获得的累计回报率和年化回报率较低。获得高累计回报和年化的爆款基金的募集规模集中在100亿元~200亿元。规模超过400亿元的爆款基金获得的回报明显偏低。不过,无论募集规模大小,成立时间越久,其取得正收益的概率越大。

此外,曾令华表示,如果按照简单分类来看,爆款基金主要有两类,一种是自带大IP流量的主动管理型基金,还有一种是行业指数基金。相比之下,主动管理产品的投资价值更大。

不过,过往业绩只是一种较为单项的参照。对于“爆款”基金是否值得买,在曾令华看来,正确的归因应该是,通过判断基金管理者的能力来做选择。这要求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之前,必须做足功课。比如,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持股情况,以及赚钱的逻辑等等。“买自己不懂的东西,潜在风险很大。权益类基金本身存在涨涨跌跌,如果在不懂基金的情况下,即使买了‘牛基’也可能会因为‘拿不住’而亏钱。”他强调。

上述业内人士则建议,基金不是消费品,不需要抢购。公募基金目前的产品线完备、产品丰富,投资者也可多多关注有一定成立年限的老产品。

此外,从全市场来看,2015年之后基金发行遇冷,到2019年市场开始回暖。“其实2019年底,全市场新基金的认购流量已经创出了2015年来的新高,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再看最近一段时间,部分权益基金的发行情况相当不错,表明市场情绪很高。” 曾令华指出。

上述业内人士则提醒道,市场情绪亢奋的时候,也是风险增大的表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