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沃尔克 延迟满足铸就的伟大

金融界

关注

原标题:沃尔克 延迟满足铸就的伟大

1960年代,斯坦福大学沃尔特·米歇尔教授进行了一个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在一群孩子面前摆放棉花糖,并规定:可以马上吃掉棉花糖但没有奖励,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会额外得到一颗棉花糖作为奖励。实验发现,一小部分孩子不假思索地立刻吃掉了糖,多数孩子坚持30秒后也没有忍住诱惑,只有30%左右的孩子坚持等待并拿到了奖赏。跟踪研究发现,那些自制力强、擅长等待的孩子后来职业发展更成功,而追求即时享受的孩子在成年后则更多出现体重超标、沾染毒品等问题,事业成就也低很多。

今朝有酒今朝醉,最后陷入困境,到处伸手求助;克勤克俭,最终过上丰裕生活,这样正反两面的例子,谁的亲朋好友中没几个呢?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抉择,是每个人时刻都面临的问题,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没意识到而已。不仅个体自制力差异很大,不同族群间的延迟满足能力恐怕也很不同。亚洲人,特别是东亚人,似乎更愿意为了未来牺牲眼下享受,所以储蓄率很高,高忍耐力是东亚奇迹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族群更在意即时享受,老板不得不按周给工人发工资,以免员工按月领完工资后开小差了。

拉美国家经济发展不给力,人们喜欢将其原因归结为经济制度或经济体制不行,但很少人从个人层面思考这问题。一个注重及时行乐、不爱储蓄的国家,要想增长就必须依赖外资,享乐者乐于向政府索要福利,向央行索要更多钞票,如此这般,赤字、通胀、贬值肯定会接踵而来,内部失衡之下,外资周期性逃离成为规律。当然,在个体偏好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政策制定者延迟满足能力强,也能产生很正面的效果,反之则可能导致灾难。正面的例子是巴西1994年推出的雷亚尔计划,承受短期的巨大痛苦,换取了其后20年相对不错的发展。反面的例子是委内瑞拉,它已经不知未来为何物。

货币政策是观察决策者自我控制能力、延迟满足能力的一个重要窗口。收紧货币立马令人痛苦,但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健康;货币立场的长期失守,短期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但长期后果不言自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刚刚以92岁高龄辞世的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应该是近几十年中延迟满足能力最强的大国央行行长之一。

1979年沃尔克执掌美联储之前,美联储独立性并不强,多充当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配角,在两次石油冲击之下,缺乏延迟满足能力的美联储急忙吃下那颗棉花糖,结果是通胀高企,经济混乱,民怨沸腾。沃尔克上台后,立马提高利率,名义利率一度上升到两位数,股市暴跌,经济衰退,愤怒的失业建筑工人将砖块运到他办公室前,以示抗议。但拥有强大延时满足能力的沃尔克并没有退缩,一场衰退过后,通胀回落了,经济稳住了,并在随后迎来了20多年低通胀、高增长并存的“大稳健”时代。

在政策的短期与长期之间存在矛盾时,不犹豫地放弃眼前“舒服”的人,不论是在央行,还是在政府内部,其实并不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的继任者格林斯潘享受了他治理通胀的红利,虽然在长达19年任职生涯中格林斯潘也守住了通胀底线,但在资产价格、监管等新问题上失之于松。格林斯潘对资产价格有一句名言,“不要去阻挡一群狂奔的公牛,而是思考如何收拾牛群踩踏的大地”,选择眼前还是延后享受,显然他更倾向于前者,所以,发生2008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不算意外。

沃尔克品德完美,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士”的影子。他并不富有,物质生活在美国社会恐怕也只是中等,但他退休后并没有到处走穴,忙于捞钱,而当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他响应国家征召,以82岁高龄出山,牵头制定新的金融监管规则。人们常称其为“史上最伟大的美联储主席”,在这个央行纷纷倾向即时满足,甚至央行独立性仍不时受到挑战、乃至嘲笑的今天,这一称呼更显分量之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