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数字普惠金融破局需全面深入场景——访平安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联席总裁、总行创新委员

中国经营报

关注

  数字普惠金融破局需全面深入场景——访平安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联席总裁、总行创新委员会秘书长李跃

  本报记者/秦玉芳/深圳报道

  近来,多家银行推出针对小微企业客户的金融服务产品,“数字、智慧”已成为各商业银行提升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服务质效的抓手。

  央行发布的普惠金融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金融服务便利性不断提升;各类机构借助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实现增量、扩面、降本、控险平衡发展。

  作为金融科技支撑业务转型的先锋之一,平安银行依托技术及生态、资源优势,在普惠金融业务领域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和实践。平安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联席总裁、总行创新委员会秘书长李跃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数字开放平台,将小微企业纳入到平台生态体系中,不仅有利于银行更好地深入企业上下游场景,提高金融服务质效,更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深度“互动”。

  技术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难题

  《中国经营报》:如何破解小微企融资难题、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质效是传统金融机构共同面临的难题。当下小微企面临哪些金融服务方面的难题?

  李跃: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主要是其客均成本高、经营不稳定、风险相对偏高等因素导致的。

  其一,传统的对公业务模式下,企业融资流程中涉及环节多为人工操作,多依赖于客户经理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小微企业信贷额度一般不会太高,但所耗费的人力等成本并未下降,这也导致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的客均成本较高。

  其二,传统银行信贷业务往往需要质押、担保等,小微企业本身规模小,普遍缺少能够质押融资的抵押物。加之小微企本身经营不稳定,风险偏高,导致银行恐贷、惧贷。

  其三,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情况更加严重,管理不规范,三表不全,银行难以掌握小微企运营情况,一旦发生违约风险,银行很难及时反应。

  不过以上这些其实都是表象,背后体现了银行没有能够充分了解小微企业经营情况。如果能够真正了解客户,充分掌握企业运营情况,即使没有质押物,银行也能更好地把控风险,并且为小微企业针对性提供金融服务,满足多元化金融需求。

  《中国经营报》:近年来,金融科技驱动传统金融机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速推进,在此背景下,银行业如何借助科技破解小微企金融服务难题,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李跃:金融科技是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和经营难题的关键。银行可以借助技术手段,深入场景中,更好地“读懂”企业。

  所有小微企业都是存在于产业供应链上的,不可能脱离场景单独存在。银行通过与核心企业或平台合作,深入到产业供应链的上下游场景中,结合企业真实、有价值、与核心经营不直接相关的水电税等数据,最重要的是通过技术能力进行数据对接和交叉验证,深入了解企业,及时把控风险。

  举例来说,如小微企业申请贷款是为了原材料采购,银行可根据上下游产业链的深入对接,直接将资金转入采购对象的账户,防止资金被企业主盗用。

  从平安银行角度,借助集团丰富的产业链和场景优势,围绕“医食住行”领域,深入行业场景,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经营上的痛点需求,用开放银行理念将金融服务融入到企业的经营场景中,通过为小微企业提供OA、差旅报销、财务管理等免费的软件服务支持,与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

  这样不仅可以降低小微企业运营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率,更能将小微企业纳入开放平台的生态领域中,通过经营数据沉淀,结合商业智能工具,协助企业快速决策,还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方便地掌握平台上的小微企业的经营情况,为后续提供金融服务奠定基础。

  多年来,平安银行积累了成熟的管理经验、系统、平台,可以提供给小企业,提升小企业的数字化经营水平。我们正在搭建一个基于互联网视角的数字平台,将银行的科技优势通过数字化方式反哺给小微企业,开发差别化、定制化、个性化的服务。同时,平台还能接入第三方机构,为企业提供综合化服务。

  开放平台建设需创新战略支撑

  《中国经营报》:数字化转型时代,小微企业等长尾客群金融服务需求呈现哪些新的特点?与传统业务模式相比,数字开放平台在服务小微企客户方面实现了哪些转变?

  李跃:传统商业银行主要是给企业提供贷款服务,但随着银行4.0时代到来,用户对银行服务提出更高效率、更轻、更便捷的要求。同时,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也更加多元化、复杂化。

  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各商业银行都在积极通过大数据、AI等金融科技手段,不断提升小微金融风控能力和产品服务创新能力。

  丰富的数据和模型积累,是智慧风控和产品服务创新的基础。2017年,平安银行就推出KYB小企业数字金融业务,通过AI中台、风险中台等中台,将风控、产品能力模块化、组件化,为小微企业提供定制化、个性化金融服务。

  目前,平安银行已整合内外部7大维度、68大类、两千多项数据,在包括分布式光伏、医药流通业、安防监控行业、物流行业等行业中建立了数据模型,深入行业,有效识别企业风险。截至2019年6月末,平安银行的小微贷款余额1887亿元、客户数67.8万户,不良率仅0.83%。

  平安银行还通过数字平台将小微企业纳入到开放生态中,可以更好地沉淀企业运营数据,为小微企业提供多元化综合服务奠定了基础。

  从实践来看,数字平台实现了三个方面的转变:真正推动“客户”向“用户”转变;从单个产品服务向平台转变;从服务核心企业到供应链上下游延伸转变。

  平安银行的这个数字平台,能够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支持。以平台上的“数字投行”产品为例,连接了平安内外优质金融机构,可以为小微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同时还能为小微企业匹配政策信息、政府补贴信息等,帮助小企业持续规范财务等,为小微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加间接融资的服务。

  《中国经营报》:随着开放银行实践的推进,部分银行也在探索开放平台建设。你认为银行的数字开放平台建设需要哪些方面的准备和支持?

  李跃:开放平台的建设不是单个部门和业务条线的事情,需要打通传统对公和零售业务的壁垒,需要从总行层面进行战略的高度重视。

  战略重视的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个总行层面的组织,更好地鼓励创新和落地。为了更好地支持项目创新,平安银行在2018年筹备成立了“创新委员会”,作为全行层面创新的统筹机构,统一管理全行的重大创新工作,推动全行创新项目的落地。

  创新委员会由行长牵头、各个业务部门推荐专家组成,秘书处负责日常运作。员工有好的创意都可以直接上报申请,跳出业务部门的局限,加快创意的实施和落地。

  从实践结果来看,应用于场景的微创新非常多,实际发挥的作用也较大。有些创新还跳出了银行的圈子,站在集团综合金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给寿险代理人打造的测额机器人,可以帮助机构实现智能化、科技化的客户服务。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