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备案环节收紧 机构对外投资意愿低

新浪财经综合

关注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任飞 每经编辑 肖芮冬

自上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关注双GP基金“另类借壳”现象后,本周继续对部分机构跟进访问。从反馈来看,当前备案收紧确实是寻求代持合作的原因之一,但由于风险因素,一些专业机构宁愿在此时“过冬”。

有投资界人士向记者透露,今年新增协会备案的管理人数量确实没有激增,原因在于自律性要求对部分机构做低频换水,虽然力度不够大,但增量已经微乎其微。这意味着专业机构很有可能在对外投资方面的速度更加放缓,而对融资难问题来说,同样是个不小的挑战。

目前机构表现出投资疲态

赶上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备案收紧周期,时下机构多以“不好弄”回复,在得知记者追问此前因部分机构在执行基金产品委托第三方有资格的管理人进行备案所遇到的阻力时,他们表示很难推进。

一方面来自备案审查趋严,深圳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果把目光投向新产品的发行,存量壳的执行事务合伙人权利和义务难划分,“公司自身不好协调,单发审核力度也在加强。”

另一方面,如其所述遇到新发产品备案过程中的阻力,记者也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目前协会的登记备案数据中,总量基本在24400家左右徘徊,“虽然表面波澜不惊,但里面已经在作大量的调整,很多机构在做市场退出”。据透露,出于自律的考量,部分机构或被调整出去,现有机构在做低频度的换水,虽然力度不是很强,但是已经没有增量了。

事实上,今年以来,资金上游的水龙头似乎在关紧,对风投市场而言,首当其冲的影响就是募资。在这样的环境下,机构表现出了投资疲态,更重要的是没有新投资金愿意进来。

根据清科旗下私募通数据统计,10月VC/PE市场共发生310起投资案例,同比下降40.6%,环比下降6.1%;总投资金额为265.2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53.2%,环比下降33.0%。

前述深圳私募人士告诉记者,不少机构现在已经是“猫冬”的心态,进退显得有些身不由己。

回顾前一阶段监管的动态,协会层面也在落实登记备案的信用背书工作,包括估值的指引和从业人员的指引。虽然都属于行为标准,但不可回避的一点是,以市场当前的募投管退现状而言,不论是押宝重地科创板还是上市公司并购项目,一级市场投资机构的子弹愈发成为消耗品。

创投募资继续断崖式下跌

两头受堵,创投募资该咋办?一个残酷的事实摆在面前,即创投募资正在继续断崖式下跌。

据Wind统计,截至11月中旬,2019年中国创业投资机构的新募基金只有388只,募资总额只有1798亿元,相比于2018年初新募集基金超过700只,募资总额解禁5000亿元来看,几乎是断崖式的下跌。

另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11月初,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共有146个退出案例(以基金数计),其中非IPO的只有26个,IPO退出的占比超过82%。值得注意的是,通过科创板IPO的退出案例为78个,占全部退出案例的53%。

资金募集和项目投资双双遇冷,按照普遍“3+2”的资产管理结构推算,原先在2013~2014年成立的基金大多都已开始清算收益,只不过,缺乏增量资本和头部机构带动的创投界已进入资本“寒冬”。

而另一则数据则直逼机构生存生态。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统计,截至2019年上半年,在协会新登记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和私募资产配置类管理人的数量已出现明显下降。据统计,自2015年这一数据问鼎3887家后,在随后3年里逐年递减,分别是2646家、1789家和445家,2019年上半年只有9家。

尽管在前述投资界人士看来,新增机构数量的减少一部分原因也在于备案环节收紧。“比如外部其他金融机构监管要求以后,私募基金在做,有些风险点作为询问的补征意见是要重新提交审核的,比如一些财务情况,可能大家也都认为备案难度更大了,确实在备案环节,在方法论上我们确实要作一些调整。”

但是话说回来,资本助力实体经济发展,关键还是要有真金白银实力相佐。“企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仍然较大,特别是在经济换挡期内,国内稳增长调结构的过程中,新兴科技领域的创新资本投入仍有待加强。”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当前中国经济虽受内需拉动影响大,但核心技术领域的产业聚集仍未形成规模,产业集聚效应有待加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