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獐子岛扇贝变空壳 死亡仍持续原因尚不明

新浪财经综合

关注

来源:公司零距离

11月10日,初冬的獐子岛雷声隆隆,急风扯曳着雨丝横扫而过,海面上浪花滚滚,又是一场“风雨”。11月8日、11月9日连续两日的抽测,獐子岛底播虾夷扇贝又出现大规模死亡现象,给公司生产经营蒙上一层阴影。

扇贝再现大面积死亡

獐子岛海洋牧场多次遭灾,一直为市场所关注,为了解底播扇贝生长情况,赶上9日一早的抽测船出海,《证券日报》记者在11月8日晚间连续行进,终于在9日凌晨赶到了岛上。

11月9日早上7时40分,记者所在的辽长渔15181号船在47号抽测点位拉起了该船当日抽测的第一网。记者在现场看到,两个大型网具里,所捕捞上来的东西仅装了浅浅的一网底。当倾泻在后面的作业甲板上时,大部分都是白花花的壳,活着的扇贝并不多。死了的扇贝中,许多贝壳里面还粘连着腐烂的贝肉。

“这都是刚死的,肉还没烂净。里面看不到肉,壳还连在一起的也一样,如果死的时间长了,两片壳就分开了。”15181号上的赵船长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这里的特点是大汛潮,大深海,死了的贝壳很轻,变脆,过一段时间,就会破碎掉,随洋流漂走或被埋在海底,最后连壳都找不到,无影无踪,就全没了。”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47号点位拉上来的扇贝尺寸大概有七、八公分,并不大。这些都是2018年10月份、11月份才播的苗,正常要到2020年的这个时候,才到收获期。不过,海里目前还活着的扇贝能不能挨到明年,并不好说。接连几个2018年底播点位抽测的结果显示,这场死亡就像一场“瘟疫”,从东到西,快速波及,且有加速的趋势。

2018年底播扇贝大量死亡

在47号、48号点位再往东一些的45、46号点位,抽测的情况更不容乐观。在46号点位拉起的一网中,甚至都捡不出一小筐的活贝。记者所在的15181号船,一盘网拉上来,采捕面积在2.5亩左右,按成年贝算正常的亩产应该在30公斤左右,而当日抽测的情况,47、48号点位好一点,还能有个8、9公斤活贝,45、46号点位只有三、两公斤,少的甚至不足一公斤,基本就是绝收。

随后对2017年底播的75、76号点位抽测情况也不容乐观。上午11时多,在75号点位,虽然起网的时候,捕捞上来的东西明显比2018年底播贝要多的多,但倒出来的时候,大部分也都只是空壳。

《证券日报》记者在船上见到,2017年底播贝的外观尺寸比2018年底播贝明显要大的多,正常已到收获期,可以陆续进入采捕。但抽测的结果来看,死亡的情况也很严重。

“这些都是钱啊,正常捞出来就可以卖了。”看着成堆的空壳,船上的工作人员无比地心疼。

抽测数据初步确认受灾

底播扇贝再次出现大规模死亡,是獐子岛此次进行秋季抽测时发现的。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从11月7日启动的2019年底播虾夷扇贝秋季抽测,共计划执行海域面积58.4万亩,其中2017年底播扇贝26万亩,2018年底播扇贝32.4万亩。在天气和海况允许的情况下,最快三天到五天就可以全部完成。

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掌握情况,獐子岛今年增加了抽测密度,从往年10000亩一个点位缩减到6000亩一个点位,抽测所涉及的十几个大的底播片区,共划分为97个具体的抽测点。

记者从公司了解到,在连续两天的抽测中,发现了扇贝于近期出现大规模死亡的问题。

“乌蟒岛海域附近我们正在进行2017年底播贝的正常采捕,并没有异常情况,亩产都在20公斤到30公斤左右。”对于此次中南部区域在抽测时发现的受灾情况,公司的一位高管也感到很诧异和突然。

2017年底播贝抽测情况

负责具体抽测任务的一位负责同志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现在出现问题的区域,他们在8月份还进行过摸底,当时的长势都非常好,真没想到短短两个月后,就出现这样的问题。

