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成都高质量增长背后:一座内陆城市的年终破题

中国经营报

关注

成都高质量增长背后:一座内陆城市的年终破题

本报记者/党鹏/成都报道

寒冬中的成都铁路港仍是一片忙碌。近日,国务院正式发文批复四川省人民政府、海关总署,同意设立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

“成都国际铁路港综保区规划面积1.03平方公里,集出口加工、保税物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出口加工等业务。”成都青白江区负责人介绍,目前综保区正在加快建设,已签约引进智能家电、电脑外设、物流自动化装备等多个项目。

连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欧洲的成都铁路港,是成都发展外贸的“火车头”。今年1~11月,成都外贸进出口总值5283.1亿元,增长17.2%。成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截至今年三季度,已连续11个季度经济增速在8%以上。

“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大环境下,成都仍保持8%的增速,为西部乃至全国增添了一抹亮色。”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耀表示,这主要源于一方面成都抓住“一带一路”机遇,坚定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一方面优化内部产业结构,形成较强的内生动力,“尤其是优化营商环境,是当前地区发展最核心的竞争力,成都由此获得了经济增长的红利”。

外贸进出口高速增长

根据海关发布的今年1~11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成都外贸进出口总值5283.1亿元,增长17.2%,占四川进出口总值的86.2%。其中,成都对美国进出口1328.1亿元,增长8.1%,占25.1%;对东盟进出口1105.2亿元,增长21%,占20.9%;对欧盟进出口1101.1亿元,增长37.5%,占20.8%。

载着“成都造”电子零件、汽车配件驶向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中欧班列(成都)在今年继续敞跑,目前国际班列开行数量同比增长近三成。背后支撑的,是成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今年1~11月,实现进出口1534.7亿元,增长21.4%,占29%。

记者注意到,今年8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公布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西部陆海新通道。其中,在成都建设一条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与另外两条通道共同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通道,成为西部地区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与东盟开展经贸合作的物流大动脉。

“成都已经逐步摆脱了传统的依靠企业规模扩大、房地产等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增长的模式。”四川省决策委员会委员盛毅认为,作为内陆省份,成都通过扩大开放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建设了对外贸易的平台和渠道、建设了对外贸易的产业基地,引入了诸多具有外贸竞争力的企业主体。

其中,除了成都铁路港综保区外,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则是成都主要的进出口载体。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实现进出口总额高达512.01亿美元,同比增长20%,进出口规模连续19个月居全国综保区首位,进出口差额为51.54亿美元。这其中,主要的进出口产品集中在电子信息产业。

“聚焦电子信息产业,成都高新区积极从全球吸引顶尖产业资源,参与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分工,融入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成都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际化营商环境是企业等市场主体发展的土壤,我们将不断推动建设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外贸进出口总额稳步增长,并实现外贸优化升级。”

在陈耀看来,成都提出的“四化”正是其扩大开放的根本保障。“成都提的非常细致,也非常实在。”陈耀说,比如各项行动方案、网上政务、制度创新等,都符合甚至优于当前国际营商环境的要素标准,由此才能够在经济疲软的环境下“收割”红利。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成都签约引进重大项目约442个,总投资7000亿元,实际的到位内资6350亿元,增长10.5%,利用外资实际到位131亿美元,增长6.7%。此外,外资项目招引方面,新批外商投资项目550个,落户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01家,105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成都增资扩股或增设新项目。

产业功能区发展后劲强劲

双流是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所在地,双流国际机场2018年成为中西部首个“5000万级机场俱乐部”成员,跻身全球最繁忙机场30强。为此,双流区围绕航空经济打造了产业功能区。2019年以来,该区新引入长龙航空、金石飞机租赁、邮政跨电中心、瑞声科技等重点项目16个,总投资516亿元,航空经济核心产业不断培育壮大。预计全年实现航空产业产值突破1200亿元、增长14.3%,税收30.8亿元、增长8.5%,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80亿元,外贸进出口567亿元。

同时,双流区的另外两个产业功能区也齐头并进。成都芯谷聚焦“芯、屏、网、云”4个领域,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安全、大数据等电子信息产业,打造国家级军民融合创新转化枢纽。天府国际生物城经过3年多努力,目前建成区面积突破5.5平方公里,引进亿元以上项目67个、总投资超过900亿元。

“我们立足空港资源禀赋,综合考虑现有基础,进一步明确功能区形态定位、产业选择和具体路径,努力实现功能区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双流区负责人认为,功能区的核心是产业,趋势是集群。

实际上,成都一度有116个工业园区,遍布全市,后来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今年9月18日,成都召开产业功能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成都市提出持续以新发展理念推进发展方式变革,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围绕17个产业生态圈调整优化66个产业功能区,秉持一个产业功能区就是若干新型城市社区的规划设计理念,推动“产城人”向“人城产”发展逻辑转换。

从而,成都通过产业功能区,一方面聚焦龙头企业上下游的精准招商和企业培育;另一方面面对不断加剧的外部挑战,通过不断发挥协同效应,做优做强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产业功能区的确引领了成都工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今年前三季度,成都八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值增长8.2%,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机械产业分别增长13.5%、11.6%。

米尔肯2019年度“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报告显示:成都在大城市组别的排名中位列第一,这是自2015年该榜单首次发布以来,成都第三次获得第一。

“从平衡性上来说,成都基本上什么都有,它的增长不一定是特别快,但是非常稳,所以在中期到长期来看,成都竞争力绝对不比深圳差。”美国米尔肯研究所亚洲中心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黄华跃认为,成都城市板块特别大,平衡性一定要做得很好,如此,当某一个产业不好时,才能够将其对经济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成都三次位列‘中国最佳表现城市’榜首说明,成都所代表的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功的、可持续的、有强劲发展后劲。”

消费驱动迸发巨大潜力

成都经济保持增速的另一个“动力”,则是新消费业态。从夜间经济到绿道经济,正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成都,在新消费业态上迸发出巨大潜力。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11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80.9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首店经济方面,今年前11月,落户成都的首店总计达435家,超过去年全年数量两倍,创历史新高。夜间经济方面,打造出夜游锦江、“花重锦官城光影秀”等消费新场景,上榜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夜间经济十强城市”。

不仅如此,12月16日,在成都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会上,该市出台《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力求从消费场景塑造、消费政策创新、消费环境优化、消费文化培育等方面加快建成充分体现天府文化特色和国际时尚魅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城市空间不仅是具有生产意义的地点,还应是具有美学意义和价值意义的地点;城市商业空间不仅提供实物商品,还应是提供新锐设计、塑造时尚风格、传播文化理念和品位的场所。”成都市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成都城市特质,成都将从消费空间、消费文化、消费行为等多个维度,在全国率先提出塑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八大消费场景。

基于此,成都提出“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22年,进一步巩固成都在西南生活中心和西部消费中心地位,形成万亿级消费市场;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到2050年,进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进行列,消费市场的规模和能级跻身世界前列,成为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区、全球消费发展的风向标。

“成都以对外开放为抓手,通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各种要素的增长潜力。”盛毅表示,成都的基础建设、外贸、消费并驾齐驱,并通过供给侧改革,实现了高质量增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