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专家谈避免产业空心化:深圳东莞苏州应有忧患意识

时代周报

关注

政府搭台市场唱戏 产业升级转移谨防“踏空”

匡贤明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所所长

近日,前三季度经济数据陆续出台,各地经济增速参差不齐,部分重点城市的经济增速下降,引发各方对制造业失衡和产业转移话题的关注和热议。

一个经济体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经济结构势必呈现出升级调整的趋势。尤其是其产业结构将呈现服务化、高端化的趋势。这个调整,一是向中高端升级,向价值链上端升级;二是向外转移,既有产业产能向低成本等地区转移。

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是相生相伴的,往往同时发生。但正因为如此,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也需要协调处理好,防止出现产业升级受阻而产业转移过快的情况。这有可能形成典型的产业空心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转型升级呈现明显趋势。2018年,我国第三产业占比达到52.2%,预计未来几年有望达到55%?60%的比重。在第二产业中,智能制造、先进制造等产业升级也呈现加快态势。

比如,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3D打印设备、服务机器人、智能手表、充电桩、平板电脑、城市轨道车辆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57.6%、145.7%、84.5%、74.0%、33.0%、30.8%,呈现高速增长态势。

在推进产业转型的进程中,需要高度关注部分地区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时间差”的情况。

有的经济体,传统产业在发展相当长时间后,面临着新的约束条件,迫切需要推进产业转型。但在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两个方向,转移的速度往往快于升级的速度。这种现象在经济发展史上并非个案。

一些增长态势比较好的沿海城市,比如深圳、东莞和苏州等地,则需要有这方面的忧患意识。

如果要有效防止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的不匹配导致的经济压力,关键在于发挥市场的作用。推动产业升级,要建立在市场基础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创新进程;推动产业转移,更要建立在市场基础上,使产业升级、产业向其他地区的转移由企业微观主体来决策。

如果由市场主体来决策,在产业链的作用下,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能够趋于均衡。如果对产业和企业进行非中性调控,则很容易导致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的踏空,突出表现在所在地区民营资本投资增速的下降。

但是,在这个进程中,并不意味着政府没有可为之处。恰恰相反,要实现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要作用。

比如,需要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以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成本,需要打破区域市场的分割以形成统一市场,需要加快要素自由便利流动,需要为创新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需要做好产业转型的社会政策配套等。由此才能为产业转型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简而言之,市场决定、政府服务,是绕开产业转型进程中升级与转移不匹配陷阱的关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