11月11日晚间,獐子岛发布风险提示公告,称截至2019年11月10日,抽测完成的40个点位数据显示,部分区域死壳比例约占80%以上,根据已抽测点位的亩产数据汇总,2017年存量底播虾夷扇贝平均亩产不足2公斤;2018年存量底播虾夷扇贝平均亩产约3.5公斤,均大幅低于正常约25公斤至30公斤亩产水平,初步判断已构成重大存货减值风险。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此次抽测的58.4万亩已经涵盖公司目前在养的2017年、2018年底播虾夷扇贝全部存货,如若全面受灾造成绝收,明年或将无贝可捕。

受灾原因尚未确定

那边的采捕还进行的好好的,这边抽测的扇贝却突然出现大规模死亡,到底是什么引发的风险,公司现在也没有最终的结论。辽长渔15181号的赵船长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此次出现死亡的海域都是公司传统的优质底播区,从2004年、2005年开始轮播,产量也一直都很好。

在接连两次受灾后,獐子岛已经主动缩减并调整了虾夷扇贝的底播海域,放弃部分风险复杂区域,近两年播苗的海域也都是经长期验证的核心产区,并严格进行轮播轮收。记者获得的一份抽测图例显示,公司底播的扇贝区域还被分隔成若干不相邻区块,以规避养殖区域集中的风险。

“日常进行生态监测的相关数据,目前来看并没有特殊和异常的地方,对于此次受灾原因,一时还无法准确判断。”獐子岛前述高管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从目前的情况看,扇贝的大面积死亡还在持续,但目前监测到的相关数据,的确没有超出预警的情况。”

对于扇贝突然死亡,公司贝类资源养护事业部的一位人士猜测:“或许是秋冬交接,海里水温交换比较剧烈,也有可能是一种尚无所知的疫病,但这些都只是猜测,准确的原因还不好判断。”

《证券日报》记者从獐子岛了解到,公司已经在第一时间启动应对措施,包括马上提取浮标、潜标里的数据,进行分析。第一批来自相关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已经到过现场,并提取了水样和死贝样本进行研究。

“开放水域的海水养殖与其他生物养殖有着很大的区别,不像陆上生物,比如鸡可能会有‘禽流感、禽霍乱、大肠杆菌病、鸡白痢’等疫病,都有着预防措施,得病后也可以对症采取手段。但海水养殖目前还很难做到。”一位海水养殖专家告诉《证券日报》记者:“扇贝出现死亡,我们现在也只能从外围因素来找原因,是不是温度的原因,是不是水质的原因,是不是敌害生物的原因,但海洋生物会不会有什么传染性的疫病,我们所做的研究还很有限,并没有研究透,目前也难有有效的防治手段。”

海水养殖风险不容忽视

“从事海洋产业受所处海域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影响较大,是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产业。”在风险提示公告中,獐子岛表示,“公司的海洋牧场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但目前对于海洋牧场认知的科学性、系统性仍然不足,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提升,虽然公司在开发海洋牧场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示范效果,但仍需在风险防控方面,在海洋生态与生物技术掌控等方面不断完善和提升。”

回顾历史,在初期引种成功,并一路高歌猛进地连续扩张之后,獐子岛的底播虾夷扇贝产业也接连遭遇危机。自2014年起,至今短短不到六年时间里,獐子岛的海洋牧场已经三次遭灾。2014年公司遭遇北黄海异常冷水团,100余万亩海洋牧场绝收,给公司造成巨大损失。随后公司缩减底播规模,主动放弃部分风险海域,但在2018年初,公司再次发生重大灾情,107.16万亩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进行核销处理,24.3万亩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随后公司进一步压缩了底播面积。算上此次正在发生的灾情,獐子岛已经连续三次遭灾。此外,就在最近的2018年,辽宁沿海的圈养海参也发生过高温受灾的情况,造成大面积绝收,也给广大养殖户带过巨大损失。

在11月9日的抽测现场,记者看到,抽测网采捕上来的生物中,除了扇贝,底栖的安康鱼、章鱼、海胆、海绵等都很常见,在一个扇贝受灾严重的抽测点,还随带网上一条六七斤重的牙片鱼。

有相关专业人士认为,海洋生态是个复杂的系统,近年来獐子岛周边海域的生物多样性一直很丰富,鲍鱼、海胆、海螺及各种鱼类的产出也在提升,海洋生态向好,扇贝却连续遭灾,值得认真地去思考。毕竟局部区域的单品类大规模投苗增养殖是一种人工干预的生物学大事件,对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生态系统的平衡或都有影响。虽然公司压缩了养殖面积,但整体来看,长海县周边的扇贝养殖规模仍然很大,整个区域的养殖结构调整,或应该从更科学的角度去思考。

