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八旬老人捐款被拒,善意应该如何处理?

北京日报

关注

昨天上午,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友谊县,一位老人匆匆忙忙找到正在执勤的公安干警,说有事需要帮忙。

据民警肖婧描述,“老人从兜里掏出来一个存折,完了旁边还有一个小纸条,应该是密码,她说:‘国家有难了,我就想捐点款。’”

八旬老人捐款被拒,善意应该如何处理?

这位老人名叫郭淑瑛,今年80岁,老伴已过世,平时老人一个人居住,靠退休金维持生活。

当得知疫情在全国蔓延后,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先捐5万,以后再看情况,我捐的钱就算给去世的老伴和儿子交的党费吧,到任何时候我和共产党是一条心的。我就认为我做一点贡献,这是应该的。 ”

肖婧说,“我们接到这个情况,马上跟指挥部对接汇报,按照指挥部的指示,又与县民政部门取得联系。老人非常让我们感动,真的,我感觉她走路都在颤颤巍巍的,但是能做出这样的善举,真的应该给一个大大的赞。”

鉴于老人已80岁高龄,以及她今后的生活,友谊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婉拒了老人的爱心捐款。


老人的善意应被理解也应被妥善处理

疫情之下,高龄老人捐款的事迹比比皆是,却让人感到五味杂陈。

对老人的爱心应当肯定,毕竟,在老人的生活经验里,捐赠善款是最直接、最便捷的办法。这种不计个人得失荣辱的善举让人感佩,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表率作用。

但也应看到,这些高龄老人本身收入不高,为了抗击疫情捐出了毕生积蓄。对此,网友也发起了“要不要让老人捐款”的讨论,很多人担心此举会影响老人的生活。

当前,抗疫一线最匮乏的不是资金。国家有充分的资金保障,社会上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也能提供更集中的善款。老人捐款固然能够释放善意,但如果因此影响他的晚年生活,显然有悖于社会道义的彰显。何况,来自老年人相对分散的善款如何合理使用,如何监督善款的流向等问题,也给确保爱心落到实处带来了考验。

实际上,“要不要让老人捐款”,牵涉到现代慈善理念的问题。慈善是为悲伤的人或事作贡献,但只有悲情不是慈善,慈善的意义也不是放大悲情。尽力而为、尽己所能是现代慈善的基本特征。

每个人能力不同,“能者多劳”才是符合慈善伦理的日常。正因如此,许多知名企业家同时从事着慈善工作。按照人们习惯的说法,“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企业家的财富来自社会,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除了积极履行纳税义务等法定责任,慈善也是其社会责任感的具体体现。

老年人安享晚年,不仅是社会对他们的美好期许,在老龄化趋势下也是控制社会养老成本的重要途径。在群防群治的抗疫行动中,老人应及时更新观念,主动戴口罩、勤洗手,用实际行动体现科学抗疫。同时,在参与慈善的过程中,他们也要做好沟通,取得家人的信任和支持。

一个文明的社会,老人的善意应被理解也应被妥善处理。分人群、分角色地引导公众参与慈善,企业、名人以捐款或设立慈善基金会的方式参与,有专业技能的人在具体救灾、抗疫行动中发挥突出作用,而作为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老人,就不妨当好家园的守护者。

北京日报(ID:Beijing_Daily)综合人民日报客户端黑龙江频道、宝清县融媒体中心、光明日报

监制:张鹏

编辑:张小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