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冲刺 更多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第一财经

关注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冲刺 更多改革创新先行先试

  作者: 段思宇

  [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上海金融市场成交额1455.7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7%。 ]

  行百里者半九十,2019年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步入冲刺阶段,正处在由扩大规模到注重质量、由集聚资源到提升功能的发展关键期。

  自2019年初发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行动计划》)以来,上海从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市场功能、健全金融机构体系、聚焦国家发展战略、扩大金融开放合作、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等多个方面发力,如今已取得了累累硕果。

  特别是在金融对外开放方面,上海提出将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主体资格范围,扩大至境内外机构在上海发起设立的投资管理机构;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支持设立人民币跨境贸易融资和再融资服务体系;支持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并加快大宗商品现货市场建设等措施,推进更高水平的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

  如今,上海已打下扎实基础,正逐步形成交易场所多层次、交易品种多样化和交易机制多元化的市场体系,2020年实现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值得期待。不过,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过程,而非终点,2020年将是上海乃至中国的金融体系进一步开放升级的新起点。

  冲刺之年硕果累累

  英国智库Z/Yen集团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发布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上海连续第三次排名第五,但不同的是,上海和排名第四(新加坡)的金融中心评分差距进一步缩小,由上期的2分缩减为1分,仅一步之遥,这也侧面印证了上海在金融市场改革、对外开放等领域取得的成绩。

  目前,上海的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要素更加完备,已集聚了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票据、期货、黄金、保险等在内的各类重要金融市场,且多个品种交易量位居全球前列,如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铜、天然橡胶等。

  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上海金融市场成交额1455.7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7%。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额增长35.7%,增速较上半年提高6.9个百分点,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交额增长23.9%,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交额增长1.8倍,银行间市场成交额增长20.3%,上海黄金交易所成交额增长41.1%。

  金融市场活跃的背后是更加健全的金融机构体系,如今,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正涌入上海。截至6月末,上海持牌金融机构总数达1626家,较十年前翻了一番,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超过30%。

  在金融开放方面,上海已经成为中国内地金融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先后启动了沪港通、黄金国际板、债券通、原油期货等;银行间债券、外汇、货币等市场也进一步加快开放,人民币海外投贷基金、跨境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等试点顺利推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推出的金融业对外开放11条措施,更是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带来新机遇,再加上近期国务院发布了外资保险公司、外资银行有关管理条例的修改决定,证监会明确了取消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期货公司外资股比限制的时间表,上海金融对外开放将继续扩大。

  上海金融工作局副局长李军还表示,将进一步支持外资金融机构开展业务,推出更多金融创新产品和业务;同时,完善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配套服务,包括对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和引进人才给予支持,在工商登记、员工住房、就医就学等方面提供便利。

  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上海一直扮演着“先行先试”的角色,尤其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自贸区的一批重大金融改革举措已陆续在全国复制和推广。据统计,五年来上海自贸区共发布9批、111个金融创新案例,成为中国金融发展环境最为完善的地区之一。此外,上海还建立了上海金融法院,实现“专案专审”,成立金融审判庭、金融仲裁院、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等一系列组织。

  基于上述各方面的成绩,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上海已经形成格局完整、品种完备、交易活跃的金融市场体系,具备了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全部主要要素。可以说,国际金融中心的框架已经基本建立。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此前曾提到,按照国际金融中心标准衡量,比如市场交易规模、期货期权、人民币国际排名等方面,上海已初步建立起了与人民币国际化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三大任务”稳步推进

  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冲刺阶段,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这三项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任务,无疑是工作的重中之重。自2018年提出后,上海便积极开展、有序布局、稳步推进。

  2019年6月13日,准备了200多天的科创板正式开板,7月22日正式运行,首批25家公司鸣锣上市。近四个月来,科创板整体运行平稳,企业过会效率明显提升,市场估值渐趋理性,投资者参与程度高。

  根据官网数据显示,截至11月14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共51家,总股本为216.3亿股,总市值达到6585.09亿元,流通市值916.63亿元,平均市盈率为65.46倍。

  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局长解冬日前表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无疑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找到了和科创中心建设共同加速的有机结合点,为上海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集聚资本市场相关要素提供了新的机遇,拓展了新的空间。

  科创板正式运行不足一月,2019年8月6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出台,这标志着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正式设立,而后8月20日新片区正式揭牌。自此,临港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开始了如火如荼的建设。

  挂牌两个多月来,临港新片区新注册企业达1329家,集中签约了62个项目,涉及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点项目,总投资超过260亿元人民币;另与16家重要金融机构、上海国有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还有寒武纪、科大讯飞、商汤科技、图森未来等知名企业已落户。

  目前,临港新片区的177项任务已完成1/3。据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朱芝松介绍,其余任务市级部门正和国家部委积极沟通或抓紧制定细则,争取年底前陆续完成,比如跨境金融、税收等政策。

  伴随着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以及自贸区新片区稳步开展的,还有长三角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被认为是中国的一次“对内开放”。2019年1月,上海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要全力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合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5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7月纲要印发,11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揭牌成立。

  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蓝图,上海市发改委主任、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主任马春雷曾表示,希望未来3至5年,长三角三省一市可以实现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环保一根线、市场一体化、治理一个章、民生一卡通、居民一家亲七个目标,并且形成强大合力,同时内部有分工、有特色、有差异。

  新起点,而非终点

  随着2020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将迎来阶段性的“丰收”。但在不少专家、学者及业内人士看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过程,而非终点。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严弘教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20年只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是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提升,上海乃至中国的金融体系进一步开放升级的新起点。

  从金融市场结构上来看,有观点称,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市场化程度以及核心竞争力还有待加强,以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为代表的资产管理行业和保险行业的规模和渗透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另从国际化的角度分析,严弘认为,当下市场、机构和业务的国际化程度都有待提升;金融监管需要向先进的和国际化的理念和模式转变,以便于金融服务水平的改进;金融法律和税收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曾对记者提到,“开放不足是制约上海迈向国际金融中心的最大问题,而其中的关键在于资本账户开放度不够。”资本项下开放有限,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导致国际资本与境内资本的流通不畅。

  在《行动计划》中,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是“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目标特别提到了与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这意味着,“到2020年,如果人民币没有成为国际货币,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将是有限的。”李迅雷说道。

  而要进一步放开资本项目,需要政策方面的支持。今年以来,央行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推动金融业以及金融市场开放,进一步提升资本项目可兑换的程度。例如9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决定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限制。

  对此,有分析称,取消QFII和RQFII额度限制后,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金融市场投资便利化程度会大幅度提升,中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也会因此被更广泛的国际市场接受,这一措施有利于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投资中国资本市场。

  另据央行宏观审慎管理局局长霍颖励日前透露,央行正在和相关部门沟通,研究为境外投资者到境内投资产生的有关风险管理、相应的对冲机制做出相应的一系列安排。未来资本项目的有序开放仍然可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