“海底银行”频受伤如何给海水养殖产业上“保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是辛勤勇敢的中国人,在千百年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生存智慧,讲求的是要依赖和利用所处环境的自然禀赋,实现生存的发展。蜿蜒的海岸线,广袤的海洋,从古至今,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海洋人。他们世代生活在大海边,海岛上,靠海而立,以海为生。

“敢立潮头,勇为人先,”在战天斗海的成长历程中,这些可爱的海洋人逐渐认识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一味只知道向大海索取。从出海捕鱼,到下海养鱼;从无休止地采捕,到主动修复生态,涵养环境。近些年,海洋牧场成为养护资源、实现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成为我国沿海的一道道美丽风景。

《证券日报》记者在长海县獐子岛采访时发现,自觉维护海岛及海洋生态环境,已经成了植根于每个海岛居民骨子里的习惯。在岛上找不到一只鸡,找不到一头猪,垃圾完全外运,人工在海里设置渔礁,修建海洋牧场。采捕到未及标准的参、贝,也都及时放归大海。他们把世代依存的大海亲切地称作“海底银行”,大海里放养、栖息的各类生物,都是“银行”里的“硬通货”。自80年代从日本引入虾夷扇贝并试养成功,勤劳拼搏的海岛人不断探索,在我国北黄海海域开创了规模化底播增殖的先河,并带动周边的海岛、企业,把虾夷扇贝发展成长海县底播增殖的主要品种。

然而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海水养殖同时也一是项高风险产业。人工干预程度低的开放式海水养殖,也让其深受外界因素影响。暴雨、台风、寒流、赤潮、疫病都可能引发养殖风险,洋流、水温、盐度等异常变化也给养殖生物造成威胁,而一旦灾害发生,由于目前能够采取的手段极其有限,最终容易造成巨大损失。

自然环境部海洋预警监测司在2019年4月份发布的《2018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指出,我国是世界上遭受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风险日益突出,海洋防灾减灾形势十分严峻。2018年海洋灾害情况调查、统计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海洋灾害以风暴潮、海浪、海冰和海岸侵蚀等灾害为主,单次海洋灾害过程中,直接经济损失最严重的是1822“山竹”台风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24.57 亿元。

相关资料显示,历年来,海洋灾害给海水养殖业带来的损失也很严重。2007年渤海海域的特大风暴潮,2009年黄、渤海海域的大面积海冰灾害,都曾给沿海养殖业带来巨大影响。2018年黄渤海海域的夏季异常高温,也给当地的圈养海参造成重大损失。从事海洋牧场增、养殖的獐子岛,自2014年到现在,不到6年的时间里,底播虾夷扇贝已经连续三次受灾,给公司和产业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灾害来袭,渔民们辛辛苦苦投放到海里的“存货”说死就死,说没就没,如何让“海底银行”不再受伤,给海底银行加一道“保险”呢?有业内人士认为,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全社会加大对海水养殖方面的科研投入。目前我们对海水养殖生物的研究远落后于对陆地养殖品种的研究,虽然在几十年上百年的养殖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对其自然规律并没有完全摸透。对影响其生长、繁殖的外界因素认识有限,对海洋生物的传染病学、疾病防治等方面更是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在良种率、防止品种退化研究上也需要加强。从海水养殖大国向海水养殖强国的转变,需要我们有强大的技术做支撑和积淀。二是海水养殖产业迫切需要建立一套以保险和再保险为主要手段的灾后保障机制。海水养殖投入成本高,如何使产业在灾后迅速恢复是行业实现稳健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海水养殖保险的发展,以文件形式鼓励开展试点,积极提供财政支持,进行引导,为海水养殖保驾护航。但目前的海水养殖保险规模还很小,产品品种功能设计也很单一。而海水养殖面对的风险胁迫因素较多,也较复杂,仅以风力、气温、降水等单项或几项指标进行考量,并不能完全覆盖实际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与产业需求还不能完全匹配,也需要我们加大研究,积极推进,为海水养殖产业真正地加上一道坚实的“保险”。

加载中...