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突击交易“保壳”引关注 “过度”理财受质疑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关注

原标题:突击“保壳”和“过度”理财受严查

□本报记者 黄灵灵 

每到年底,上市公司业绩保卫战都别样“精彩”。其中,“被*ST”或者暂停上市公司的“保壳大战”尤为抢眼。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年关将近时紧急通过突击交易“保壳”,还是在平时便通过“过度”理财增厚利润,部分公司总会不同程度存在偏离主业、脱实向虚之嫌。

从监管问询及关注重点来看,监管部门对此保持高压监管态势,严查突击交易,并对“过度”理财的公司进行关注。分析人士指出,在A股投资者结构持续完善,价值投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公司经营偏离主业犹如“踩钢丝”,终将被投资者摒弃,聚焦主业才是正道。

突击交易“保壳”引关注

每到年关,便有一些被*ST或者暂停上市的公司动“副业”的心思,酝酿“保壳”大战。

据统计,截至2019年三季报,在A股市场中,由于两年连续亏损导致*ST的公司中共有36家公司亏损,存在较大的暂停上市风险;除*ST德奥外,A股市场8家暂停上市公司,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均为负,终止上市风险明显。

而上市公司保壳套路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出售子公司股权和卖房卖地。Wind数据显示,2019年12月以来,已有至少9家A股公司公告拟出售房产,涉及面积近3万平方米,预估价超6亿元,合计测算能够为上市公司增加近2亿元净利。

突击卖房创收与上市公司手握大量投资性房地产不无关系。近10年来,A股上市公司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总市值不断攀升。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在3747家A股上市公司中,共有1839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资性房地产,占比达49.08%,持有投资性房地产的总市值高达1.33万亿元。

此外,出售子公司股权也不鲜见。兴业矿业12月14日披露公告称,拟出售三家子公司股权,预计将产生2.32亿元处置收益,而公司2018年、2019年前三季度均为亏损,该笔交易对公司2019年业绩至关重要。

“过度”理财受质疑

上市公司“过度”理财增厚利润也是偏离主业的表现。

一位深圳上市公司董秘表示,尚未使用完毕的募集资金是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重要来源。一方面,上市公司利用闲置资金购买理财产品有其合理性,在保障主业正常发展的前提下,上市公司购买期限较短、安全性和流动性较强的理财产品,可以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相关监管规定明确上市公司可以将暂时闲置的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且现行监管规则也对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应当履行的信息披露义务作出明确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以来,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家次和金额已有所下降。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1月末,A股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数量和金额分别为18307家次和12064万亿元,同比下降20%和25%。

监管部门高度关注

从监管问询及关注重点来看,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年底突击交易和“过度”理财行为保持高度关注。

以深交所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12月以来,深交所已就上市公司年底突击交易发出关注函20余份,重点关注交易必要性、估值定价合理性、处置损益的确认时点以及交易对方的履约能力等问题。

此外,购买大额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收益占比较高、募集资金项目进展缓慢的上市公司,也可能被“盯上”。如宋城演艺,公司于2019年6月21日召开董事会审议关于使用20亿元闲置自有资金进行证券及理财产品投资相关议案,对此,深交所发函关注公司是否具备投资股票、债券、基金产品的投资经验,是否具备与投资规模相适应的投资团队及投资能力,证券及理财产品投资是否影响公司的正常经营。

“交易所主要是督促上市公司做好提示风险,仍需要投资者提高自身对上市投资价值的判断能力,一是看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及利润增长情况,二是看公司经营是否聚焦主业。”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

董登新指出,在A股投资者结构持续完善,价值投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公司经营偏离主业犹如“踩钢丝”,终将被投资者“用脚投票”摒弃,敬畏专业、聚焦主业、提升质量、筑牢护城河,才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之道,也更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